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是我看的是枝裕和的第三部电影,似乎每一部他的电影都是如此细枝末节,琐碎,但却直击人心。
这次导演给我们抛了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小偷家族,一群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家”,到底人之间的关系是靠什么维系,血缘?钱?信任?还是什么?
看似平常的一家人,其实是一群“被生活遗弃”的人,孤独的老人,受家暴的孩子,被遗弃的孩子,援交少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洗衣女和建筑地零时工,他们“自然”地住在了一起。
但是他们都努力挣扎的活着,甚至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生活的重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拉面,闲聊着,看着烟花,去海边单纯的享受着自然给予的快乐,我也在反思,这种单纯的快乐,在所谓的正常的“家”里,我们又存在多少。
好的导演是让你看到生活的不易,即便是小偷,也是盗亦有道,愿意去理解和包容其他的人。
我很喜欢杂货铺爷爷这个人物的设计,快走到人生尽头的老人,他是如何来看待人性,所谓的善与恶,其实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他应该早就发现了翔太在自己杂货铺偷东西。
但是一直没有说明,直到妹妹玲玲也开始偷杂货铺里的东西的时候,他才轻声告诉翔太,不要让妹妹再做偷窃的事情了,他给了孩子最基本的尊严,也引导他们的成长。
玲玲和信代手臂上有着相似的伤疤,似乎暗示着同命相连,玲玲轻轻地抚摸着信代,似乎她身上和心上的伤口的被她的小手治愈了。
烧掉了玲玲的服装,似乎也预示着她和过去完全地结束,开始了新的身份,两个人相拥在一起,亲昵地亲吻着脸庞,这种亲密却从来没有在玲玲和亲生妈妈身上看到过。
半夜玲玲的牙掉了,代表着新生命的成长,奶奶却在同时去世了。这种萌芽和逝去也确实是生命的循环,周而复始,就像《步履不停》里,是枝裕和想传递的一种珍惜吧,“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对方,“妈妈”为了保护玲玲不会被发现,所以被离职,而“哥哥”为了保护玲玲不被发现她偷东西,所以逃跑了。
因为玲玲被发现了,整个家族的秘密全部曝光于世界,警局里警察和每一个人的谈话让我觉得是枝裕和作为一名生活的观察家,洞悉家,他的伟大,他并没有把所有的情节都安排的完美,在警局里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袒露了被隐藏的自己,而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爸爸”和翔太在睡觉前的对话,真实的让人心疼,有时我们很难对自己的错误这么坦白,也很难对自己的亲人真实,“爸爸”的这种真实,他愿意承认他的错误,愿意面对翔太的问责,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我们,家庭等级森严的我们,何时愿意坦诚地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
玲玲在失踪两个月后亲生父母都没有去找寻,并且在孩子回来后依然家暴,依然吼骂孩子,反思如果一个成年人连自己都不能照顾好的时候,如何去承担一个孩子的生活和未来幸福,警官说:孩子都是需要母亲的,信代反问:生下孩子就成为母亲了吗?
其实我想或许,信代代这句话,不仅仅是她的心声,也是我们每一个成为父母的成年人应该去思索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何以为家 》)
独自承担一切的信代在狱中告诉了翔太自己被捡到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充满爱的决定,因为翔太将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否要去找寻自己的亲身父母,以及决定谁才是自己的父亲。
影片的最后,翔太在公交车里对着追赶着自己的“翔太”轻声的叫了声爸爸。
这就是日语里说的羁绊吧,彼此之间有着很深的缘分,所以才会走到一起,但愿我们每一日都是日日是好日。
文章系慢游忆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谢绝引用和转载,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你对我的旅居故事感兴趣,请添加微信公众号:慢游忆。三联中读签约作者,全球旅行30个国家,热爱写作和瑜伽,痴迷小众国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