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鲁迅,中年方懂树人

      还记得第一次在课文上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就被感染了,学着他在桌子上刻下一个又一个的“早”字,为此没少挨老师的训还有家长的骂;后来又跟着鲁迅先生的笔,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拔过何首乌和覆盆子,还听了美女蛇的故事;接下来,看到了月光下呆着银项圈,举着钢叉的闰土;感受着少年玩伴们那简单又纯净的友谊……年少而且天真的我一度以为鲁迅先生的文字充满着趣味和美好,于是乎找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林林总总的读过《药》,《祝福》,《铸剑》等等,当时年纪小不懂东西很多,总把这些文字当作是一种传奇故事。时隔多年之后,再一次捧起鲁迅先生的文字,才发现读的不是故事猎奇,而是读一种精神,向权威质疑,向不公抗争的精神!鲁迅先生被称作“民族魂”,他绝对担得起这个称号。在他的作品中一针见血的支出当代中国最缺乏的东西。但是有些遗憾的是,鲁迅先生,他虽然看到了这些东西,但是他却改变不了什么,我想当时的他也是迷惘的。我是没有资格评价他的,但我想说的是鲁迅的作品深刻的影响着我。

      前几天到一些推送的新闻,说要把鲁迅先生的作品移出课本,给出的原因很奇葩,说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社会环境了,具体怎么不适合没有说明。想想真的很滑稽,你要说脱离实际,那么我想所有课本里的都脱离实际了,是不是都应该移出课本呢?鲁迅先生的作品距今已将近百年了,你要说脱离实际,那是肯定的,一百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当然不一样。别说一百年,即使是十年前和现在也不一样,十年前没有智能手机,没有4g信号,如果说脱离实际,那么课本中的古诗词,古文,叶圣陶,郭沫若,毛主席的诗词又有哪一个符合现在的实际呢?现在哪里去寻找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哪里又能看到百丈玄冰,花枝犹俏?读文章不是一句话就能否定的,我们读文章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而不是简单的看内容。好比你去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你不可能只是为了去看这个那个的神功秘籍,你要体会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鲁迅,一个斗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他的文字是刀,每一道都能命中要害;他的文字是枪,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他的文字是划破黑暗的闪电,能够照亮夜空的黑暗。那些说鲁迅的作品已经与时代脱节了,不适合当下的社会环境了的人,我想这种人是读不懂书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读书读的是什么!更不用说什么是鲁迅的精神了。在鲁迅先生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是对于封建的质疑/诘难,是对迂腐/麻木/冷漠的批判,充满着批判主义的色彩和反抗的精神。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不是说要我们有多么大的改变,而是当我们在面对不公/不法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人无完人,没有任何人是肯定不会出错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是将错就错。如果不是有这种抗争精神,那么“五四”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对不公的反抗也就不会有,推论下来,我们的今天也不会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不识鲁迅,中年方懂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