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了凡四训》3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自己过上自在人生也帮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

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这段话,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这个方法,还是格物致知。但其实就是觉。格物致知就是觉,只不过把它叫做觉。

印光法师说,欲明其明德,需从格物致知入手。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这个很重要。

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起居当中,经常觉察。就是做功课,这是真修行,就是王阳明说的事上炼心,必须事上炼。

你不能只是去想空寂,只是靠静坐靠入定,不可以的,那个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必须事上炼心,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要令真知显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什么叫违理情想就是你的念,就是你的欲望,就是你的贪嗔痴慢疑呀。不使你的贪嗔痴慢疑滞留在胸中这叫暂萌于心。

就是不使你的贪嗔痴慢疑暂萌于心,那怎么做呢?格物致知,什么时候开始做呢?感觉不好。

感觉不好,因为一切违理情想你一定感觉不好,只要你违理违天理呀,你跟天理你不契合,你一定感觉不好,你跟天地契合你一定感觉好。

不契合就是你不和真我合一,那感觉一定不好。你和真我合一,那感觉一定是好的。

就是不管你什么感觉,你说我郁郁寡欢,这时你一定有一个念在运转,你一定有个信念系统,有个程序在运作。不管它是什么,他一定在运作,导致你感觉不好。

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常起觉照,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起觉照,让这些与真我不契合的念就是你的一切贪嗔痴慢疑,让它全部消失掉,不让他滞留在胸中。

我举一个我昨天的例子吧,让您知道日常云为如何常起觉照,包括就是说如何格物致知。那格物致知我们说过,是从感觉不好的时候开始做的。

就是王阳明说的动气,动气就是感觉不好。你只要和本源不契合,你一定感觉不好。

所以我们说的每一个念都在震动,每一个念都有波段,每一个念都有频率。但你的这个念与本体,与那个真我是契合还是不契合,感觉会告诉你,

所以当你感觉不好,你一定是与本体分离的,你一定是不契合的。那这个时候你要把这个与本体不契合的念,给他拿掉,这就是我们的格物致知这个方法,这个功课。

所以说格物致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感觉不好的时候开始,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起觉照,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在格物致知,在觉的过程当中,觉察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觉什么,觉感觉,觉情绪。就觉这个。

就是每个当下都去觉察你感觉好不好,一丝一毫都不放过他。

我昨天用荔枝在讲自在人生。发生一个事情,很有意思。我讲讲讲,我讲的后面有几条信息也就几分钟,我都不知道还没发出去,我就一直在讲。等我讲完了我要去讲每日一解的时候,我才停下来,因为讲每日一解,我要找文字,我停下来,才发现这些语音都没发出去,然后我就又等了两分钟还没发出去。我有些着急了,但又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知道一切都不是意外和偶然。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情呢?我不知道,但是稍微有点着急,但是又稍微有点在欣赏的感觉,然后后来一看不行了,我一看没办法,我得重新再把最后那几句那几分钟再讲一遍,所以我就又讲了一遍,这一来一回呢,昨天的课程结束就9点半以后了,然后就完事了呗,就该忙别的了。

但是我发现我感觉不好,就一丝丝的淡淡的感觉不好,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在想,其实这个事情我很看得开,我知道这一切事情不是意外,不是偶然,它发生一定有目的,

但我不知道他的意义何在?可真真切切的感觉不好。这种感觉不好,不浓烈,是淡淡的。好像有些闷闷不乐。

这个时候我开始格物致知,开始觉察,就是不使违理情想,不使这一丝一毫的不快乐潜伏胸中。这个非常重要。

这个为什么非常重要?一丝一毫的不快乐,就意味着你跟你的真我是断开的,一丝一毫的不快乐就意味着此刻你的念和你的真我,就是与那个本体是不契合的,

不要小看这个一丝一毫的不快乐。很多人是不觉察,就觉得那有什么呢。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不在乎。

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用吸引力法则告诉你,一个念头吸引一个念头,这就叫念念叠加。

现在闷闷不乐,事实上是你有一个导致你闷不乐的念头,你没觉察。这个闷闷不乐的念头,它会吸引其他的让你闷闷不乐的念头,

也就是这个消极的负面的念头,它会导致吸引来,其他消极的负面的念头,他念念叠加。

你刚开始你是闷闷不乐,过了一段时间,比如几个月或者几天,你开始这个感觉不好加重程度。

刚开始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后来变的心情烦躁,看到什么都烦,看到什么都火,别人一说,你就发脾气。为什么?念念叠加。

