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新弗洛伊德主义(上)
一、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的时代社会背景与精神分析学内部的理论原因。
1.社会经济因素。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许多人流离失所,所以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创伤剧增。 这些因素致使精神疾患发病率急剧上升。这一切都促使精神分析家从社会本身去找寻心理动力。
2.时代思潮的冲击。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也是时代思潮冲击的结果。哲学中人格主义强调人格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存在主义对一切心理现象进行哲学解释,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另外,社会学与人类学在文化与跨文化研究中也取得迅速进展。这些都促使精神分析学家面向社会,把人看成是社会性的动物,并开始重视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对人的影响。
3.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弗洛伊德理论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更多的精神分析学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思考人自身的发展。
4.临床诊疗实务的发现。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精神分析学家日益认识到治疗者与神经症患者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从而认为应当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探讨神经症以及人格发展的原因,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应当与患者共同努力去矫正那些早期建立起来的不良人际关系。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有哪些特色?
之所以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是因为他们的理论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压抑及抵抗、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联想法等。
1.重视自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自我是本我的助手。而新精神分析学则认为,无论从机能还是起源上,自我都不属于本我。两者在遗传和发展过程中有各自的起源,自我是负责智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性指导系统,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动机目标。
2.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佛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新精神分析学则着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弗洛伊德主义,而是通过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结构的影响来说明人格的形成。
3.重视早期经验。
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的研究是以病人对童年经验的回忆为依据的。新精神分析学以直接研究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
4.引入非精神分析方法。
发生学方法、人类学方法、调查法、甚至实验法都被应用于新精神分析学中。这也是对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方法的突破。
5.倾向于性善论。
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他的潜意识或本能充满着不可告人的罪恶欲望。新精神分析学者则倾向于性善论。比如在弗洛姆看来,人在本质上是善的、理性的,恶的原因在于社会。
新精神分析学派是阿德勒为其开了先河,霍妮则是其中的主将,而学派的最后发展归结于弗洛姆之手。
三、霍妮、沙利文及弗洛姆的主要经历与著作。
1.霍妮的主要经历。
霍妮(1885-1952)出生于德国汉堡。在柏林完成精神病学和心理分析的训练。移居美国后,她脱离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放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转向强调文化和社会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霍尼的主要著作包括: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途径》(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他去世后由学生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
2.沙利文的主要经历和著作。
沙利文(1892-1949)生长于美国,1917年获芝加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钻研过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他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创立了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生前只出版了一本心理学著作,即《现代精神病学概念》(1940),去世后才成为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去世后,他的同事将他的许多演讲记录、笔记和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了《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1953)、《精神病会谈法》(1954)、《作为人的一种过程:精神分裂症》(1962)、《精神病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1964)、《平民精神病学》(1972)。
3. 弗洛姆的经历及著作。
弗洛姆(1900-1980)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既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又是自成一家的学派体系的重要代表。其主要兴趣是从大的切面研究社会对人产生的影响,提出他的社会精神分析论。
弗洛姆主要著作有:《论基督教的起源》(1931)、《逃避自由《》(1941)、《自我追寻》(1947)《自为的人》(1947)《对梦、童话与神话的了解》(1951)《精神分析与伦理学》(1954)、《现代人及其未来》(1955)、《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禅与精神分析》(1960)、《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你们就是神》(1966)、《精神分析的危机》(1970)、《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1970)、《人的社会性质剖析》(1973)、《占有还是存在》(1976)、《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1950)等等。
四、霍妮的基本焦虑说与她的神经症理论的关系。
基本焦虑是霍妮建立神经症理论的基础:它从根本上说明了神经症的起因,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说法。
霍妮认为,对于神经症的形成,幼年焦虑是一种必要因素,但并不是其充分的原因。例如,及早改变不利的周围环境或通过各种形式抵消不利因素的影响,都可能防止形成某种神经症。而像这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能为力、被抛弃、受威胁的感受,一种仿佛置身在一个一心要对自己进行谩骂、欺骗、攻击、侮辱、背叛、嫉恨世界中的感觉的所谓的基本焦虑,它本身并不构成神经症,但它却是一块合适的肥沃土壤,从这块土壤中任何时候都可能生长出一种特定的神经症来。
五、沙利文如何将其人际关系说体现在他对精神病的分析治疗上?
沙利文用人际关系的观念来从事心理治疗,从治疗者与当事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协助当事人改善其自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合乎理想的心理治疗应是病人对不愿面对的问题获得有价值的理解,重新整合人格的分裂,并且在好我和坏我人格化之间建立一种恰当的平衡。这种自我系统的扩展促进了一种更广泛更有效的人际行为的发展。心理性面谈的终极目标是,使当事人对自己有更好和更清楚的体认,以及他们应该如何与他人一起生活。沙利文的心理治疗以面谈的方式作为基本的治疗过程,集中于当事人和治疗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两者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观察者,不仅对当事人的谈话内容行为要注意,对他自己的反应与行为都要审慎。沙利文在他的理论中特别强调对当事人的尊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评论;重视敏感对面谈的价值,因此治疗者必须洞悉当事人焦虑信号所包含的意义。治疗者影响当事人的力量是当事人做改变的枢纽,因此治疗者必须觉察他们对当事人的影响力,否则治疗效果将无法达到理想标准。沙利文认为,精神病医生的工作是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引导当事人正确认识自己,从人际关系中树立起对前途的信心。
六、弗罗姆的社会潜意识理论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学说有什么不同?
