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已经70岁了。头顶白霜,皱纹深刻,依稀不见往日的雄风了。

父亲的一辈子,是艰难困苦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人生苦厄,三十年以来,我回想一下,父亲的心志坚韧,是我无法比拟的。


父亲是一个50后,那是一个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日子。等到记事不久,就经历了三年的经济困难。那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大的经济困难,全家人都要靠远房的姑姑家接济。那时候的姑丈,管理着那边的粮仓,爷爷奶奶半夜翻山过去,在粮仓口,偷一些粮食回来,才让一家人不至于饿死。这件事深深地刻在了父亲的记忆里,以至于到现在,有时间都要去看望他这位表姐,说不敢忘当年的恩情。

父亲读书的时候,应该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读书的时代,就是长达十年的动乱年代。父亲一直半工半读,很早以前就要去住校了,周末还要和同学一起去挖瓷土,用来换取下个星期的伙食费,艰苦程度不可谓不苦。

父亲排行老五,在兄弟中,排行在中间位置。这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境地。爷爷奶奶一共生了7个孩子,养育了二伯、四伯、老爸、七叔四个兄弟,即使夭折了一半,但兄弟不可谓不多,二伯是太奶奶带大的,从小就和爷爷奶奶感情一般,四伯没有读书,小时候的四伯,情愿放牛也是不肯读书的,最后,就父亲和七叔一直读书,两兄弟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读到了高中,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学历了。而今天的我,只有大专的学历,就时代而言,我的学历,是远远达不到父亲的。

父亲因为品学兼优,已经获得了大学的报送名额。在那个年代,都是工农兵子弟上大学的,因为太爷爷和太奶奶拥有地主的成分,生产队上不同意父亲去大学深造。加上当时的书记,时候一名扎实肯干的书记,在他的任内,我们村改造了农田,修建了村道、水库......他从一个小小的村委书记一直干到了我们市的副书记,在我们村几百年的历史中,能有这般能力的,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在这个书记的任内,父亲这一代人都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你出去上学了,那你的劳力又有谁帮你出啊?”所以,父亲的学生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在那个十年动乱的日子里,父亲见到了太多的人性的恶。特别是他中学的校长,在批斗后自杀而去。这件事,几次听到父母在饭桌上提起,可见这事情对他们心里的打击有多大了。从此后,父亲就没有了积极上进的样子了,反而退出时代的潮流,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稳定的职业--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农民。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父母在远房的姑姑的撮合下,最终喜结连理。那时候的父亲,已经是一个高龄未婚男性了,28岁。我曾经以为,我也可以在28-30岁这样的年纪完成终身大事,却事宜愿为,成了一个更加大龄的“单身大佬”,以至于,现在还成为父母心头难过的事情。

在新婚伊始,母亲敏锐地嗅到改革开放的大潮将给他们带来的机会:母亲在家开店做小生意,父亲去进修学习医学。但是,父亲因为刚从十年动乱中过来,已经成为了一个惊弓之鸟,以至于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安安分分地在家耕几亩薄田,安守着那份清贫。

在我之前,父母生了三个孩子,全部夭折。以至于十年的时间,人财两空,这成为了我家一直都过不去的疼痛。特别是母亲来说,更加不愿意提起。等到我长大,爸爸带我去认了他们三兄妹的坟,回来都被母亲一阵数落。母亲也不愿意吃塘鲺,因为,二女儿最后一顿饭,就是一顿塘鲺煲粥,这个菜,已经成为了她的禁区,不能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

等到江西接到姐姐,我家才开始走上正轨,我们两姐弟正常地成长、读书、工作,他们心中一直心心念念的家,才没有至于走向分裂。

而我的记忆中,父亲年纪就很大了,以至于村里的和我一般年纪的家长,见到老爸,都是要叫一声“哥”的,想一想,我出生的时候,父亲都差不多四十岁了。我还在上高中,父亲就不能出门打短工了。以前的父亲,身形高大如山,现在的父亲,身形佝偻如弓,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苦难,年纪越长,越能体会出他的想法。有句话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很大,但是,父亲真的是就算清贫,也不愿放弃心中的良善。很多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去选择了善良,以至于清贫一生吧。

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也会给我更多的感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