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与心性----吴邦惠

主持人  严永奎

吴邦惠老师是四川大学退休的物理系量子力学教授,她也就是我在我的上篇拙作《我对特异功能现象的探秘(1)它真实吗?》里面所说的吴姐。吴姐是一位典型的学者老师,做学问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学生,则诲人不倦;待人,则诚恳实在,温和如春。 吴姐参加了由吴教授竟参加过当年钱学森发起的特异功能的研究实验,而且还在实验结果基础上主编了一套两本《人体科学导论》。现在她从对特异功能研究而进入哲学宗教的深度。她受邀参加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会,用量子力学诠释佛学,或 Verse visa。我往往会问她讨要讲稿,先睹为快。可我是量子力学门外汉,有许多不懂,不懂我就问。吴姐不顾年老眼力差,总是一再重写有关部分,直到我明白。师友之情,令我感动。她的讲座的听众许多不是物理专业的,所以,她尽量做到明白易懂。我这里转贴她的一篇讲稿《量子与心性》,希望对量子力学和哲学宗教感兴趣的朋友们喜欢,希望不懂量子论的朋友也能跟上她的思路而欣赏她的观念。。                      量子与心性     

      (“贾题韬佛学思想研究会”讲座  2014年 成都)                       

                 

  主讲    吴邦惠 

目录 第一讲  从能量子到波粒二象性·延迟选择实验

第二讲  量子世界的描述·对量子理论的再认识 —— 量子物理和量子悟理的互补

第三讲  真空万有·量子纠缠·量子理论和佛法的实在观  第一讲  从能量子到波粒二象性·延迟选择实验 

引    言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量子与心性》。 这里的“量子”指的是“量子力学”。广义地说,“力学”指的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精密科学。这里我们用“量子力学”或“量子理论”是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在上世纪20年代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基础发展的量子理论。当然,它是在研究所谓“亚原子”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它也通向宏观以至宇观世界,这里不深谈。此外,特别说它是“精密科学”是有道理的——它引以为骄傲的是可以计算到小数背后十几位还和实验符合!个人肤浅理解“心性”是指人的最深层次的意识或精神,可能深达人的自性,不可能测量,当然更不可能量化,对于没有进行修持心性实践的人来说有点玄妙。 所以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关心和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包括科学界和宗教界人士都可能觉得把它们拉扯在一起有些怪异,至少是有些牵强。也可能觉得这样的讨论只能是文字游戏或智力训练,说说写写

消遣可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实际上涉及的是科学和宗教的问题。大约十年以前,我们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讨论会”上曾经对“科学和宗教”作过专题讨论。这里不具体说了。

这里,作为开始,我想请各位先听听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薛定格的一段话: “你认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感觉和选择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些知识、感觉和选择基本上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存在于所有的人类,不,一切有知觉的生命身上。也许听起来有点不合平常理,但是你和一切有觉知的生命真的是一体的。你的生命并不是整体存在的一部分。从某种层面来看你就是整个宇宙。这个奥秘是如此简单而明了:我既是东也是西既是上又是下我就是整个宇宙。” 还有薛定格对于“万法唯心”的深刻理解,他如下阐释: “我大胆地将它(‘心性’)称为不可摧毁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时刻表,即‘心性’总是‘现在’。实际上,‘心性’并没有过去和未来…..。现在是唯一存在的,没有终点。……我们可以断定,或者说我这样认为,当前阶段的物理学理论强有力地说明了‘心性’无法被时间摧毁。”(肯·威尔伯:《意识光谱》) 这一类样话,如果事先不知道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说的,很可能以为是一位学佛的人士说的! 另一位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量子之父)在谈到他的信仰时曾说过: “我一向就是一个具有深沉宗教气质的人”,“在追问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摄世界的伟力的存在和本质的时候,宗教同自然科学便相会在一起了。它们各自给出的回答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加以比较的。……把这两种无处不在起作用和神秘莫测的伟力等同起来,这两种力就是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上帝。” 我们请出这两位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现心说法”我想对我们的讨论是有帮助的。至少会让我们感觉到“量子”和“心性”的确有密切关系。


