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和尚的故事看企业经营

    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用三个和尚没水喝,于是寺庙不断添加机构和部门来协调解决,但最终还是没有解决喝水的问题。最后除了高管跳槽,其他和尚要么累死,要么渴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qdeJBinWw7-auJiTRgOjg

    这篇文章开篇是以大公司病的视角导入的,看完之后我思考了几个问题:

1. 这个故事真得反馈的是大公司病吗?

2. 最开始问对问题了吗?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3. 案例中做错了什么?有什么启示?

4. 主要是谁的责任?

5.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商场如战场,不是只有战场才死人,企业经营不善也得死人,最近几年不断有创业公司创始人跳楼的事情。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话,总以为很有道理,感觉的确是这样的,但并没有提出解决方法,也就是目前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求甚解。

为什么两个或者三个和尚的时候,不能继续分别挑水喝呢?

问对第一个问题是最关键的,而解决问题的首要关键,是描述已有事实。这里全文给出的信息其实还是比较片面的,只知道有三个和尚,:这里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水是否真的不够喝”的问题。

存在两种假设,没人渴,那么很明显水是够的

如果水不够喝,那么我们得分析数据,为什么不够喝,水都去哪了,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经过验证实在还是不够,不应该急着加人。首先要想的方案是我只有这么多人,这么多资源,怎么办?

通常情况下,加人手是我们常规思维下想到的第一个方法。我觉得这实际上根本就不需要思考,你问街上扫地的阿姨,她也会和你说要加人。这个时候需要有创新性思维,就像我们可以用扫地机器人解决问题,但也可以加大宣传,让大家不要随地乱扔垃圾,要多设置几个垃圾桶等等。

那么回到解决喝水问题这件事上来,是不是水源太远,有没有更近的水源。香客每天都要上山,是否可以让他们经过水源地,每个人都带一小罐上来,小和尚只需要把空罐子送下山,这样是不是能解决问题。

这里我用一个词,叫做战场思维。你要假设你现在已经在战场上,敌人兵临城下,你只有向内看自己,看周边所有的联系,才能解决问题。好比野外遇到了猛兽,你不可能求助于他人。

监寺做的文化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永远都做不完的工作。这里就变成了应岗设事了。我们要做的是应事设岗。监寺的工作实际上没有错,也出了成效。

如果以经营企业的角度来看寺庙经营,香火钱是营业收入,水是后勤保障。

主持发现是管理问题,那为什么要加个部门,而不是让挑水的几个人拎出一个头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要发挥群众的智慧。

要由市场决定后勤,而不是后勤决定市场。香火钱没增加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增加后勤的人,要思考收支平衡问题,不然就是市场前景非常好,这个时候得考虑融资了。

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抽空再深入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三个和尚的故事看企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