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老百姓在灾难面前的无助和苦难。
从冯小刚1993年酝酿拍《1942》,到2011年正式启动开拍,这个过程足足准备了18年,足见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慎重。
事实上,开拍时,冯小刚也投入了极大的成本。
因为是逃难题材的电影,所以光群众演员就有几百人,每场戏最多时达到六百多人,最少时也有三百多人,连主演张国立都说,现场人太多了。
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光是调动起来都会付出极大精力。有一个难民扒火车的情节,短短6分钟的镜头,就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才呈现出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行驶的火车顶上挤坐着几百个难民的震憾场景。
而且,因为《1942》,在重庆两江新区,还多了一座4A级旅游景区——两江国际影视城。
那是当年在拍摄电影时,临时打造的一条国民时期重庆的街道,这座影视城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几乎对当年山城重庆的一些特殊建筑按照1:1的比例进行了复制还原。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人性与救赎。
从另一个角度看,《1942》同样也反应出的几个深刻寓意,同样耐人寻味。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1942》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是个让人唏嘘不已的角色。他腰缠万贯,是村里的首富。
当村庄里的穷人们都因为灾荒饿肚子时,他家的粮仓里囤着满满的粮食,手里有数量可观的硬通货——银元。他衣食无忧,完全不用考虑天灾会给自家带来什么影响。
可是,当周围的人们饥饿的走投无路时,老东家自然就被当做了活命的门路。这就跟溺水的人,为了求生,出于本能会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东西是同一道理。
饥民们拥入老东家家里“吃大户”,他的儿子在混战中被打死,家中的粮仓也在一夜之间几乎被搬空。
为保家人平安,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家眷,拉着粮食,带上银元,加入了饥民们逃荒的队伍当中。
临出发时,女儿执意不走,要回学校上学,老东家安慰女儿说,我们和那些灾民不一样,不是去逃荒,就当是去旅游。
逃荒的难民是没有粮食吃,才背井离乡,去寻找活路,而老东家因为有钱、有粮、有枪,还有马车,他确实把逃荒当做了旅游。
然而,就算是老东家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他也没有想透“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道理。当几乎所有人都陷入苦难的洪流,他又岂能独善其身?
他的马车、粮食、枪支、银元,在逃荒途中全都抢走,他一家人落得跟佃户一样,成为真正的逃荒者,之前每天吃包子饺子的胃,现在也不得不跟其他人一样,吃起了柴禾。
在灾难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2
饿肚子之后,人会做一些绝望的事情
张国立在拍完这部电影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饿肚子之后,人会做一些绝望的事情,一些对他们来说没尊严的事情,这是最恐怖的。”
老东家的17岁的女儿星星,长的如花似玉,从小优渥的生活,让女孩娇生惯养,不知“生活的艰辛”为何物。
逃荒时,是父亲极力粉饰,说他们的出行算是旅游,星星才不情不愿地坐上马车,跟着家人一起走。
即使是周围如洪水一样的逃荒人流,也没能让星星真正体会到一丝危险。她反而一直抱着怀里的猫,充当它的保护神。当嫂子挤兑她拿小米粥喂猫:“人还吃不饱,却拿粮食喂猫”,星星立即说,就当猫吃的是她那份,她晚上不吃了。
即使是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难民,死里难生的星星还无所畏惧地跑出去找猫。
那时的她,内心有着初生牛犊的勇气和力量。
直到家里的粮食财物全都抢走后,一家人不得不跟真正的难民一样将柴禾磨成粉吃时,星星内心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饥饿让她的自尊、信念全都变得不堪一击。在她嫂生下孩子后,父亲为怎样给儿媳妇找一些吃的补身体,而愁眉不展时,星星主动献出自己保护了一路的猫。
猫被宰了炖汤,老东家坐在女儿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此时,星星却面无表情地看了眼被扒掉的猫皮,站起来说了句:“我也要喝猫汤”,并且把书本撕碎,亲自来炖猫汤。
不是星星不想再看书,而是当时,炖汤的柴禾也是食物,比书本金贵多了。
电影的这个情节,让人看了无比痛心,随着那一锅猫汤炖熟,星星内心坚守的东西,也一点点坍塌了。
同样因为饥饿,星星将自己卖给了假冒被服厂招工的妓院,换了五升小米。
知道被骗后的星星并没有反抗,而是吃饭吃到撑得蹲不下身去,然后默认了自己的命运。
3
人最大的善良是有同情心
在电影中,有一个外国记者白修德,为了了解灾民的真实情况,亲自去河南当地考察。他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拍了很多珍贵的照片。
先开始,白修德的功利性很强,他去灾区,就是出于记者的本能和为了获新闻的国际大奖。
然而,随着亲眼目睹灾民的苦难,他越来越感觉到心情沉重。
在白修德牵着教会给他好不容易提供的毛驴,在难民中拍摄时,他的毛驴自然成了饥民们觊觎的财物。
老东家带领着两个同伴,自己的长工和曾经的佃户,便趁着白修德在野地里休息时,来偷毛驴。
毛驴刚被偷走,白修德便醒了。此时,长工已经把白修德的相机和仅有的饼干拿在了手里。
白修德立即哀求长工,饼干和毛驴你们可以拿走,相机不能吃,请还给我。
毛驴和饼干对白修德同样重要,没有食物跟交通工具,他很难挺过去,安全回到重庆。而此时,白修德明明随身带着手枪,他完全可以用手枪拿回自己的所有东西,但他没有,因为他太知道饥民的可怜。
人最大的善良是,明明有能力报复伤害自己的人,却能看到对方承受的苦难,选择忍气吞声。
4
责任也是动力
老东家带着一大家人逃荒,目的是让家里人能活下去,但是,家里人却在逃荒路上走的走,死的死,最后只剩下了他和襁褓中的孙子。
他怀抱着孙子,靠着卖女儿的五升小米,拼了命往陕西走,寻找活路。在汹涌的人流中,他以老迈之躯,扒上开往陕西的火车,并不是他力大无穷,而靠得是活下去的信念。
但在陕西城郊,老东家却为了躲避敌人的炮弹,将孙子压在身下,将孩子闷死了。
看着死去的孙子,老东家老泪纵横,然后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路人的对他说:“现在回去就是个死”,他默然地说:“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颠沛流离的疲惫,加上失去所人亲人的痛心,让老东家所有生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只求死的时候,能离家近一点。
然而,就在他失魂落魄准备自生自灭时,碰到了一个在死去的亲人尸体旁哭泣的小女孩,小女孩哭着对他说,认识的人都死了。
眼前这个跟自己同样境遇的小女孩,让老东家满是怜惜和辛酸。他对小女孩说:“叫我一声爷,咱俩就算认识了。”
小女孩含着泪,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女孩的手,向前走去,最终两人都活了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小女孩救了老东家。如果没有小女孩的出现,也许一心求死的老东家不会再有生的勇气,而有了小女孩,他便有了责任,也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在没有经历苦难之前,很难说谁更坚强,谁又能一直善良。
在《1942》里,人们看到的只是在苦难面前,生命的无助和悲伤。
回顾影片,突然想到,也许《1942》想表达的情感是:
愿山河无恙,岁月无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