一位现代我国的科学家朱清时在《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一文中似乎说得更具体。他说: 科学正在认识、正在接近佛学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阿赖耶识。 为什么现在的物理学家不修证也能接近阿赖耶识呢?这是不是违反佛法的根本呢?其实不,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按照广义的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现在我们说的科学也是佛法的一种。如果释迦牟尼活到今天,他今天再转世入世了,他要讲佛法,我相信他就会用一种现代科学技术来讲。如果把科学的道理都搞明白,我觉得对于现代人修炼科学佛法非常有好处,就像你站在科学巨人的肩上,站得高看得远。 这当然是一家之言。实际上太虚大师早年也有类似的说法。


我个人相信量子与心性,或者说佛法,或者说“觉性科学”有直接关系的可以说是基于一方面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佛法的基本观念:万法唯心。 《华严经》里说: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元音老人(李钟鼎(1905—2000)法在《心经抉隐》里说: 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不都是自性的显现。 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无心,心外无色。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见相即是见性,见性即是见相。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说,要肉眼见道才是真正的见道,只是心地法眼见道,不为真正见道。道理就在这里。 还有,古德有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何况整个物理世界呢? 可见,如果真相信佛法,就自然相信研究物质世界也就是研究自己,或“认识自己”,是为了“明心见性”!所以也可以说是在学佛,因为佛法的宗旨就是“认识自己”!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物理学家(例如薛定格)没有皈依手续,也没有经过正规的佛法修证也能接近阿赖耶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物理”即是“悟理”—— 觉悟之理 !因此,长久以来我都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把宗教与科学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事实上,否定和排斥科学就有可能给借佛法或其它宗教之名行邪教之实的人以可乘之机。

图片发自App

当然,这绝对不是说科学可以代替佛法,正在兴起的“量子佛法”也只是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此外,现有的科学,包括量子力学本身并没有提供系统的“见性成佛”的方法。当然,也没有必要脱离传统的佛法自成系统。这是另外的问题了。 其实虽然不大理解长期以来许多人都将宗教和科学分离这样的现象,但其实也可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事实上在现代科学形成和发展的长时期内,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以主观和客观的分离为标志,甚至为光荣。这是将“心”和“物”分离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虽然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但用狭隘的科学主义囚禁科学的发展,而且极大地限制和毁坏了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但科学发展的事实说明一个基本道理 —— “反者道之动”,即通常说的“物极必反”!遵循二元论,或者用更学术化的语言说,以“主客分离”为“元规范”(规范的规范)的科学发展本身必然走向反面,结束二元论,结束这种“元规范”,建立新的规范。 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出现。 之后才可能理解“物理即是觉悟之理”! 好,现在我们进入正题,先介绍什么是“量子”。 从能量子到波粒二象性  能量子 从“能量子”说起。 现在可以说“量子热”方兴未艾。诺贝尔物理奖绝大部分给予量子力学和相关的研究,这已经是历史事实,现在还在继续。除了近百年来量子力学的种种卓有成效目前又兴起“量子通讯”、“量子医学”等等,以至有些难以想象的“量子佛学”。但是,“量子”究竟是什么?“量子”在哪里?好像不可捉摸。其实,如果我们明确说“量子”实际上是“能量子”的简称可能就比较容易了解。 “能量子”是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的,指的是一份一份的“能”。通常说的“能量”应该指“能”的“量”,但习惯上将“能”说成“能量”。 这个概念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上的一朵“乌云”—— 黑体辐射问题。当时,物理学处于莫大的荣光之中。显得非常有力,物理学家们志得意满,似乎所有的物理现象,包括力、热、声、光、电、磁都被囊括在物理理论中,尽善尽美,没有遗漏。