就是他会吸引和他频率相近的。这个负面情绪的念,就会吸引一个又一个的负面念头来到你,你最后更加的不快乐,导致生病了。

昨天说不要有事没事就去做体检,首先不排斥做体检哈,而是告诉你,看医生是在心情和平的情况下去看的。如果看医生是心情混乱的,那你看医生跟没看差不多。

就是说你任何的行动,只要在混乱当中都不会有效果。你恐惧焦虑悲伤压力等等,这种心情看医生,你的结果不会好,如果你心情平静看医生,可以的,这就叫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你一定这个知是和平的,你这个知不和平,你做任何行动都无效果。

你说,我病了我才恐惧,我恐惧我才看医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你不会好。

所以不是不能看医生,但看医生的前提是和平,那就意味着先格物致知。

刚才我讲的,就是因为我当时我知道一个,我有违理情想,就是我有贪嗔痴慢疑,这个贪嗔痴慢疑是什么引起的,我不知道,但一定有个念在运作。

佛法里讲三系六出。三系念,从无明开始。无明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如何衍生的,就这个念头非常细微,你根本觉察不到。

无明导致三系。然后六出,这个叫房子,这个叫狗,这个叫人,他能命名啦,所以六出就是你能想的到的那些念。

而三系是你想不到的,那这个三系就包括你的业力呀,就是这个念很细微,你觉察不到它是什么,可是感觉会告诉你。一点点的不快乐就是他告诉你,此刻你有一个程序,有一个信念,有一个念在运作。

这个念,他导致你和本体分离,这就是良知不光明,所以王阳明说的,我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到最后就是这个。

就是王阳明他没有那些可以导致自己感觉不好的这种情绪,这就是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这就是佛陀说的如如不动,不住色生心

你住色生心,不一定是你能体验到的,是你能觉察到的念,很可能是你觉察不到的念在运作。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开始了格物致知,具体方法我不讲了。但是我没想到的是,昨天我讲完课,就从不到十点我开始做格物致知,我一下坐到12点多。我真没想到呀,这个淡淡的不舒服开始蔓延,腹部开始堵,有痉挛的那种感觉,我就一直在觉他,一直在格物致知,我不知道是什么念引起的。

这什么念引起的呢?追求完美,觉得昨天不够完美,不知道。是觉得看书时间不够?不知道,也许吧。是觉得打断了自己的灵感?不知道。就是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反正我就是感觉不好。

就是刚开始是感觉不好,当我开始做的时候,发现这个感觉不好开始扩大。直到最后腹部这个堵消失了,开始打哈欠,流眼泪,打嗝,放屁,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身体上的反应,最后终于通了。

也就是我不使违理情想潜伏胸中。也就是我又合一啦,也就是我清理了身上各种各样的情绪垃圾,我朝着更加健康更加丰盛又迈进了一步。

但如果我不去做它,那就会让这个违理情想暂萌心中。也就是王阳明说的使这一念不善潜伏胸中,就好比乌云遮挡了太阳。乌云代表匮乏,太阳代表真正的你,代表光明丰盛快乐喜悦。

所以格物致知相当重要,但格物致知重要性在哪里呢?就是印光大师在这个序言中说的,欲令真知显现。是什么呢?

就是你的本体真知,你的一真法界,你的一心三藏,你的自性显现,你必须在日用云为常起觉照。就是你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变得非常觉察,

所以印度的那个合一大学那个校长,他才说什么,觉察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所以修行就是修一个觉,那觉什么,觉情绪觉真相。

可不是让你觉走路,觉吃饭。你走路,觉走路。吃饭觉吃饭。觉你在做这个事情当下的感觉。

当下的感觉是和平的,你就是契合的,和一的。当下的感觉是不和平的,你就是分离的断开的,

所以修行很简单,就觉你的情绪,不住色生心。问问你生心了吗?此心不动。问问你动心了吗?动心就是动气。就这么简单,所以常其觉照。

觉照什么?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不使一切贪嗔痴慢疑残留在胸中,不使一切让你感觉不好的念潜伏在胸中。

