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23天,10.12~10.15席不正不坐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23天

原文阅读:

10.12 席不正,不坐。

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0.14 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

(zuò)阶。

10.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讲解:

      席子摆放得不端正,不坐。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等年长者、前辈先出去之后,自己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之上。

托人向在其他邦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启发思考:

        “席不正,不坐。”古人席地而坐。孔子的时代还没有椅子和桌子。汉代以前,中国人读书、吃饭都在很矮的案或几上,也没有椅子,就在地上铺席子,人直接坐在席子上。那古人怎么坐呢?古人的坐姿类似于跪,尤其在正式的场合,屁股坐在脚后跟上,两脚的大拇指相叠。这样坐不累,也能持久。今天韩国、日本拍的一些古装剧,也是这个坐姿。如果坐席摆得不端正,孔子不坐。一块块的席子得在案几后头摆正了才能坐,这同样是礼。孔子心存至正,事事都整齐严肃,出入起居无事无时不正,坐席也同样一丝不苟。今天我们也仍然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礼记》和《仪礼》中专门有一、两卷,详细解说“乡饮酒”的内容,记了很多官方和民间饮酒的礼仪细节。“杖者”是拿拐杖的人,特指老年人。这里表示了对年长者和前辈的尊敬。与乡人宴会饮酒完毕,一定让老人先走,老人出门了,自己才跟出去。乡人饮酒的礼仪,《中庸》说:“燕毛,所以序齿也。”乡祭之后的宴会,按头发花白程度,也就是按年龄大小来排座次,以老为尊,不管官大官小。

        “傩”是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迎神驱鬼的仪式。 阼指东面的台阶。一般的主人迎宾客之礼,主人是立在正房或者大堂东面的台阶上,恭立迎客。不是说不语怪力乱神吗?孔子自己不说,可是他并不反对而且尊重民间的信仰习俗。遇到这种场合,他也依礼而行共同参与。乡人跳大神的时候呢,孔子全身朝服,肃立在自家门前台阶上。为什么要站在那里呢,因为乡人要驱鬼,而自己家里有自己家的“鬼”,就是祭祀的祖先牌位,为了避免惊动了他们,自己在门口主阶上站岗,家里的鬼神就安心了。

        “问人”是向人问候。托人问候远方的亲人、朋友时,一定隆重地拜送使者。这主要是拜要去问候的那人,拜使者就如同与他亲见相拜一般,不因为远而废敬。孔子曾说过,祭神,如神在。他问候远方的朋友,敬礼也如同对方就在面前一样。送别的时候要两次拜别送行,这样显得对人敬重。

      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遵循着相应的礼,既能够表达自己的敬意,也能够让场景中的其他人感受到自己事事处处的诚心诚意。遵礼而行,自己坦然,他人舒适。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23天,10.12~10.15席不正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