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年少模样

说到陈鸿宇,肯定要提到《理想三旬》。在《浓烟下的诗歌电台》这张专辑甚至在陈鸿宇所有的歌里,这首是流传最广的。可以说,是《理想三旬》才让人知道了陈鸿宇跟唐映枫。

  初听《理想三旬》,一定会被他低沉醇厚而又不失干净的声音所吸引,用简单的曲调将复杂的歌词一句一句娓娓道出。很少有人听完后不去搜歌词的,这纷繁的意象、随心所欲的修辞,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它究竟在说什么。

  太多的意象堆砌,这是唐映枫的特点,有人将他称为民谣界的方文山。在堆砌辞藻方面是有点像,不过方文山的词在很多时候还是有线索跟延续性的,不至于那么天马行空。

 《浓烟下的诗歌电台》——在唐映枫包揽所有作词的这张专辑里,我最喜欢《途中》。这首词是他写得最完整,也是我觉得最好的。

夕沉下

的飞鸟

影子多细长

开篇三个短句,就将夕阳西下、倦鸟归林的意境渲染出来了,用细长来形容鸟的影子,又平添了一份清冷孤寂。夜宿在/某山口/雾气湿衣裳,一个孤独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

挎壶酒

给荒野

饮酌那秋黄

这里很有味道,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大气,也有韦应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的洒脱。

不吁然

不吟唱

拾掇行囊

趟出这片枯寂就趟过生长

遇见风起水浪就遇过虚妄

忍住顷刻回望就忍过恓惶

这段就点明主旨了,关于旅行,关于成长。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憧憬诗和远方。徒步旅行、穷游、青旅,像梭罗的《瓦尔登湖》,抛开物质的束缚,以梦为马,随处可栖。谁的青春不文艺,谁年轻时的梦想会实际呢?

 一如年少模样是很多人的梦,因为那时候我们的人生有无限可能,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样子。我们爱着那个为了一段感情就可以奋不顾身的自己,这是成年人很少能拥有的任性。少年的优势在于对任何事都可以全情投入,而成年人却总是需要抽身出来权衡利弊

就像陈鸿宇的另一首歌《一如年少模样》里写的一如彷徨一如年少时模样”。事实上少年也有少年愁,但多数人在成年后都已经忘了,毕竟回忆是最美好的。是否美好,是否留恋,长大的过程都是这样,总是太轻太急——恓惶

有一部很好的粘土动画——《玛丽与马克思》,里面有句台词“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这就是少年愁。

而后一段的街声世况、走俗寻常,又将旅途拉回现实。戈壁、断桥、星光都是旅途见闻,整段旅途在不惦记竹筒盛雨露的事儿中结束。

你要爱荒野上的风声

胜过爱贫穷和思考

  这首歌中,这句最好。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会爱贫穷呢,有什么人会爱贫穷呢?其实很多人年轻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希望通过磨练自己的肉体,以求得内心的平静,比如徒步旅行跟朝圣,近年流行的马拉松热也是如此。贫穷则是最通常的手段,因为钱真的能带来太多便利了。

  这种行为方式,对很多人虔诚的有大智慧的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修行。但也有很多人只是追求一种形式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觉得这样很酷、拉风,这就本末倒置了。

  荒野上的风声是本,而贫穷和思考则是末。

暮冬时烤雪迟夏写长信

早春不过一棵树

  暮冬时烤雪迟夏写长信,这是已经求得了内心的平静,所谓的见山是山的境界。早春不过一棵树这句就像是禅宗里的机锋一样,答非所问,却见仁见智,从而引出了专辑里的下一首《早春的树》。

  一首歌写了一段旅程、一段人生、一段成长,充满了哲思。如果说前面我们看到的是词作者的才华,而词尾的念白让人看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也许这才是他用这段旅途想告诉我们的。


PS:顺便推荐陈鸿宇的其他几首《一如年少模样》、《早春的树》、《来信》、《理想三旬》、《行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如年少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