图片发自App


但是,1900年4月27日,一位名声显赫的物理学家英国爵士开尔文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讲,题目是《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其中明确说:“热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显得黯然失色了。”“晴朗天空上的乌云”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物理学的状况。开尔文爵士没有想到,这两朵“乌云”里蕴酿着的是物理学的暴风骤雨,而后则是漫天彩霞! “两朵乌云”中的一朵是黑体辐射问题。另外一朵是迈克尔逊-莫雷测量“以太风”的实验。“黑体”指的是能完全吸收外来辐射而不反射的物体。可以想象远处楼房的一间房间,墙壁刷黑,只有一个小窗口。这种情况下,进去的光线都出不来,看起来就是个“黑体”。“黑体”虽然不反射外来的辐射,但像其它物体一样,会辐射能量,辐射的能量与辐射的频率(或波长,表现为颜色)和黑体的温度有关。研究这三者间的关系就是所谓“黑体辐射问题”。以当时已经成熟的经典热力学为基础,维恩和瑞利-金斯分别得到两个辐射公式。维恩的公式在短波波段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但在长波波段失效;相反,瑞利-金斯的公式在长波波波段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但在短波波段却失效,而且有所谓“紫外灾难”—— 在频率非常大时会辐射无限大的能量,而这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遇到一个根本的科学态度问题。如果仅仅为了实用,有这两个公式也就可以了,在长波波段用一个公式,在短波波段用另外一个。但真正的科学家不满足于此。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只是为了“实用”就像许多人认为的:科学只解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追求真理,如爱因斯坦所说是为了理解上帝怎么创造世界。《易经》里说得更直接,是为了“通神明之德”!所以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恰恰是人类精神上的需要。因此物理学家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癖好”,他们不满足于“实用”,而是要追根究底,他们相信世界是统一的,应该予以统一说明,至今仍然如此,甚而更进一步。因此,长波公式和短波公式的不统一自然成为一朵萦绕于心的挥之不去的“乌云”。怀着这样的理念,抱着科学追求的崇高目标,普朗克对于这个问题紧追不舍。到1900年他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花了六年时间。终于,在1900年10月中旬的一天他拼凑出一个公式。经过与实验结果仔细比较,按照他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非常好。这让他喜出望外!于是,在10月17日德国的物理学会上他公布了这个公式。 但巨大的成功并未让他安心,这个似乎只是巧合的成功甚至让他有些尴尬。他不明白这个“拼凑”出来的公式后面隐藏的是什么物理机制,有什么物理意义。换句话说,有什么“精灵”在黑体辐射中起作用?他决心抓住这个精灵。最后,他被迫放弃了经典电磁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念:能量的辐射和吸收必须是连续的。他发现,为了得到普适的辐射公式,能量的辐射和吸收不像一条线那样是连续的,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像子弹,不可能不间断地发射,也不可能只发射半颗,或者只有半颗击中目标。在1900年12月14日的德国物理学会上他宣布了这个发现:在黑体辐射中,能量的发射和吸收必须是一份一份的,而且有一个最小的单位,这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就是所谓的“能量子”,它的大小是 E = hν。1900年12月14日这个日子值得永久纪念,因为这一天是“能量子”诞生的日子。



当然,严格说,“能量子”一直就存在,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说“诞生”,只是在物理学中诞生,只是人们开始认识它。这个隐藏在黑体辐射里的“小精灵”,现在在普朗克公式里开始现身。式中h是普朗克常数,约等于6.626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它的催生者普朗克并不欢迎它!经典的物理学也不欢迎它。普朗克本人是老派的物理学家,他有严格的科学精神。因此,他一方面追根究底寻求反映黑体辐射的普适公式和隐藏在这个公式后面的秘密;另一方面,面对这个匪夷所思的“量子”又不知所措。他坚信经典电磁理论。如果能量子存在,经典电磁理论就会首当其冲受到怀疑和威胁,好比只是为了弥补一幅美丽图画的一点瑕疵却破坏了整幅图画,这是他不能接受,甚至惧怕的。所以他宁愿把这个“能量子”看成一个为了得到计算结果的权宜之计,一个没有确实物理意义的假设,一个虚构。所以,可以说“量子”还在难产中,甚至被普朗克本人冷落。这有点像叶公好龙。  物质的基本形态 —— 从波或粒子到“波-粒子” 1. 光子    于是轮到爱因斯坦。 1905年,他26岁,是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一个三等技师。出于对哲学和科学的热爱,对物理问题的思考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结果是在1905年3月17日那一天,写出一篇关于光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这又是一篇可以彪炳千古的论文,可以称为“光量子”在物理学中诞生的日子。

