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介入朝鲜战争
(一)撤离朝鲜
朝鲜战争的爆发,很大程度源于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收缩策略。
1. 大幅裁减军队
二战结束后,为了顺应百姓的呼声,美国计划把军队从1200万裁减至不超过107万。成千上万的舰船、坦克和飞机将被封存,军队将成为一支警备部队,主要执行占领任务和训练。
2. 欧洲优先
大战结束以后,苏联人已经巩固了他们对东欧的控制,并且表露出种种迹象,要对虚弱的法国和意大利开刀。美军可以动用的部队不过2个师,而对面的苏军和卫星国部队多达65个师。因此,美军这些有限的部队,必须优先用于保护欧洲。
3. 不保护南朝鲜
鉴于美国的军力有限,在朝鲜保留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已没有战略意义。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8/2号文件中,美国将南朝鲜排除在一系列获得保护的国家之外。在自身收缩战略及苏军撤离的双重因素下,美军也撤离了朝鲜,只留下了少量的军事顾问训练韩军。顾问团的罗伯茨将军认为,南朝鲜的地形不适合坦克作战,这里道路很少而且狭窄,坦克无法通过稻田和山地。就这样,韩军没有坦克,同样也没有飞机。
而此时的韩国陆军乏善可陈,从来就没有排和连队的训练,射击技术毫无章法,军官们不懂如何带兵。由于被日本长期占领,韩军仍然沿袭日军那套个人拼杀冲锋的作战方式,不懂得先进武器的使用,以及战术的运用。在之后的战斗中,韩军不懂得使用反坦克地雷,竟然让工兵绑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由于损失太大,工兵司令之后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志愿者了。
(二)仓促应战
开战仅一周,韩军就损失过半,拯救韩国只能依靠美军的干涉。但美军正处于大幅裁减中,不得不在兵力和装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应战。
1950年6月,美国陆军总兵力约59.1万人,共10个作战师。大约36万人在美国大陆,其他23.1万人驻扎海外,执行占领任务。驻远东的兵力最多,达10.85万余人,其次有约10万人驻扎在欧洲。
驻日本的四个师主要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人数均不满员,且缺乏作战训练,早已习惯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所使用的武器和车辆等装备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旧货,保养状况不佳。在后来的作战中,陈旧过时的美国地雷都无法炸响。
远东司令部只得四处搜罗兵员和装备,包括文书、厨师、调车场修理工、牧师助手、军官助理,甚至犯罪的士兵们都被无罪开释,加入了朝鲜战场。
兵力如此窘迫,以至于麦克阿瑟甚至想拉蒋介石的部队参战。不过,艾奇逊和三军参谋长们都不希望中国人卷入,以免削弱保卫台湾的能力。而且蒋介石的部队装备与南朝鲜人的相差无几,同样无法与北朝鲜的装甲部队相抗衡。因此,与其运送他的部队到朝鲜,还不如加强美军和补给的输送。
当然,在美国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之后,朝鲜人民军的早期优势就迅速消逝了。
(三)介入原因
美国之所以迅速介入朝鲜战争,源于冷战思维。杜鲁门和艾奇逊将北朝鲜的进攻看作是共产主义的扩张,后面的敌人是苏联。所以,美军不但与人民军作战,同时还阻挠解放军收复台湾。这也促使了中国的入朝参战。
如果失去了朝鲜半岛,日本、菲律宾等国将面临苏联的巨大威胁。加之美国麦卡锡主义抬头,以及国内选举的需要,促使杜鲁门果断作出了介入的决策。
二、中国、苏联、朝鲜三国的微妙关系
(一)苏联与朝鲜
苏联人扶植了金日成政权,当时的朝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苏联的卫星国。苏联在北朝鲜共有7 000多名顾问,还向人民军提供重型坦克、重炮、自行火炮,以及大约180架飞机,其中包括110架战斗机或轰炸机。在开战前,朝鲜人民军的装备不仅远胜于韩军,而且也大大超过仍在使用缴获日军与国民党军队武器的中国军队。
中国内战结束后,大约29 500名久经战火磨炼的朝鲜籍士兵返回,大大增强了朝鲜人民军的实力。截止到1950年春季,北朝鲜人民军拥有13.5万人,南朝鲜仅有64 697人。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极大地刺激了金日成。他不甘心只执掌半壁河山,多次向斯大林请求支持南征,并获得默许。毛泽东也承诺在美国出兵时,向金日成提供援助。而在金日成看来,朝鲜的统一大业无须中国人染指,苏联会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而且他确信,战事不出一个月就会结束。
苏联也一直在刻意淡化中国对朝鲜的影响。随着战事日益临近,金日成身边的苏联将军逐渐接管策划战争的大权,并且根据苏方的意图修改了作战计划。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和朝鲜人民军中的亲华人士都被刻意排除在机密会议之外,中方也得不到任何朝鲜提供的重要消息。苏联提供的某些重型武器也特意绕过中国,通过海路而不是铁路运抵朝鲜。显然,朝苏双方都想尽量缩小中国的作用。