就是如果你感觉不好,就意味着你一定有一个念与你的本体不合一。这个不合一的念,就导致了你的限制分离遗忘。你人生的困境就从这开始了。

那如何让这个念消失?很简单,当你感觉和平了,这个念就消失了。为什么一定要体验它,告诉你,你所有的问题都是抗拒。

这就是圣人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啊,所有的问题都是抗拒。说个很极端的例子呀,曾经记载,有人是这么经历体验过的。

如果你被狮子即将抓住的时候,你是极度恐惧的,因为你是抗拒的,怕被抓住。但一旦你被抓住,还没有被吃的时候,就是还没有死亡之前,你会体验到极度的愉悦。

为什么?因为你臣服了,一旦臣服那个本我就来了,本我来了之后,他会给你注入极大的喜悦,所以这叫狮口下的愉悦,所以最后其实你在死亡之前你是很快乐的,有意思吧

包括你生病,如果得了肿瘤,一直抗拒。昨天刚看的信息,央视主持人李咏17个月的抗癌去世了。抗拒的过程就是痛苦的,痛苦的感觉就表示你和本体不合一。

你说我不想死,不管你怎么想,只要你痛苦,你一定是和本体不合一。你说我还想再活50年,没问题啊,你可以这么想。可是如果你想到再活50年,你感觉很痛苦,感觉做不到,感觉很沮丧,就表示你和本体不合意,

如果你说我再活50年,你很喜悦很和平,你跟本体合一,通常你就能做到。

所有人到最后死亡的那一刻,他一定是愉悦的,为什么,臣服接纳了。

所以很多人会回光返照,在最后的一刻就是我们说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么?因为在他临死的那一刻,他终于臣服接纳了,他终于不再抵抗了,这个时候喜悦就来了,

那你非要等到那一刻吗?你要等到那一刻,事情已经可能无法逆转了。就好比你从高空落下,你发现没背降落伞,那一刻你是极度的恐惧的,因为你不想死。但当你发现无法逆转,没有生还的可能的时候,这时候你臣服接纳了,

你一旦臣服接纳,你就体验到了极度的快乐,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只要你契合,你一定是快乐的。而契合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臣服接纳,因为你抗拒的一切都是在抗拒你自己

这就是孔子他们伟大的地方啊,昨天解读的子路问孔子,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斯滥亦。就是君子如果生病欠债,那就和生病欠债在一起,不会去抗拒病和债,就臣服接纳

因为知道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的。所以这个时候他就是愉悦的。所以孔子才会说,不怨天不由人,知我者其天乎。

怨天尤人,那就是不臣服接纳。不怨天不由人,就是臣服接纳。所以孔子才会在周游列国大家都吃不上饭,孔子还弹琴唱歌。

这是什么境界?你非得要等到那一刻吗?等到生命的最后那一刻,被狮子叼走的那一刻,你才要臣服接纳,才要契合吗?不要啊,现在就开始吧。怎么做?格物致知。

现在很多人很注重养生。但告诉大家一个,你的寿命的延长和养生无关。比如说你今年50岁,保健不能让你活80岁,保健只能让你在今后的生活品质高一些,仅此而已。

什么意思?如果你命中只能活50岁,你靠保健无法延长20年。《了凡四训》告诉你的,就是孔先生给袁了凡算他阳寿53年,如果袁了凡不改命。

袁了凡说我53岁,没问题,我每天早上锻炼身体,我每天人生鲍鱼燕窝银耳冬虫夏草,我们一天让自己静坐打坐修身养性,不喝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我让自己活到70岁,你认为可能吗?命中就53岁,再怎么养生保健,53岁一定得走。

这种事情,我们社会中也很多,莫名其妙就走了。曾经有个记载,一个大学生出去旅游,晚上睡觉就没了。父母不能接受,最后法医给出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

父母说我孩子从来没有先天性心脏病啊,怎么就先前天性心脏病就去世了呢?就是这样

如果你的时辰到了,你就可以用先天性心脏病的这个方式离开地球。也就是说你一直保健,但你不改命,就像袁了凡只能活53岁,

你说我已经看医生查体了,我没有什么毛病,没有什么问题,我现在身体很健康,饮食也很规律,也很得自己注重保健,注重营养,注重各种各样的养生方式,不抽烟,不喝酒等等。你说我肯定能长寿。如果命中只能53岁,那53岁一定就走了,就像那个大学生一样。睡一觉就没了,时间到了,你不走都不行。

那你要想长寿必须改命,必须改剧本,你剧本如果这设定53岁,养生改不了的,医生也改不了的,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

