以下为富兰克林自传摘抄
爱默生著作--代表人物。斯维登堡
最像再活一遍的事情似乎就是对这一生的一种反思了;要使这种反思尽可能地经久不衰,那就是诉诸笔墨。
饮食节制可以使人头脑更清楚,领悟更敏捷。
有时候一个人钱少时比钱多时出手更大方,也许是怕被人小瞧的缘故吧。
维持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需要的收入微乎其微。
这些图书馆改进了美洲人的总体交谈,使普通商人和农民变得像从别的国家来的绅士一样聪明睿智,也许对所有殖民地团结奋起维护自己的权利有所贡献。
我们的主要习惯和成见都是青年时代培养而成的;我们关于职业,追求和婚姻的决定是在青年时代做出的。因而青年时代是人生的转折点;青年时代甚至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期,青年时代是公私两种人格的决定期。
总体来讲,虽然我从来没有达到我曾经雄心勃勃要达到的那种完美境界,而且还相去甚远,但我通过努力成为一个比较优秀,比较快乐的人,若不努力我是做不到这一步的。
美德只有修养到了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彻底摆脱了与之对立的倾向,才能算牢固可靠。
尽量避免把自己表现成任何公益计划的首创人。
----------------------------------------------------------
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怀特海说,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解而已。
哲学起源于惊讶。
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智慧是属灵的,属于神明的。
念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思考能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而已。
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1哲学就是培养智慧;2哲学就是发现真理;3哲学就是印证价值。
西方最短篇科幻小说,只有十一个字:那天早晨太阳从西边升起。
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要提出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所谓掌握整体观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许,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会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需求。
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
这种人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一切的价值都是以人为准的想法,就称作种族假象。甚至形成人类中心主义。
洞穴假象。指每个人都像是井底之蛙,思考受到限制。基本上这是无可避免的。
诠释学是阅读的途径,通常人阅读的时候会有三种取向:传统,个人,文本。
人们会从自己这个角度来阅读。同样一篇文章给不同的人阅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得。
人对于文本意义的掌握,往往是不断扩充的。
任何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而读者可以将人生的体验与书中描写的情境互相对照,甚至是彼此启发,互相印证。
当读者本身的经验日益丰富,也更能与文章相互呼应。每隔几年重念一本书,可以测量出自己在这几年之内心智成长的速度和方向。
人类天性渴望求知。
人生是很奥妙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使一个人产生转变。
进化论中失落的环节:理性思考。
黑格尔,主张绝对唯心论,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精神。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学。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神话,如果没有了神话,就代表这个社会没有梦想。
知识一定要有证据,信念则否。当某个信念有了证据,就不再是信念而是知识了。信念就是去肯定一个尚未被证明的说法,这种肯定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还需要用行动及生命去证明。
一个人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真正严肃,能为自己所拥有的时间作妥善的分配和安排。
康德生平关心四大难题:1我能够知道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可以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要求三大设定:人的自由,灵魂不死,以及上帝存在。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克尔凯郭尔指出,人生有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和不能够有自我。
一个人在世界上奋斗了许久,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如果人不知道有自我,庸庸碌碌过了一生,到最后也只是一场空,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
人生有三个阶段:感性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
伦理阶段特色是向内要求自己,把过去,现在,未来连贯起来,如此一来,生命就完整了。
上帝已经死了,宇宙一片漆黑,我什么都看不到,只能拿着灯笼到处去寻找上帝。
许多人以为世界是充满光明的,然而,用眼睛看到的光明并不是真正的光明。
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
哲学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文化氛围好像空气一样,当文化生态出现问题时, 就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陷入价值错乱的困境。
宇宙里任何生命,只要存在,就会表现自己本身的生命力,而权力意志所指的就是这种生命力扩张的状态。
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之中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人生的意义只能是由内而发,而不是向外寻求的。
一个人如果有宗教信仰,当他犯错时,只要很虔诚地道教堂去忏悔,就可以洗清所有的罪恶。罪恶洗清后,不再感受到任何压力,然后就可能不自觉地回到旧的生活路线上,继续做一些不好的事,如此不断循环;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忏悔的机会,错误就会压迫自己的良知。如此一来,这些人反而能够从错误中得到教训,而让自己在思想,行为上都更为谨慎。
人不是已做成之物,而是不断在造就自己。