这篇文章发表在《物理学纪事》上。爱因斯坦在这里面对的问题在当时虽然没有被看成“乌云”,实质上却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光的本质问题。当时物理学家们发现光照射在金属上可以从金属中打出电子,这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对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说明对于特定的金属,光能不能打出电子决定于光的频率,而打出的电子的数目则决定于光的强度。这个现象和经典的电磁理论又是矛盾的。因为根据电磁理论,光的强度表示它的能量,强度越大,打出的电子的应该能量越高,而不是数目越多。对于特定的金属,打出电子的能量够不够应该由强度而不是由频率决定。这个矛盾又使人百思难解。爱因斯坦的灵感在于按照普朗克的能量子假定,可以简单地认为光在空间传播时,它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些数目有限的、局限于空间某个地点的‘能量子’组成的。”他把这些“能量子”称为“光量子”,即以后所称的“光子”。按照普朗克,一个光子的能量为 E=hν。这样,光电效应得到简单而完美的解释:光子的能量由频率确定,光的强度则依赖于光子的数目。这个成绩让爱因斯坦1921年的诺贝尔奖,而且他自己也认为“光量子”是他“最革命的思想”。 “光子”? 这不是说“光波”具有“粒子性”?—— 是的! 但“光子”的概念与当时已经大获全胜的电磁波理论格格不入。光的微粒性与波动性之争有很长的历史。但在麦克斯韦理论确立之后,光就是电磁波已经被视为确定无疑的事实。现在好像“微粒论”又卷土重来。所以,连爱因斯坦本人对此也非常谨慎。但在提出光量子概念之后,“光子”得到康普顿等科学家的实验的支持。 这开始了从量子假定形成量子理论的步伐。普朗克的“能量子”现在在物理学中逐渐有了点地位,不再只被看成权宜之计或者不可理解的小妖精。 然而,这仍然还只是开始。 2. 原子的类行星模型 “能量子”的再次“闪亮登场”是在原子内部。这次登场不但辉煌,而且具有突破性。 1897年J.J.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但那时并不知道电子在原子中如何分布。1910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在用α粒子(氦核)轰击金属薄膜时发现少数α粒子发生很大偏转。为了解释这样的实验现象,卢瑟福1911年发表了他的原子模型。这个模型假定原子内存在质量集中的带正电荷的核,称为原子核,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一定的轨道,好像行星绕太阳运动。这就是原子的“类行星模型”,常常被用来作为现代物理学或现代科学的标志。这个模型可以说明α粒子为什么会像碰到硬核一样被弹开。但它遇到一个根本性的麻烦。因为按照经典电磁理论,电子在绕核运动时会不断辐射出自己的能量,从而很快坍陷在原子核上。这样的原子是不稳定的。  但这个模型的确很有吸引力。当时还很年轻的玻尔(26岁)没有因此放弃这个模型。为了解决卢瑟福模型遇到的困难,他不是怀疑优美的电子绕核模型,而是怀疑经典的电磁理论。

