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文中子与稷山

图片发自App

作者:陈梦晓 李建民

(原载《山西日报》2011年11月4日C4版 )

        在山西省稷山县西北部有一带连绵起伏的群山,名叫紫金山,它是吕梁山的南部余脉。

        在紫金山深处有一座流芳千年的石洞,名叫文中子洞,它是隋末大儒王通当年隐居讲学的遗迹。

        虽然经过一千多年的斗转星移,“文中子”王通今天已经少有人问津,但历史上的王通却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名字。《旧唐书》称王通是隋代“名儒”。产生于宋代的《三字经》把“文中子”与荀子、老子、庄子并提,同称“五子”,曰:“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足见文中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

        王通是隋代河东郡龙门县人,仁寿三年,20岁的王通西赴长安,向隋文帝杨坚面陈《太平十二策》治国主张。今天的人们可能对一个20岁的年轻人靠一篇文章就能面见皇帝感到不可思议,但如果想想唐太宗李世民17岁开始率军南征北伐、28岁即皇帝位的历史,可能就会对青年王通能够进殿面圣感到不足为怪了。

        在太极殿上,隋文帝对王通的见解倍加赞赏,并发出“天以生赐朕也”的感叹。然而,那些朝廷重臣却说王通虽有才华但口气太大,文章虽好但不切实际。最终,王通的主张没能被采纳,“作《东征之歌》而归”。

        王通是哪年到稷山县的紫金山中隐居的呢?王通之弟、唐初著名诗人王绩在《负苓者传》中说 “昔者文中子讲道于白牛之溪”,又在《游北山赋》中说文中子“大业中,隐居此溪。”王通的门人薛收在《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中说:“大业伊始,君子道消,达人远观,潜机独晓,步烟岭,卧云溪……时年二十二矣。”这些资料告诉我们,王通在长安之行遇挫后的第三年就走进了紫金山。

        如今,因气候变迁白牛溪里已不见了流水,但“文中子讲学地”在稷山县的紫金山则可确信无疑。在《游北山赋》中,王绩是这样描述紫金山的方位的:“斜连故射之西,正是汾河之北”。在文中子洞的洞口上方至今存留着明代的石刻文字:“万历三十年闰七月吉日重修”及“稷山紫金山文中子隐居处”。清光绪十八年所修《山西通志》卷九十一《金石记三·碑碣·文中子讲堂碑》云:“溪上有永兴禅寺。明季山崩,古寺被压,即文中子授经地也。” 《永乐大典》卷六千八百三十八:“文中子避乱所居之地”在(万荣)“县北五十里”。光绪版《河津县志》:“县东北二十五里,即文中子、东皋子隐居处”,民国版《乡宁县志》:距县城南百余里有文中子读书洞。无论是万荣县北五十里、河津县城东北二十五里,还是乡宁县城南百余里,它们所指的都是稷山县紫金山中的'文中子洞'。佛峪中现存的“马谷”摩崖题刻,更是进一步印证了王绩《游北山赋》中的“西穷马谷,北达牛溪”绝非虚文,而是实景。

图片发自App

        从22岁开始,王通就与稷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通不是一般的隐者,而是有着“济苍生之心”的儒者;隐居不是他社会理想的终结,而是他施展人生抱负的一个新的开端。在紫金山中,他一面著书立说,一面开坛授徒。他的治国、平天下的“太平策”在朝廷上行不通,但可以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而逐渐发扬光大。王绩在《游北山赋》中说王通“门人常以百数”“门人弟子相趋成市”。王通之孙、“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续书序》中也说“当时门人百千数”。薛收在《碣铭》中说“渊源所渐,著录逾於三千;堂奥所容,达者几乎七十”。阮逸在《文中子世家》中说“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而且,这些门人弟子在唐初多官至将相,魏征、房玄龄、李靖、陈叔达,哪一个名字不是如雷贯耳!正如王绩所言:“及皇家受命,门人多至公辅”。

        王通不仅是孔子思想的忠诚追随者,而且是孔子治学方式的积极效仿者。孔子面对春秋时代的乱局,“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王通身处隋末乱世,隐居紫金山中,“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孔子辞世后,孔门弟子把老师的言行编成了语录体的《论语》;王通去世后,王门弟子也根据回忆,把与老师在一起时的一些问答的话语,编成了语录体的《文中子说》,简称为《中说》。王通在世时就被人称作“王孔子”“王圣人”,他隐居的白牛溪也被称作“王孔子之溪”。

图片发自App

        儒学的发展,汉朝以后是一个低谷。魏晋时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玄学,南北朝时期佛学又成为主流思潮,“南朝四百八十寺”极写佛教之盛。即使在唐朝,韩愈还因为反对唐宪宗迎佛骨入宫而差点被杀头。一直到了宋代,孔孟儒学才重新崛起。可以看出,王通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与宋明理学之间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王勃在《倬彼我系》中说“伊我祖德,思济九埏……其位虽屈,其言则传。”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说:“在隋朝诸儒,唯(王)通能明王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称赞“王通极开爽”“王通见识高明”,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陆九渊说的更直截了当,他说:“孟子之后,以儒称于当世者,荀卿、扬雄、王通、韩愈四子最著。”在台北孔庙中,至今供奉有王通的牌位。

        稷山县的紫金山是王通的圣地。走进紫金山之前,王通还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青年,紫金山中的教学和著述让他声名鹊起,朝廷因此两次授予他太学博士、一次授予他著作郎,招他出山,但他都辞而不就。是紫金山成就了王通,使他最终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稷山有幸,1500年前迎来了儒者王通。如今,适逢儒学又一次走向复兴的时代,稷山——这块诞生了“中华农耕始祖”后稷的热土,随着文中子遗迹的修复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迈出了转型跨越的新步伐。稷山将会因白牛溪、因紫金山、因文中子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西日报》:文中子与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