开战初期,人民军进展顺利。韩军以及美军都缺乏训练和重火力,兵力也不足,损失惨重。尽管经验丰富的士兵消耗殆尽,金日成仍督促补充大量新兵的部队继续猛攻,力图速战速决。他听不进中方任何有益的作战建议,或者苏联顾问提出的警告。这并不奇怪,与毛泽东和胡志明截然不同,金日成的上台掌权不是从战争中取得,而是依靠政治手段和苏联人的帮助。
直到美军在仁川登陆,人民军被包围击溃,战场形势已是岌岌可危。此时,金日成仍不想依赖中国,但斯大林不愿美苏两大集团直接对抗,拒绝出兵。一直怠慢中国的他在别无选择之下,这才转而请求中国的援助。
(二)中国与苏联
虽然同属于共产主义阵营,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并非铁板一块。
在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向苏联请求军事援助,但是苏联并没有给予多大支持。相对于毛泽东,斯大林更喜欢蒋介石,因为蒋主宰下软弱无力的中国更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由于担心美国人阻挠解放军跨过长江,斯大林甚至建议国共划江而治。
毛泽东执掌中国的大权,并没有得到斯大林的帮助,自然对他毫无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听由他的摆布和控制。到了1947年底,随着国内形势逐渐开始有利于中共,斯大林才开始公开支持毛泽东,但是在援助方面依旧是一毛不拔。
当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成功需要得到斯大林的承认,遂多次请求访问苏联。而斯大林根本就不信任毛泽东,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回绝。直到1949年12月,毛泽东才以共产主义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赴莫斯科庆祝斯大林的70岁生日。不过,他的首次出访几乎没有换来任何军事和经济援助。苏联答应在五年内提供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每年只有6000万美元。
面对朝鲜在绝望之中的求助,毛泽东断然决定中国出兵参战。斯大林看穿中国的必然出兵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攻打台湾时还要依赖苏联的海、空军技术。于是,他又开始玩弄手段,违背向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掩护的承诺。
从游戏一开始,同志间的友谊就是有限的。
三、麦克阿瑟分兵之谜
仁川登陆的巨大成功,已无人敢怀疑麦克阿瑟的指挥。他将北上的美军分为第8集团军和第10军两路,分别由沃克与阿尔蒙德指挥。而这种分兵本是毫无道理的,为后来美军的惨败埋下伏笔。在麦克阿瑟分兵之谜中,更隐藏着美军内部的人事纠葛与军种矛盾。
(一)沃克与阿尔蒙德
仁川登陆是一招险棋,最终的成功也与金日成的指挥不足和盲目自信有关。所以,当初反对者占多数,其中就有在朝鲜指挥第8集团军的沃克中将。当时,沃克被朝鲜人民军的主力困在釜山,缺兵少弹,苦苦支撑,还要受到麦克阿瑟的总部对其无法突破洛东江的指责。
仁川登陆成功后,麦克阿瑟利用自己与日俱增的影响力,立即开始秋后算账,削弱了沃克的指挥权。被借走的第10军非但没有重新编入第8集团军,还归对麦帅唯命是从的参谋长阿尔蒙德单独指挥。
实际上,麦克阿瑟是在着手建立一支独立于华盛顿与参联会,甚至在沃克管辖范围之外的军中之军。阿尔蒙德是一个工具,或者是一枚棋子,麦克阿瑟想要借他之手攫取本应属于参联会主席与政府的权力。在决定仁川登陆指挥官时,麦克阿瑟不仅排除了第8集团军对仁川行动的指挥权,而且在没有事先征询参联会意见的情况下就擅自把它交给自己的心腹阿尔蒙德。
于是,沃克不得不处处容忍身兼参谋长的阿尔蒙德,还被迫参与了一场与阿尔蒙德进行的看谁先打到鸭绿江边的角逐。
相对于麦克阿瑟和阿尔蒙德的狂妄,沃克谨慎得多。他常常借口给养不足,故意尽力放慢前进速度。沃克甚至交代先头部队,一旦发现有中国军队,就立即撤退。
(二)海军陆战队与陆军之争
阿尔蒙德虽然指挥仁川登陆,却对两栖作战一无所知,竟然会提出履带式两栖登陆车是否可以浮在水面上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问题。
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与属下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之间的摩擦也愈演愈烈。阿尔蒙德主张不惜一切代价速战速决,而史密斯则认为,在这场愈见艰难的战役中,海军陆战队应当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阿尔蒙德和史密斯本就是两类人:前者目空一切、刚愎自用;而后者踏踏实实、低调敬业。他们之间的摩擦也反映出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之间本质的不同。陆军规模庞大,所以陆军将领与部下的关系往往异常冷漠。海军陆战队规模较小,因此陆战队军官与部下之间非常亲密、感情很深。
此外,经历过残酷的贝里琉岛作战的史密斯比一般的陆战队将领更加小心谨慎。史密斯只能尽力去执行他的命令:一直前进,但只要有可能,就放慢前进的速度;他的底线就是绝不让暴躁的上司给自己加一个彻底不服从命令的罪名。假如他以前是陆军军官而不是陆战队军官,阿尔蒙德肯定早就撤他的职了。
正是史密斯的谨慎和执着,才挽救了即将覆灭的陆战1师,最终在长津湖突围成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