你想让自己健康长寿,像袁了凡一样,53变74,改命吧,剧本改了你才能长命百岁,剧本不改,你再多的保健,也只不过是在有生之年,生活品质比原来好点而已,但并不能增加寿命。

不要等着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跟灵魂契合,那个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那个时候一切都变不了了,

那个时候你生命的契合,意味着你到另一个世界了,意味着即将飞升了,意味着你不在这个地球上,在玩这个现在振频很低的游戏了。

你飞升回到灵魂的层面了,你当然感觉很好了,那现在的方法很简单,你想此时此刻活在天堂里面就让自己飞升。那怎么办?格物致知。这就是说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其觉照。

要想回到本体,当于日常生活中去格物致知,去觉察,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不让一切贪嗔痴慢疑,感觉不好留在胸中。因为一切的不好意味着你和本体是断开的。

你不用分析原因,不用去找信念,不用去深挖理由,不用去想把它找出来,都不需要。你只要知道有一个信念在。当你格物致知之后,这个与本体不合一的信念就消失了,你就又和本体链接了。

在夭寿不二的时候说过,再说一下,一切的衰老不是因为年龄,一切的衰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烦恼越来越多,导致和真我不契合,所以你衰老了,就这样。

如果你一直都是很快乐,像婴儿像孩子一样很快乐,你活100岁也是鹤发童颜。但如果让你一直处于恐惧焦虑压力,各种纠结当中,你真的是越来越老,所以把自己合一,让自己任何的一丝闷闷不乐,任何的一丁点的不舒服都不要潜留在胸中,把它彻底移除

尤其女士们,你想青春永驻,你想让自己越活越年轻,不是只抹化妆品的问题,化妆品只是表,根是你能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烦恼越来越少。你越来越快乐,就能逆生长你也不快乐,就会衰老的很快。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

这个其实有两手,一个是庄子的,一个是神秀大师的。神秀大师的偈子说的用。六祖慧能说的是本体。

神秀大师的是。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不使惹尘埃。就说心像镜子,要常常擦拭,不让灰尘落下。心就是本体,像镜子。你的本体是这个镜子,你要经常擦,不擦就会落灰尘。讲的是用。

而慧能大师的是什么呢?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呢?这本来一切都是幻想,本来就不是真的,这个境界更高一些的。

印光法师,王阳明都说让你擦镜子。心想生给你的上半篇明心见性是慧能的,下半篇悟后起修是神秀的。既有体又有用。

所以不要去说这个好那个不好,那什么意思呢?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

应该使你的心如明镜,所以心如明镜台。你的心像明镜一样,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如明镜一下,你就可以把这个镜子经常擦拭,如果不擦拭就会落灰,

这个灰是什么?私欲,这个灰就是念,这个灰就是人欲。所以如果你的镜子上面一直在落灰的话,一个锈迹斑斑的镜子,它就什么都照不出来,所以要经常擦净你家的镜子,

所以不使本体上落灰,就是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就是使一切违理情想,全部从胸中移除,就是这个意思。

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就是让你的心像明镜一样干干净净的,他能照一切,那照一切照什么呢?但照前境,不随境转。我镜子前面有什么,我就照什么,什么在我镜子面前,我就照什么,但是我不随他转。

比如,我镜子照了个蓝色,我的镜子不是蓝色。我的镜子照了个黑色的,我的镜子不是黑色。就是他不论是蓝是红是黑,对我镜子来说,就是把他照出来,但是我不会跟着他变红变蓝变黑,就这个意思,

那一样的,如果现在我照出了恐惧,那就照出这个恐惧,但我本体是不恐惧的,本体不会因为我恐惧他就变的恐惧。如果我照出了喜悦,我就照着这个喜悦,我的本体不会因为照出来的喜悦就变得喜悦。本体是不变无善无恶的。

本体就是镜子。如果镜子照出了喜悦,镜子本身不是喜悦,如果镜子照出了恐惧,镜子本身不是恐惧,如果镜子照出了悲伤,镜子本身不是悲伤。镜子照出了爱,镜子本身不是爱。这就是格物致知,只是觉就行了。

