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32)

      《四圣心源》精要(32)

                    黄岐之

                  “寸口脉法”

[摘录1]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意义]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脾升胃降,手太阴肺主宣肃,散布精华(先后天之精),游溢经络之中,形成气血。气血全身周流,其气表现在气口,为长一寸九分,故称寸口。

[感悟]  十二经络之气周流,阳升阴降,昼夜不息。气的通畅状况,表现出生理活动是否健康,人体经络交会之处,并浮在表之处,见气明显为气口。

[摘录2]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意义]  气口是手太阴肺经之动脉。前称“寸”,中称“关”,后称“尺”,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是阴阳之中气。寸口(寸之端)在鱼际穴之处,关上(关之上)在太渊之处,尺中(尺之中)在经渠之处。

      心与小肠,候于左(手)寸,肺与大肠,候于右(手)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也候于两尺。

[感悟]  寸口又称“气口”,现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分寸,关,尺三部。先人用经络穴位定位则称“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寸关尺之气不同可诊察五脏六腑的气机情况。

[摘录3]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意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候身体脏腑: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关为中附(靠近)上,候身体脏腑: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寸为上附(靠近)上,候身体脏腑: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寸口)前以候前(上身),(寸口)后以候后(下身)。从关以上可以诊察胸喉中之情况。从尺以下可以诊察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之情况。细心调整诊察部位,表里上下各部位状况便可了解。

[感悟]  寸口会十二经之气,诊察寸口之气,可了解五脏六腑及全身的情况。这是中医之妙,观察一处之气的变化,了解身体部位的气机状况,表现出局部见整体,整体藏局部的关系。

[摘录4]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意义]  因为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黎明三时起),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周流全身五十次,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是脉气会聚之处,称寸口,是寸关尺三部的总称,包括鱼际之“寸”。因此,十二经之盛衰,都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是平常不可见,从气口能诊察其虚实。气口见五藏之气。气口也称为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然甚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极)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这是越人十难中确定的法则。近人(当代之人)仍然在两尺处候大小肠,太荒谬了!

[感悟]  寸口是脉气会聚之处,称寸口,是寸关尺三部的总称。平人不见寸口之经脉气之偏,五脏六腑及身体各部的虚实从寸口之气中可诊察。后人不知其奥秘,常臆想生谬误。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圣心源》精要(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