图片发自App

这时,“能量子”又现身了。玻尔将卢瑟福模型和当时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结合起来,假定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不能是任意的,绕不同轨道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处于不同的“能级”。类似于处于不同高度的台阶。能级之间的差距不是别的,正是那个还不容于物理学理论的“能量子”hν!这个假定一方面“稳住”了电子,使它们不至于因为受制于经典电磁理论而坍塌,灵一方面又完美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结果,而且正确预言了新的光谱! 这里遇到的问题是:放弃旧理论还是放弃新事物? 玻尔放弃了经典电磁场理论,接纳了普朗克的“量子”,因而大获全胜。 这是在1913年。能量子的“闪亮登场”让黑体辐射这朵“乌云”里蕴含的彩霞乍现。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3. 物质波 —— 有静止质量的粒子也有波动性      但还是有问题。 首先,在玻尔理论中,电子的量子轨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硬性规定”,好像的科学家的“独裁”。这当然不能令人满意。而且,在多电子系统,包括氢分子里,玻尔的理论显得力不从心。事实上,尽管成绩巨大,玻尔理论中,“量子”还只是旧理论中的一个有点 “妖气”的“异数”,一个不得不接受而又格格不入的“客人”。一个经典物理大厦里的寄居者。事实上,玻尔的理论是所谓“半经典,半量子”的,可以说是对经典理论“跪着的造反”。 为追究量子轨道为什么产生,法国科学家路意·德布罗意认为原因应该就蕴藏在原子内部,就在电子身上。1924年,英国《哲学杂志》上刊登了当时还不知名的德布罗意的文章,其中阐述了“物质波”可能存在的主要论点。提出电子这种具有静止质量的“实物粒子”和光子这个没有静止质量的粒子一样有波动性。按照相对论,具有静止质量m的粒子有静止能量E = mc2。与光量子类比,电子应该有相应的内禀频率ν= mc2 /h 。“频率”一定是某种“波动”的属性。由此,他假定电子和其它具有静止质量的“实物粒子”都具有波动性,或者说都是一种波。为纪念,这种波就称为“德布罗意波”,也称为“物质波”,意思是具有静止质量的物质的波。按照德布罗意的推导,这种波的波长是 λ= h /mv,其中m是粒子的质量,v是粒子是运动速度。电子是波,质子是波,连地球、月亮、星星也是波,我们人也是波!这又是十分奇特或叛逆的观点。但德布罗意确信这种波存在。幸运的是,这种概念得到爱因斯坦的大力支持,也因此受到重视。 当然,按照德布罗意的计算,这种波的波长因为与粒子的质量成反比,所以是很小的。例如:电子的质量是10-27克,在1个电子伏特电位差的电场中运动时获得每秒6*107厘米的速度 ,其波长为10-7厘米;一块重100克的石头,飞行速度每秒100厘米,它的波长是10-31厘米;地球的质量约为1027克,绕太阳运动的速度约每秒3*106厘米,波长为3.6ⅹ10-61厘米。对于石块和地球这样的“宏观物体”,现在还没有任何手段能测量它们这么短的波长。但是,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和 X射线同数量级,可以确确实实地记录下来。1925年,戴维逊和他的助手革末在用电子束轰击金属镍的实验里,确切地记录下电子的衍射图像,而“衍射”正是波的特性。这就毫无疑义地向人们显示出电子的波动性。 4. 波粒二象性 电磁波具有粒子性;同时,“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这就到了我们的关键点:“波粒二象性”! 现在,“波粒二象性”一词已是众所周知,甚至被用于股票市场。但它的本质现在可以说仍然是个可谓深不可测的谜。在经典物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 —— 粒子或波。粒子的特点是分立性;波的特点是连续性。虽然经典物理中已经肯定存在电磁场,但仍然希望用粒子或波说明,所以有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之争。“既是波又是粒子,既不是波,又不是粒子”是什么“样子”?在经典物理的空间(我们置身的三维空间)无论如何想象不出这样的图像。不过,无论如何,黑体辐射这朵“乌云”现在呈现为彩霞,物理学的革命实实在在地开始了,物理学又有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我们可以用“波-粒子”表示这种“本质地具有波动性的粒子”。现在人们还是在用“粒子”这个词,但已经不是在经典的意义上用。下面为了确定,我们还是从俗,用“粒子”表示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必要时强调说“微观粒子”。 5.在3维空间观察微观粒子 —— 延迟选择实验 就算承认爱因斯坦说的“光子”,也承认电子衍射的实验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也就是承认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例如电子的衍射花样的通过大量电子才显现出来的啊。能不能用实验显现出单个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呢? 现在我们讨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 —— 延迟选择实验 这个实验是约翰·惠勒提出的。惠勒1981年曾经访问中国科技大学,作过学术报告。他的报告出版成书,书名是《物理学和质朴性》,其中就介绍了延迟选择实验。惠勒是爱因斯坦的同事,也是玻尔的密切合作者。他在普林斯顿大学1979年召开的纪念爱因斯坦诞生100周年的讨论会上提出这个实验。  上图是《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里用的这个实验的示意图。图(a)表示光子1射入一个半镀银面1/2 S,然后分为两束2a与2b,再经过A、B两个反射镜到达右边的交叉点。实验者手里有两套仪器可以检测:图(b)是一对计数器,把它们分别放在交叉点后的A光路和B光路上,这样就可以检测到光子是从A你条路还是从B那条路来的,显示出光的粒子性。图(c)是另外一种探测器。如果把它放在图(a)的交叉点处,调整好半镀银面,可以探测到一个计数器嗒嗒响,另外一个则没有记录。这是光子干涉效应,说明光从两条路来,在终端发生干涉,显示出光的波动性! 这里的要点是: 如果我们不在终点处插入半反射镜,我们就可以认为光子沿着某一条道路而来,反之它就同时经过两条道路。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要在终点处插入反射镜,这可以在光子实际通过了第一块反射镜,已经快要到达终点时才决定。我们可以在事情发生后再来决定它应该这样发生:是走的一条路(A或B)还是走的两条路(A和B)!但是,我们实际上没有权谈论它在被记录到“之前”发生什么事,因为按照玻尔学派的说法,一种基本现象只有在它被观察到的实在时,才是一种现象。谈论它在被记录到之前“是什么”以及“怎么行动”都是没有意义的!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我们可以在事情发生后再来决定它应该怎样发生!”而不是“我们可以在事情发生后再来决定它实际上怎样发生!”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所以,这个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的“一闪念”能决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能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否发生!惠勒用一个“龙图”来反映这个情况:龙的头(光子射入时)是清楚的,龙的尾巴(最后测量时)也是清楚的,而龙的身体(路径)却是一团迷雾,没有人说得清楚! 但是我们至少必须相信这个没有人说得清楚的龙的身体是“存在”的呀! 反问:没有测量到怎么能“相信”它们“存在”呢? 有人认为,在被记录到以前,只能说“它们”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