观照,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观照是一切修行的根,就是观。

现在我很恐惧,就观照这个恐惧,觉这个恐惧,现在我很难过,就觉观这个难过,现在我很喜悦,就觉观这个喜悦,就这么简单,

就像你是个镜子,现在照这个白色,就觉观这个白色。镜子还是镜子,他并没有因为他照出了白色,它就变成了白色,他照出了黑色它就变成了黑色,明白吧。

那个觉还是觉,他并没有你照出来那个恐惧,这个觉就变成了恐惧,他并没有你照出的难过,这个觉就变成了难过,是这样的,所以你只管觉他就行了。

一觉他自消融。一觉善便存,恶便去,所以王阳明才会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的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觉是点铁成金术。

就是你现在很恐惧,就觉这个恐惧,这个恐惧就没了,消失了。你什么都不用做的,只是觉它就行了。

觉就是格物致知,只不过用格物致知讲的更详细一些,具体什么步骤,照着做就行了。

昨天那个不舒服,一觉,那个感觉不舒服就没了,那没了之后,我不留恋。

印光法师说的,去不留恋。我不留恋,就是不会说幸福来了又走了,我说你回来我还想在体验一下,不会的。

但照前境,不随境转。什么意思呢?我照红色,我不会成为红色,我照黑色,我不会成为黑色。

就是镜子照红色,镜子还是镜子,它不会成为红色,镜子照黑色,他还是镜子,他不会成为黑色,这就是不随境转,这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明白了随缘不变,任何事情来了,什么缘?红色的缘,我不变。幸福的缘我不变,痛苦的缘我不变。什么不变?此心不变,如如不动,不住色生心。幸福缘来了,心不变。焦虑缘来了,心不变。

圣人很经典的话,如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是被境所转了,如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不随境转。

我们都是被境所转了,就是照了个红色,我就变得很红,照了个黑色我就变得很黑,照了个恐惧,我就变得很恐惧,照了个喜悦,我就变得很喜悦,这是被境所转了,所以如能转境则同如来。

妍媸自彼,于我何干。妍就是美,媸就是丑,他自己带有的,跟我有什么关系,这叫妍媸自彼,于我何干。

就是我照出来他的红色,红色是他的自己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照出了一朵鲜花,这个鲜花就是鲜花,我干嘛要说我去喜欢她呢?照出一坨狗屎,这个狗屎就是狗屎,我干嘛要说去讨厌它呢?

她自己具备鲜花和狗屎的特性,我只是照了就完了。那你说那我怎么办?我都一视同仁,什么都不管?

不是的,要知行合一。你可以去闻闻鲜花,你可以走开,这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很重要的,千万别忽视知行合一。

来不预计,去不留恋。预计是期待来什么。我们很多人就在期待。我已经做功课了,已经把镜子擦干净了,我怎么也照不出我想要的东西呢?我天天在擦镜子,我这个债务还没还上呢。

你在预计想让什么来。我镜子已经擦的很明了,我这个老公咋还不变呢?你在预计想要来什么。我的镜子已经擦干净了,怎么肿瘤还沒消呀?都在预计。就是你在期待。

你家的镜子会期待吗?你家镜子会说,让这个漂亮的女士在刷牙洗脸,多照一会儿,让他那个丑陋的老公最好别来照他,会这样吗?他不会吧,

那镜子会说,呀,漂亮女士洗完脸走了,他一直在留恋,说你别走你别走,他不会吧,所以来不预计去把留恋。

再跟大家说一下庄子里的话,这就是一种圣人的境界,你就是要这么活的,所以就不做目标,不定计划,

庄子话,再给大家发一下,简单的去说一下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伤。~庄子

庄子的这段话,跟刚才讲的那个非常相似。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庄子在告诉你,一切都是你从本体那里得来的,尽其所受乎天。一切都是真我造物主给你的,没有什么是你需要去占有的。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所以秦始皇死了,万里长城还是他的吗?哪个皇帝把江山带走了呢?你可以来体验,但都不是你的,你带不走。梦里面你有亿万资产,梦醒了你有一分钱吗?梦里面你有很多很美好的情感体验,梦醒了你有吗?亦虚而已,都是空的,都是假的。

一切都是一场梦,都是让你来体验的。所以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名是名望名利。所以你不要成为名利的载体啦,不要天天追名逐利。尸就是身体载体。为是成为。所以这个虚妄的小我,是个虚的。就不要天天说我是名人,我什么有名,就是出名的那种感觉,都是空的,没意义的。

无为某府。某是谋划。府是说这个人城府很深。不要天天在心中算计啦,不要想着我怎么发财,不要想着如何得到什么东西,不要谋划如何获得美满情感。就是所有的念都不要有了,就是不要妄想一定要做成什么。