社会潜意识理论是弗罗姆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最大发展,是精神分析研究中个体转向社会的一块基石。弗洛姆承认自己受集体潜意识的影响,但认为社会潜意识不同于集体潜意识,他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一种不能成为意识且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绝大部分是遗传的。而社会潜意识则是在社会压抑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指被社会意识压抑下去的那一部分内容。
七、从爱的理论来看弗罗姆对人性问题的基本主张。
在弗洛姆看来,人缺少爱是无法活下去的,人生的苦难是由于缺少爱所引起的。在从苦难中将会滋长对爱强烈的冲动,而这就是对生命的渴望。弗罗姆提出爱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不是被动的接受,爱是一种主动活动,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是分担而不是迷恋。在物质的范围内给予意味着富有,但最重要的给予范围不是物质领域,而是在精神范畴。除了给予这项因素外,爱还包含其他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在爱的所有形式中都存在着,他们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认为爱主要不是和具体的人相联系,爱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的取向。这种态度的取向决定一个人和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联系性,而绝非只是和一个爱的对象相联系。如果一个人爱的只是另一个人,对其余人却是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爱,而只是一种共生性的依恋,或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弗洛姆认为的其五种类型的爱是: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和对上帝的爱。
本章摘要
1.新精神分析学派又称为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它的兴起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促使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弱点受到了挑战。
2.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项,分别是:重视自我、强调社会文化因素、重视早期经验引入、非精神分析方法、倾向于性善论。这些也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其中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最富本学派的特征性。
3.霍妮认为焦虑与敌意相互交织,是不可分割的。儿童的基本焦虑来源于家庭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霍妮提出,任何事情只要是扰乱了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安全关系,就会引起儿童的焦虑。
4.霍妮把十种神经症需要从人的指向性活动的角度概括为三大类型。每一类型都代表一种特殊的神经症适应模式,他们是趋向人,反对人与背离人,被人认为这在临床上使治疗家感兴趣。
5.霍妮把人格看成是完整动态的自我,并把它分为真实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认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是神经症的一个主要冲突。
6.霍妮从文化决定论的基本思想出发,从一个新的角度创立神经症理论,她认为神经症虽然是一个医学术语,却带有明显的文化标记。霍妮把焦虑视为神经症的动力中枢,指出现代人的焦虑是由现代社会带来的。
7.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以人际关系发展为主线来探讨人格发展的理论,又称为沙利文的人格理论。沙利文的社会文化决定论观点就是体现在他的人格学说中。沙利文认为,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际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这就是说,人格成为一个中间变量,从一个人与其他人和物有关的行为中推动而得。
8.沙利文认为,人们是由减少内部紧张的愿望所驱动的。紧张有四种主要原因:生理化学的需要、睡眠的需要、焦虑与表达温柔体贴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焦虑。
9.沙利文拒绝心理能量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有机体把物理能量而不是力比多转化为满足需要的行为。为了强调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沙利文把上述的能量转移称为动能。
10.人格化是个人保持的关于别人和自己的意象。人格化由习得的情感和信念组成,常与现实并不完全对应。
11.沙利文把人格分成自我系统和自我动能。自我系统来源于自己身体的经验,大部分源于重要他人的评价。自我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焦虑。
12沙利文认为,人类经验完全有紧张、动能和需要满足组成。他提出这种经验以三种方式发生:原始的方式,平列的方式和综合的方式。
13.沙利文认为,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他根据大约与某种能力成熟的相当年龄将人格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期青年期、青年期和青年后期。
14.沙利文认为,精神病和神经症的产生,是个体对它所面临的生活情景的一种反应方式。病人不是特殊的人,只不过这些病人常常以他们从童年期就固定下来的原始的反应方式去应对新的环境。
15.弗洛姆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的社会精神分析论或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把精神分析方法引入社会历史领域,使精神分析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得以相互补充。
16.弗洛姆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和泛性论,强调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对人的精神的决定作用。他把自由看成是人格中根本的东西。
17.弗洛姆认为,人的生物性需求是共同的,而人的心理性需求则因人而异,且存在着差别,从而构成人的性格差别。而人的性格差别又是社会过程的产物,是通过某些生活环境的反映发展而来的。
18.弗洛姆指出,人性固然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但也具有某些固有的机制和规则,发现这些机制和规则正是心理学的任务。
19.社会潜意识理论是弗洛姆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最大发展,也是精神分析研究由个体转向社会的一块基石。社会潜意识不同于集体潜意识在于,后者是一种不能成为意识的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其中绝大部分是遗传的。而前者则是在社会压抑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主要是指被社会意识压抑下去的那一部分内容。
20.社会性格是人的性格的另一部分,它是性格结构的核心,指同一文化集体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特征。在一个人的性格中,社会性格将外界的需要加以内化,指引个人去完成社会经济体系所要求的任务。
21.弗洛姆任认为,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他的取向性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症候群中得到理解。他提出五种性格:接纳性格、剥削性格、储存性格、市场性格、生产性格。
22.弗洛姆只看重爱,他有关爱的理论包括以下一些要点:人缺少爱是无法活下去的,而人的苦难是由于缺少爱引起的。他提出爱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而非被动地接受。在爱的所有形式中包含着一些基本因素,他们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弗洛姆还认为,爱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取向,它决定了一个人和整个世界的联系。所爱对象的不同类别决定了爱的不同类型,弗洛姆提出五种类型的爱: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对上帝的爱。弗洛姆认为,人对父母的爱与对上帝的爱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似,对于上帝的爱与对父母的爱是不能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