图片发自App

这里我们遇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存在,还是不存在?      这个问题可能比“意识创造历史”还难以理解。 测量是使用仪器所作的观察,我们的意识通过观察就创造了现象!    因此,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心物一元”的,在“研究”物理世界时,我们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因此,研究物理世界也包括研究我们自身, 即“认识自己”! 而佛教(佛的教导)的宗旨就是认识自己——“自觉”!。 这可以说明为什么有的物理学家不修证也能接近阿赖耶识。 既然独立于我们的意识的“客观世界”不存在,长期以来被科学界持为圭臬的主客二分的“元规范”自然失效。 《华严经》里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延迟选择”实验表示我们有意的选择创造出(“画出”)一个“粒子”或一个“波”。 推而广之可不可以说我们的意识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是不是与佛法“唯识论”的思想契合? 是不是可以说:物理学走向唯识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由于“心灵科学”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类似的论述。例如说“物质宇宙是有意念建构的”,说“你创造自己的实相”等等。只是这一点,已经对于我们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这样说,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前面强调“万法唯心”、“心外无物”,所以说研究“物理世界”(现在我们说的“物理世界”须要打个引号了,因为我们已经不把它看成独立于人的意识的所谓“非生命世界”。)也就是为了认识自己,与佛法,或者一般说的“心法”是一致的,所以说“物理”即是“悟理”。那么,为什么修行人应该“心不外驰”?这个“外”指的是“(肉)身外”,但身外也在心内啊!如果说物理也是“悟理”是不是会造成误导?我想,这个问题在禅宗里可能不存在。 最后,我觉得对于讨论“量子与心性”更重要的问题是: 不测量,即不作选择又如何?—— 等于“不动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量子与心性----吴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