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宋词之美

词又被称为长短句、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词在南朝时就已经出息,在不断发展,在宋代进入了全盛期。然而,词在晚唐五代时,主要是在宴会场合歌女演唱的,到了宋代以后,宋朝的社会环境使得词得以发展。

宋代无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十分繁荣。繁荣的都市生活,娱乐形式也多种多样,说书、皮影戏、诸宫调等艺术兴盛,词也由此受到重视。

在宋代,朝廷对于文官十分优待,宋代官员的文化素养较好,他们平时的娱乐方式多少听女伶唱曲,有些官员甚至还会亲自填词让女伶去唱,如欧阳修、苏轼等词中大家都曾为女伶作词。唐代诗词的兴盛,对于宋代的文人来说,他们对于诗文会有一种重视,所以当他们要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是表述一下较为重要的事情时,就会写诗。而词呢,只是用来愉悦性情,不能登大雅之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茶楼酒肆等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词,文人士大夫的词流行与坊间。还有一些文人专门为女伶写歌,我们熟知的就是柳永,柳三变,柳永常常出入烟花之地,和很多歌女关系极好,柳永有一部分词就是为歌女而写。

词至柳永一变,柳永大量创作长调慢词,词的内容慢慢扩大,篇幅不断增加,使得词更具有表现力,如柳永的《雨霖铃》就是很典型的一首长调慢词。此外,在柳永这里,词由“雅”向“俗”转变,词开始变得更接地气了,用很通俗化的语言写市民生活,更具大众化特色。词与柳永的仕途有着密切关系,柳永多次参加科举,在即将获得做官机会的时候,却因为词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皇帝刷下来。

词至苏轼又一变。苏轼无论是在书法、美食还是诗词方面,都有值得为人称道的地方,苏轼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无数人,在失意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上文说到,在晚唐五代时,人们只把词用来消遣娱乐,词的地位是远远比不上诗的,而苏轼呢,他认为诗和词是一样的,没有尊卑之分,因为它们的功能一致。苏轼做到了词“无事不可入”,无论是抒发内心感想还是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都可以通过词来表现,他将词上升到了和诗一样的地位。苏轼变革词风,“以诗为词”是他的武器,他将作诗的手法用在作词中,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用典和用题序。值得一提的是,用题序也是从苏轼开始广泛使用的,在苏轼的许多词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题序,如《水调歌头》中的题序则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词中用典故,也是从苏轼开始的,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用了冯唐的典故。苏轼的创举,让词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是词能够繁荣的积淀。

词至辛弃疾再一变。如果说苏轼是“以诗为词”,将诗的创作方法运用到词中,那么辛弃疾则是“以文为词”,顾名思义,就是讲古文的一些手法运用的词的创作当中。辛弃疾的一些词当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他的词中有散文化的语言。

宋词的演变也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它不断被丰富,期间是许多文人的大胆革新才使得词不断完善。词和诗一样,都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我们在读词的时候,是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词人的心境的。我们喜欢词,可能就是在于能够引起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吧,总会有那么一个点触动到自己。想到活泼可爱的少女,就会想到李清照笔下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少女,想到对妻子的悼念,就会想到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说到离别,就会想起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说到最喜欢的词,那一定是李清照。作为能够与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相媲美的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的,读了之后都不得不佩服她的才情。尤其是她婚前的作品,那种活泼灵动的感觉,在整个宋代词坛都是很特别的。少女的小情思,词人敢于大胆地写出来,表露自己的心迹,读者读来会觉得特别真实生动,少女的形象也十分具体。

词,不想诗那么规规整整,读起来会觉得更活泼更自在一些,从前特别喜欢拿着一本《宋词三百首》读上面的词,每读一首都会赞叹,即使不能完全了解想要表达什么,但是词的语言本身就已经很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受宋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