存在主义擅长把一般人平常心中非常微妙细致的变化,包括怀疑,失望,难过,落寞,兴奋,期待这些感受,加以夸张,放大式地描写,当人们看到这样的描述时会觉得颇有趣味。
意识的否定性作用。
萨特的人生观是倾向悲观的。
痛苦是孤立的人,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任何人。
活在世界上,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不能预设任何条件,因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自己作选择。
抉择之前必须想清楚,而一旦决定了就要勇往直前。在实践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压力及挑战,当我们进入到临界点的时候,必须设法平静下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一个人的目标非常明确,他自然就会调整自己的实力,在特定的时间内做出一些安排,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规划。一个人如果没有完整的人生规划,很可能一开始就非常努力,而在不久之后就感到耗尽心力,无以为继。
存在主义所强调的,就是要求我们直接面对及承担人生中的各种狂风暴雨。它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与生俱来的愿望,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固执所坚持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
自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价值。所谓不同阶段,大致有三:1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2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和情义。3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
大多数人一旦找到一条习惯性的生活轨道,就以不断重复的方式过日子。一方面重复祖先与前人的行程,另一方面重复自己所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结果则是忽略或遗忘了每一个人内在的,具有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圣哲所立的表率,其实即是尽其可能去开发与实现人的潜能。
生命可以摆脱时代与环境的局限,朝着信仰的对象--超越界,作无限的提升。
在人神之间挣扎,以创造力反叛死亡。
人代表有限的,会死的生命;神则代表不朽的,永恒的生命。艺术家从天上偷了一些永恒的东西给人类,所以西方用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来象征艺术家。
涂尔干,宗教是社会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倾向,而社会是群体生活的领域,所以个人可能会破坏群体。为了避免整个社会被许多自私自利的个人所破坏,因此必须发明宗教和上帝来约束个人。
弗洛伊德说,很多人因为罪恶感而去犯罪。
人性的不完美可以从身,心,灵三方面来看。
人在灵的方面也是不完美的,所以往往会觉得不知生命的意义何在。灵是一个人为自己生命赋予意义的能力。在灵修方面下功夫,人才可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怀特海教育三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
小孩子在尚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挑战。
初中高中的六年称作精密期,在这个阶段要奠下知识的基础。
展望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与意义。
人生有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人的一生无论主动或被动,清醒或模糊,都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
自我的潜能有三:知,情,意。知是求知。一个人越能了解书本上的道理,就越能接受生活中遭遇的一切。一旦能够接受,心态也会跟着调整。人的情感有两方面,其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另一方面是审美的情操。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而培养风格的关键在于如何立志。
我们对自然界要采取四种态度:竞争,利用,保护,欣赏。
心代表心智,是否能够正常与别人沟通,以及学习,思考,反应的情形等。
自我一生之中,有四项任务需要设法完成,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往往从中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年轻时所面对的世界比较单纯,自我成长还无法全面展开。
一个人若是提升到一种无私无我的境界,就是自我超越。
年轻的时候开始自我认识,学校毕业之后要寻找自我定位,中年之后追求自我成长,年老的时候则努力自我超越。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人生才是真正完成了目标。
高峰体验,一种能够让人在一刹那之间觉得无所缺憾,一切美好圆满的感觉。这种经验出现的时候,要加倍珍惜,因为它不会随时出现,也无法事先安排。
能够自古至今延续发展,并且在血源与语言上没有脱节的文化,只有三种: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
文化是有生命的,所以有兴盛衰亡。文化有生命周期。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领域,是保存理念的最佳载体。
中国画善于留白,不懂的人看了总是觉得浪费纸张。事实上,有时作画者刻意在画面留白,希望观者体认,这幅画所展现的不是客观实物,而是观赏时体验的意境。此外,中国画习惯把人画得很小,融入山水之中,代表着人与山水融为一体。
西方讲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这是把个人孤立,由此尊重个人的生命抉择;中国哲学则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人一出生就在人际关系的网络里。
即使一个社会拥有全世界最好的科技,也不能保证生活在其中的人可以活得快乐。制度也是一样。就算一个社会的制度不断完善,也不表示人们会活得比较快乐。
宗教是人类心理上的拐杖。
道家的自然观,是要人通过欣赏自然,体验什么是道。
肯定人生的意义:1现代人的考验。2有工作可以做。3有人可以关怀。4有痛苦可以受。
不该自杀的三个理由:生命的所有权并非完全属于个人。自杀与自私关系难以撇清。从主体的选择权来思考。
人的选择都是主体要采取行动来使自己趋吉避凶的;但是,自杀这种选择却使主体死亡,实在是矛盾到了极点。
为了避免自私,就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苦恼。死亡只有一句可能的描述,就是逃避;活着却有千百种可能性,永远有着不一样的明天。
与人相处时,要考虑三个因素,就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