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


一、作者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笑来老师,曾是新东方的名师,任教近十年。是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并且著有多部畅销书籍:《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等,对年轻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大部分书籍都是免费公开在网上的,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广受网友的喜爱,即使是免费公开,但纸质版的书籍依旧是畅销不衰,而且大部分的销售路径都是,朋友介绍朋友来看,或者是公司直接订一批书,放在阅读区,供大家阅读。

我就是被朋友带入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之后又反复读了5/6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本书适合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任何一位,因为无论你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什么,读完之后,你都会明白一个道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二、书籍介绍

好,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看到书名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时间管理类的书籍,但偏偏不是,尤其作者还一再强调,“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为了说清楚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在文章的一开篇便强调了:这不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反其道而行: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类的书,不是一本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不是讲大道理的书,更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书。

按照作者的观点来说,可以随便翻翻的书,不如不读。既然要读,就要认真读,反复读,并且是一字不差的读。


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阅读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这本书的主旨就是一句话: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整本书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分别从认清现实、管理自己、如何学习和思考、如何交流,最后是生活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而如何打开心智、如何管理自己、如何进行积累,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的关键知识,我今天也会重点分享这几个方面。


交流

今天的分享先从“交流”这一章开始,因为听完这个章节,我们会更愿意听完整本书,说的夸张一些,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章的内容,你会更愿意去阅读各类书籍,更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所以,我们先来分享第6章,交流。

正如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说一样,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听。可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有效地倾听。

作者提到人类讲话的速度远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我想,从我开篇到现在应该已经有人开始走神了。没关系,这是大脑的正常现象。

我们一开始走神的时候,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因此,当大脑神游归来,发现自己并未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于是大脑又开始自动走神,这一次可能要比之前更久,因为大脑早已证明过自己“游刃有余”,而当再次归来之时,大脑也许还会“印证”自己并未错过什么。

于是,走神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

这让我想起来上学的时候,老师在上边讲,我在下边干别的,因为我觉得我听懂了,我就可以做点别的事。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觉的自己听懂了,可事实却是,我们在不断错过有效信息。

关于走神这件事,作者给出的解释是:他们并不知道听的时候可以用多余的脑力做些什么。那究竟我们可以用多余的脑力做什么呢?在讲应该做什么之前,我们先介绍不应该做什么。

为了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因为说话的人不会一下子把所有的话说完,尤其是在展示一个复杂的说理过程时。打断对方的讲述,提出自己的质疑,不仅提高了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更增加了自己获得对方讲述全貌的难度。也就是说,当你打断对方的时候,很可能同时打断了对方继续讲下去的热情,你也更加听不进去了。

过早质疑有两个副作用,一个是产生自以为是的幻觉。觉得自己全懂了,而对方的观点不堪一击。另一个副作用是,它会让听者不由自主的进入排斥状态。

无论哪一种都不利于有效倾听,所以,我们可以牢记一个简单的原则:就算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回顾,就是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相对于阅读过程,倾听过程的记忆难度要高出很多,因为阅读我们可以随时返回重读,可是倾听过程,我们需要打断对方才能回顾。可是打断对方又是不恰当的行为。尤其随着倾听时间的延长,记忆的难度将会不断增加。

所以,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一定要记笔记”,因为只有记住要点,才能理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在理顺关系之后,才能找到隐含的信息。

什么是隐含信息呢。说者说的话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我们需要想想“他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我们应该考虑“他的这个看法或者意见的根源在哪。”只要肯花费时间去想,很多原本不可能听到的内容就会自动浮现,而这样做的人最终几乎都会发现自己的“逻辑能力超强”。

做到这一点,就有能力去预期了,也就是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说到这让我想到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他们总能猜到皇帝真正想说的是什么,是因为他们经常琢磨皇帝说的话。其实这个琢磨,就是一种练就逻辑思维能力的习惯。

最后,作者还建议了一个好习惯: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我们应该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无论是眼神、表情还是动作,随时随刻尽可能的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反应,比如问一句:“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原本认真的交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听者没有给出适当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没有用心听。

所以,开启这本书的时候,请调动你的所有感官,用心聆听作者想表达的一切吧。


本书的一开始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场景,或者说是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的尴尬:

无论你是青春年少,面对期末考试,还是人到中年,遭遇事业瓶颈。我们在某一时刻都会发出同一个感慨:没时间了。

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deadline,,一旦我们意识到没时间了,便会处于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恐慌中,就一下子就慌了,不知道怎么办了,“病急乱投医”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很多普通人经常遇到的可怕的局面。

但是,生活中总有另一些人,他们从容、优雅、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并且总能有所成就。

这是为什么呢?

每个人每天都是拥有24小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化解上述的尴尬。所以,这不是时间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只能也必须承认,时间有自己的特有速度,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时间无法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只有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而接受这个事实,更好的管理自己,就需要我们开启心智的力量,来帮我们摆脱自我的局限。

那什么是心智: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给予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简单来说,我们在获取一些信息的时候,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心智在起作用。

正因为每个人的心智不同,所以即使面临同一个问题,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基因一致的双胞胎,也可能活出完全不同的人生。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其实,没学之前,或者没用到这项技能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可这一点恰恰是一部分人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也是另一部分人决定去学的原因。

就像蔡康永说的: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可更多的时候,我们错过了却并不觉得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导致的,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开启我们的心智,是开启我们人生的新起点。

还有一个概念:元认知能力:人类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称为元认知能力。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正因如此,人类才具备了其他动物很难具备的能力——反思能力。因为有了反思能力,我们人类最终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形成了逻辑思考能力,也就是我们可以分析、控制自己的大脑,这其实就是心智的力量。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著名的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也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对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换个说法,那就是:经过长期思考,弗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左右。所以,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想起一句话:我们不能选择生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生活。这其实就是运用心智的力量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而是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

只有获得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与时间成为朋友。


那问题来了,什么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事?

