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叛逆和解

早上在骑行时,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想起了一句话:每一个叛逆的背后,都有一个渴望被看见的灵魂。

我想起了小学三年级时,由于妈妈出外打工,自己有种被忽略的感觉。于是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同时还拿了家里20块钱交给老师(说是路上捡到的)。当时还偷了同学的钢笔,后来还给同学了。

这些事情,连在一起,可以看到一个无助的孩子,通过消极的反抗来获取外界的注意。在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尝试虽然好笑,但是也确实起到了作用。比如说妈妈从南方回来了,成绩马上就上去了。

在高三复读时,和老师请假说要回家。因为在文城高中时,每半个月都可以回家一次。然后魏道平老师说这是最后一次,以后都是一个月回家一次。这个事情,再次体现了自己的脆弱和对家庭的强依赖。

这种与家人之间的强依赖,让自己获得了安全感,也在某种程度上吞噬了自己的自主权。虽然从外表来看是个听话的孩子,但这是建立在内心脆弱基础上的,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有一次,在瑞华所在的巴拉巴拉店旁边,有个七匹狼店。艳丽和妈妈让我去试衣服,我说不喜欢这种样式,就不试了。他们有些生气,可是自己也很痛苦。衣服是与自我身体最近的一部分,陪伴自己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如果自己不能在这方面做主,就更看不到自己了。同时,他们都是自己最亲的人,自己又不能伤害他们,于是就抱着孩子离开了。站在路边的时候,有种头要爆炸的感觉。

其实这就是依恋与自主的冲突。当自己不被看到时,自主权就会受到忽视,仿佛自己成了透明人,外界可以随意侵入。仿佛透明了之后,亲密关系就会变得很好。但是,这种情况下,自我会非常痛苦。于是当我们选择表达自己观点时,外界会认为我们是叛逆,以“叛逆”、“不可理喻”、“神经病”来评价我们,进而压制我们的自主权,让我们产生巨大的冲突与痛苦。

因此,渴望被看见,是叛逆产生的来源。为了找到自我的存在,每个人都必须通过不同程度的叛逆来找到自己。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和外界的边界,进而与叛逆和解,建立亲密关系的良性循环。

因此,叛逆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如果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叛逆背后的需求,用爱来看见和接纳他们,我们眼中的“叛逆”或将不复存在了。

与叛逆和解,我们努力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叛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