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生产率与生产力和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的公式推演

林汉扬  写于2018-06-17

        现在我为了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揭开使用价值量与产量以及生产力与生产率的关系,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统一。在政治经济学中产量与生产率这两个定义或概念当然是有意义的,但它并不能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的价值公式中,社会总使用价值量S=产量Q(需求量Q-/供给使用量Q+),社会总生产率(F’)=产量(Q)/时间(T),社会平均生产率F*=(Q/T)/劳动力数量(N)=Q/NT,NT=C是在一个时间段T内的总劳动量的支付,用货币来表现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总预付资本(C)或社会总必要劳动时间,当然,马克思的预付资本C是倾向于资本家在企业商品生产中预付的资本,但这些“资本”的本质正是资本家对过去的劳动力折算为当下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价值c这种可控的具有确定性的社会劳劳力的价值(不变资本)与雇佣劳动工人的活劳动力价值(可变资本)ⅴ的总和。总生产力Fo=(Q/T)(Q-/Q+)=Q(Q-/Q+)/T=S/T,社会平均生产力F=(Q/TxN)(Q-/Q+)=Q(Q-/Q+)/NT=S/NT=S/C,可见,生产率是一个基础概念,它与供求的关系就涉及到生产力,所以,把产量Q与生产率F’可以看作为“一定生产状态”,而“将这个对象转化成产品量或生产率的能力”就是“总使用价值量S″与“总生产力Fo”或“平均生产力F(F=Fo/N)”了。故产品的产量和生产率只是有效能或力的潜在状态,它是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而不是有大小又有目标标准方向的矢量!我对于马克思把堆积在仓库中庞大的产品量Q,看作为都能够实现为可以符合社会需求并满足终端消费者的商品需求量或使用价值量S而不产生或引起其他成本耗费的说法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这等于说社会的产品生产到分配以及发生“惊跃一跳”交接到让消费者的过程中,分配与交换这两个中间环节是不需要“交易费用”,甚至是他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增加,的确,产量在交换过程中是不增加,但以纯公有形式的社会计划管理分配产品的过程中如果管理者不能执公分配以及对劳动消费者的供求信息反馈完全达到使整个社会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一致,从而真正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那么,这种纯公有的计划经济活动管理就应把信息不对称性差于个人与个人或组织与组织的局部的分配让位于市场交换,因此,ZF只要留下抓大方向的相对信息上比个别或部门的调控即可。

        由此可见,在单位劳动力和时间内生产的产品量或生产率不能完全等同于财富,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私有化大规模化的盲目生产,而马克思看到了这种私有化的弊端从而提出了公有化构思,认为通过劳动者精英以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性管理来进行产品分配的过程是可以把堆积在仓库中的庞大产品堆积完全信息分配到需要的各个社会劳动(消费)者手中,这样避免了被资本家炒作使价格偏离价值,因此,无须通过私人占有的形式来进行商品交换,因为,那样是最高效快捷的实现社会需求的形式。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通过纯公有的计划经济管理就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即产品量=商品量或供给量=需求量,从而生产率=生产力呢?这个在闭合系统中也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在社会系统中产品能够实现为可以符合社会需求并满足终端消费者的商品需求量或使用价值量S而不产生或引起其他成本(包括劳动力和时间与生产资料和产品等)耗费的说法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所以,我提出了产量与需求量与生产率与生产力的区别是基于把社会系统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能量转化的科学分析,这并不是要否定产量与生产率的价值影响,相反,是以建立在其为基础上的分析,而且是符合自然科学的数学逻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别生产率与生产力和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的公式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