正确的方法我们下一章再聊,先说正确的事。判断一件事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因为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

但事实是,现实不容易被接受。作者举了很多现实的例子,我先说第一个:

1. 速成绝无可能

这个社会几乎人人都想速成,想快速变美、快速成功,快速变现,人们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从两个微观方面进行了解释:一是人的天性,一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

天性使然,所以一些人更容易迷恋赌博,赌鬼的最爱就是老虎机:操作简单,拉一下手柄,5秒之内就能看到结果,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5秒之内看到结果。

另一方面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

因此他们才那么不现实的希望找到一个方法,迅速达成目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可是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而且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像怀孕一样,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有什么样的智商,从怀孕到出生,就是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无法跨越。

那面对这种情况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作者提供了一个: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听到这里,我想有一部分就想骂娘了,甚至想直接关掉音频不听了。我以为你想教给我什么跨越的办法,说到最后还是得我自己死扛?!那我听你有什么用。

凡是这么想的人,都是希望速成的人,而且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可这就是现实,没有办法,没有人能代替你走过这无法跨越的阶段,就是需要自己接受它,然后一歩一歩走。所以,你看,现实就是不容易被人接受。

这是其中一个例子,后边还有:

2. 交换才是硬道理,生活的本质就是,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办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去换能换的东西。

3. 完美永不存在: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只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有缺憾的。

4.未知永远存在:我们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

而我们能做的,是接受现实,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前行”。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当你成长到一定阶段,或许会自己找到答案,也或许这个未被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再读一次),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的行为或选择,造就了我们的现在;而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既然没人能逃脱现实的束缚,那我们不如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这才是接受现状的最优策略。

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的例子,虽然很难接受,但是我们都应该承认,这些朴素的道理就是事实,应该坦然对待。只有百分百接受现实的人才能与时间做朋友,因为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下一章  管理

刚才说完了正确的事,下面来分享正确的方法。

本章提到的方法可不是管理时间的方法,而是管理自己的方法。因为时间无法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这一章对我的帮助很大,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因为这一章的内容,都是在讲做事的方法,而且是一些很实用的例子,建议大家认真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应用在工作或生活里。

这些方法包括:估算时间,及时行动,直面困难,关注步骤,并行串行等等。

因为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需要正确的估算时间,以保证任务能够按时完成,正确估算时间的前提,是了解各个环节的步骤,只有明确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才能准确把控整体时间。并且在做的过程中采取并行串行的方法,来节约时间。

估算之后,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行动,就像作者说的,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最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一旦开始,我们便会面临很多困难,这个时候只有直面困难,并不断解决困难,才能真正保证任务的完成。

我重点分享一下第四节,关注步骤,因为步骤是做一件事的具体化,我想这节对大多数人有帮助。

所谓“三思而后行”,作者的观点是,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考虑3个方面:即内容,原因和方法。多数情况下,这3方面中最为关键的不是内容,也不是原因,而是方法。因为前两者常常是不言自明的,但方法却不易寻得。

比如,每个年轻人都可能有发财梦,可为什么几十年之后做过梦的大多数人依旧不富裕?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要得到,却始终没有明白怎样做才能得到。

所以,当我们面对某项任务的时候,内容与原因已经基本确定,需要思考的就剩下方法了。当然,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的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到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比如某位学生准备托福考试,需要扩充词汇量,可以细分到托福词汇,再细分托福核心词汇,细分到参考书中有多少个单元,每个单元多少单词,这些单词分几次复习完,等等。

在任务细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思考每个阶段的具体步骤,而且是越具体越好。

有了这种思考,随后的行动会变得相对容易。做任何事,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着像一位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更多的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的时间去落实每个步骤,在确认无误后,才会有效的分配任务。

建议大家有必要阅读项目管理类的经典书籍,虽然我们多数人没有“项目经理”的头衔,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项目经理,因为自主、独立、是心智成熟的人必有的素质。


好,讲到这里,重点来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借用心智的力量控制大脑,如何认清并接受现实,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更好的做事,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如何与时间做朋友了。

想想我们实际生活,想和一个人交朋友,最起码的是要先了解对方。所以,第一步,我们需要先了解时间。了解它是如何从我们的生活中流逝的,了解我们做每件事费时多少,换个说法就是,我们要去感知时间。只有感知到它,我们才能与它一同前进。

其实很简单,只是几组练习而已。正如理财的第一步是记录金钱开销一样,当我们想搞清楚时间都去哪了,我们同样可以记录时间的开销。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1. 这组练习只需要一下午的时间就够了。

认真回忆并记录昨天做的事情。逐条记录下来,每条前面写上标号,后面标注花费的时间。

2. 做这组练习也只需要一下午的时间。

(1) ]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星期做的事情。

(2) 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月做的事情。

(3) 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季度做的事情。

(4) 认真回忆并记录过去一年做的事情。

3. 第三组练习

(1) 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晚上回忆并记录当天做的事情。

(2) 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随时记录自己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试试吧,当你把这些练习全部做完,看着自己的文字感到筋疲力尽,或是心惊肉跳的时候,你就知道做这几组练习是非常值得,因为你找到时间“无情流逝”的原因了。

有句话说的好,找到问题的根源,就有了希望。

剩下的,就是积累了。既然无法速成,既然一切都需要时间,那我们就与时间为友,不断的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把自己每天平凡的小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