无为事仁。就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你做的。马云的阿里巴巴不是马云办的。谁办的?马云的真我办的。

心想生现在讲自在人生,不是心想生讲的。谁讲的?心想生的真我讲的,那个本体讲的。

所以这个事情不是我来做的,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不要说这个事情离了我就不行,这个事情是我干的,这个事情我多了不得。就是你不要把这个事情当做你自己创造的成果,不是你干的。

就是你不要把这个事情当作是自己创造的成果,不是你干的,无为事仁。

无为知主。你不是一切你所知道的这个东西的主体。你说我有很多的学识,很多的学问,都是幻相,都不是真的。

真正的是那个良知,它的主人不是你,你只是良知的运作的结果。

良知这个名词首先是孟子提出来的。真正良知的主人不是你,真正良知的主人是谁?就是那个良知,你是他的结果。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所以当你能够做到这个的话,你就能和那个本体合一,而游无朕。

朕这个词,在秦始皇那个时候,开始变成皇帝的专称,一般人不能用了,只能皇帝来用,就朕 孤家 寡人 万岁。

那在秦朝以前,朕的称呼就类似于我。就是我说我吃饭了,就是朕吃饭了。就是个普通人都能用的称呼。而游无朕。就是天地间就无我了。

所以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这些都不是你干的,你还有什么呀?

所以一旦知行合一,什么事情都不是你干的,但你又干了一切事情,你又创造了很多人就觉得很难想象的那种奇迹,但实际上是神干的。

所以说这个时候,你体尽无穷,那你就能人生过得越来越好,就像逍遥游一样的,庄子写的逍遥游,你就能在世界上逍遥游,就这个意思,所以你能活出真实的状态,真我的状态。

所以后面说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今天这个重点,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伤。

至人就是圣人。圣人的心就像镜子。怎么像镜子呢?不降不迎。这个镜子就在这个地方,将就是追,迎就是期待。

就是我这个镜子在这个地方,在我面前照了个美女,美女在我这个镜子面前照了一下,就走了。我不会说,美女你留下来,你别走呀,你才刚照了一秒钟,再让我照十分钟。镜子不会这么干。

不迎。就是说这个美女走了,那下一个会不会再来个美女,再来照一下,下一个美女比这个还漂亮。你在迎,你在期待。

所以不降不迎,用心若镜。你的心就像镜子一样,在那待着。来了美女,那就照美女一会,来了狗狗,那就照狗狗一会。来了鲜花,那就照鲜花一会。

生活中很多人在降再迎。比如,我在体验这个美好的情感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跟我分手了,他说我们结束吧,

哇塞,你受不了了你就去追,就去不断的纠缠,不断的打闹。

你的心不是镜子呀,你降了,就追了。你不行呀,你在我在上面照出来,让我多快乐呀,你是心随境转了。你这是攀缘了。就是你这个镜像里面,美好的情感不见了,你不干了,你就将了去追了,不愿放手。你的心不是镜子呀。

一样的,现在你家里有很多钱,但钱都损失了,原来你有500万,现在欠债600万。

你说那不行,原来500万那个境遇给我回来,我不要欠债600万。你说这个欠债600万的境遇,你怎么能照在我的镜子上呢,你给我滚蛋,那个500万资产的镜遇给我回来,让我继续照着你,你在追呀。所以你在将。所以不将不迎,

也不期待。我们很多人做功课在期待。老师呀,我都做功课三个月了,我怎么还不改变呢?老师呀,我都做功课三个月了。天赋才华在哪呢?老师呀我都做功课三个月了,我那个让我心痛的另一半怎么还不改变呀。老师呀,我都做功课三个月了,我的财务状况怎么还没改变。你的迎,你在期待。

昨天说过,期待你就加入了一种分离。就本来他跟你是合一的,期待就表示你没有,期待就是他和你是分离的,你就得不到,就这么简单,

你只有知行合一的状况之下才能得到,如果你自己人为的把它造成分离的,那他就和你是分离的,

她好像离你有距离,他就在你面前,你用手一抓它就往后退,为什么,分离的,你得不到。所以期待是一种负面能量,有期待的念,格物致知吧。因为期待你感觉不好。

但很多人不在乎,很多人说老师,你看我平常挺高兴的,但是我就是没有我自己想象的东西发生。这个时候你明明感觉不好了,你不去格物致知,你来问我,我的结果就是告诉你,看你是不是感觉不好了,对呀,是感觉不好的,格物致知吧,哦,原来这么回事

