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记】
传奇剧本,明王玉峰撰,四十出。《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末刻本影印。剧作据宋元以来有关王魁的戏曲改编。
剧谱妓女桂英,在海神庙烧香遇恶少欺凌,得落第举子王魁相助解围,桂英感恩以身相许,并资助其进京赴考。
临别时,于海神庙盟誓,相约生死祸福,永不变心。
之後王魁高中状元,除徐州佥判,丞相爱其才,遣媒欲招赘为婿,王魁以已有妻室为辞。
王魁欲迎桂英来徐州任所,寄书莱阳,书为奸人窃,改为休书,谓桂英出身青楼,嫌其卑贱而招赘相府。桂英久候王魁不归,接此休书,悲痛欲绝。复回海神庙以王魁负昔日之盟诉海神,最後自缢身亡。
此剧第二十六出《陈情》,其前半是昆剧舞台常演的《阳告》,後半是《阴告》。川剧以高腔演出《阳告》一出,表演粗犷而富激情,近年昆剧演出此剧,其表演艺术受川剧影响颇多。
王魁及桂英故事原为悲剧,传奇改之,使王魁不负前盟,桂英死而复生,最後以大团圆结局,此虽出于传奇常套,不但悲剧之兴味大减,而且剧作之社会意义亦大失。昆剧单折演出《阳告》则以悲剧处理,并不顾及前後情节。
【紫钗记】
传奇剧本,明汤显祖撰,五十三出,《玉茗堂四梦》之一,为《紫箫记》改本。传本有玉茗堂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柳浪馆刊本、竹林堂刊本、暖红室刊本、《六十种曲》本、钱南扬点校本及臧晋叔改本等。
故事本唐人蒋防小说《霍小玉传》,略谓霍小玉与李益于元宵夜相逢,小玉遗钗定情,因鲍四娘之穿针引线,得成夫妇。李益因随军出征远行,为河西节度使参军,卢太尉欲以女嫁之,故设疑计,使李益误以为小玉改嫁他人。小玉因守志不再接客,又思夫成病,变卖家资已尽,境况至惨;後得黄衫豪客仗义相助,使李益小玉重会,疑虑消释、夫妻团圆。
此剧为临川早期作品,虽文词绮丽,但未能与後期之杰作相比。其中的《折柳》、《阳关》等出,至今仍有演出。
永昆早期有此剧目,乐清何白(1562—1642)《汲古堂集》收有观此剧七律一首,中有“一曲春阳绝世妍”句,约可推定至迟在崇祯年间温州已上演此剧。
咸、同间“同福”班生角叶良金擅演此剧,平阳吴树森赠诗中亦有“《紫钗》不尽梦魂惊”等语,叶良金死後此剧即不复有全本。瓯剧昆剧中保留有《折柳》、《阳关》二出,民国初尚能演。
【牡丹亭】
传奇作品,明汤显祖撰,五十五出。为《玉茗堂四梦》中最负盛名之作,殆亦为明传奇中之代表作品,又称《还魂记》。此剧之传本颇多,有玉茗堂本、石林居士刊本、怀德堂本、吴吴山三妇合评本,冰丝馆刊本、柳浪馆刊本、暖红室刊本、《六十种曲》本、沈际飞评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泰昌间刻朱墨套印本,徐朔方、杨笑梅校注本等。剧作改本也甚多,今知有五种:沈璟改本(名《同梦记》,又名《合梦记》,或《串本牡丹亭》)、臧懋循改本、徐肃颖改本(《丹青记》)、徐日曦改本(又称“硕园改本”,《六十种曲》收入)、冯梦龙改本(名《风流梦》,收入《墨憨斋定本传奇》)。
剧谱杜太守之女杜丽娘,平日受家塾陈最良严师管教,一日游春,于花园中梦一男子,手持柳枝,两人情意缱绻。梦醒後丽娘渐渐相思成病,又至园中寻梦不成,一病而亡,留下一幅自画像。此时杜太守因李全之乱,奉旨移镇扬州,遂将其女葬於後园梅树之下,建一道观,令石道姑看守。
而丽娘所梦男子即秀才柳梦梅,赴京赶考,途中因病遇陈最良,借寓观中,偶然拾得丽娘画像,亦痴情唤之,丽娘魂魄因而夜来相会,告诉柳生回阳之法,柳生遂依法使丽娘复生结为夫妻。
後柳生偕丽娘远行前往应试,听说杜太守被贼围困,丽娘担心非常,便遣柳生先行前往探讯,丽娘随後,途中巧遇因贼乱与父亲失散的母亲与侍女春香;而柳生至太守处,贼围已解,以丽娘画像为凭,以杜府女婿晋见,不料杜父以为柳生是掘坟贼,吊起拷打审问,幸亏时值开榜,柳生状元及第,才被仆人救下。
但杜父对丽娘死而复生一事仍然不信,杜父与柳生两人因此同上本于圣阙之下争辩,丽娘登朝为证,一家团圆。
据作者题词自道,此剧情节得启示於“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予稍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按李仲文事见《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九引《法苑珠林》,冯孝将事见同书卷二百七十六引《幽明录》,谈生事见同书卷三百十六引《列异传》,俱述亡魂与生人相媾事。
其作剧之旨趣在表达天地间生死不改之“至情”,题词有云:“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此剧一出,风行各地,今歌场能演之出甚多,如第七出《闺塾》(今名《学堂》或《春香闹学》)、第八出《劝农》、第十出《惊梦》(今分为《游园》、《堆花》、《惊梦》,合称《游园惊梦》,为昆曲盛演剧目之一),第十二出《寻梦》、第十四出《写真》、第二十出《闹殇》(今名<《离魂》)、第二十三出《冥判》、第二十四出《拾画》、第二十六出《玩真》(又名《叫画》,与《拾画》合称《拾画叫画》)、第二十八出《幽媾》(今分为《前媾》、《後媾》)、第三十二出《冥誓》、第三十五出《回生》、第四十六出《折寇》、第五十出《闹宴》,第五十二出《硬拷》、第五十五出《圆驾》等。
由于此剧名气极盛,各种传说甚多。相传娄江女子俞二娘酷嗜此剧,断肠而死(见《静志居诗话》,参见〔俞二娘酷嗜《牡丹亭》〕条);杭州女伶商小玲擅此剧,一日演《寻梦》折,气断死于台上(见《剧说》);又内江女子读此剧後以嫁临川为志,及见汤氏已为一老翁,竟投水而死(见《剧说》);又扬州女子金凤钿,亦嗜此剧,临死遗言以此剧为殉(见《三借庐笔谈》);又如明清人盛传之乔小青故事,因不甘为妾受尽妒妻欺凌,自杀前留诗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足小青”;後来吴炳据此改写成传奇《疗妒羹》。以上种种,皆可见《牡丹亭》影响之深远。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