当然是怎么回事。你以为呢。

你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总之你感觉不好,你管他是什么感觉不好呢,格物致知,在消业,此生此世的业,还在消你累生累世的业

所以不降不迎,应而不藏。应是什么意思?我现在照着你,但是我不把你留下来。

就是我现在有100万照着,你就100万你别走,100万你别走,100万你别走,这叫藏。你想把它藏下来,这个时候告诉你,一旦藏了,你就开始感觉不好,你不信你试试。

你担心贬值缩水,你感觉不好,那一百万他就会消失。一旦断开,你只能变得越来越匮乏。那你这100万他留在这,不就表示你很丰盛吗?所以他必须消失,

你说我没动它。怎么就消失了呢?太多的事让你动了,生个病就动了,出个事儿就动了

所以说你根本就不要去想把这个东西留下来,留下来就有期待,留下来就有执着,就有恐惧,就有分离,你还是向外求,而你不知道他只是你的镜像。

所以,正因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故能胜而不伤。

伤,人生会受到损失,人生会受到伤害,人生会受到一些很多很多自己不如意的地方。但胜而不伤是人生就很丰盛,人生就很美好,就自在人生了。

所以你看就跟印光大师说的是一样一样的,就是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希望今天的解读,让每位家人更能够明心见性,更能够知道生活如何去活。

成为圣人本不难,怎么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每个人都可以的。

毎日一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这段话来自中庸,是对昨天的每日一解,做一个更深入更详细的补充。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素,有吃素吃荤,有素未平生,素不相识,这个素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地方代表的是这个一向,向来,从来的意思。

位,这个位不是职位,不是位置,是境遇处境。

那君子素其位而行是什么意思?君子一向都随顺一切的境遇,就这个意思。素就是一向。素其位而行,这个位就是境遇,就是你的处境。君子一向是随遇而安,随顺一切的境遇。

君子一切都是随遇而安的,随遇而安,了不得呀。随遇而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语,能表述灵修一切的秘密了,

这就是随遇而安了,随遇就是一切的缘,那安是什么?此心不动。安就是什么?不住色生心。所以君子是随遇而安。佛法的说法,君子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不愿乎其外。愿,想法,欲望。这个处境我不愿意要。外。位之外的外。我要这个处境之外的那个。

现在不要我的境遇,我要另一个境遇,我现在不要我的状况,我要另一个状况。

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在干的吗?可是孔老夫子就说,中庸告诉我们什么,君子是随遇而安的。

他在这个境遇当中,他就是这样的,他不会去想着我现在在这个境遇当中,我不要这个境遇,我要另一个境遇。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不要这个欠债。我要财富。我不要这个破碎的情感,我要那个美好的情感,我不要这个匮乏,我要丰盛。我不要这个疾病,我要健康。

你的不要就是不素其位而行。因为现在你就是疾病,但是你老想着健康,你老是要去渴望疾病以外的健康。你现在就是匮乏,你一直在期待着那个丰盛。

你说渴望不对吗?有渴望不是不对,如果有渴望不对的话,不会让你去狂野想象。问题是你这个渴望,引起了你不好的感觉,感觉不好就不对了。

就是因为你有疾病,你很渴望健康,结果导致你很恐惧,这就不对了,

你现在负债你很想要丰盛,结果在你想要丰胸的过程当中导致你很恐惧,导致你很难过很失望,这就不对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后面的就是给举的例子了。素富贵,行乎富贵。如果我现在很富贵,素,向来,一向。如果我一向都很富贵,我就活在富贵当中。

那你当然就享受富贵了,你还会享受贫穷吗?有的人享受富贵的时候他很恐惧。有的人他很有钱,可是他又担心万一钱没了呢,万一我破产了呢?

这就不是在享受富贵呀,这是担心,那你在愿其外呀,

你说我没有愿其外,我肯定没想着我要去负债,你这个感觉不好就在愿其外,你感觉不好就在吸引匮乏,根本不是行乎富贵。而是你在担心。你在担心你现在这个富贵消失。

素贫贱,行乎贫贱。我现在很贫贱。可是你渴望富贵丰盛,这个渴望没问题。可因这个贫贱带来的渴望,导致了你自卑,焦虑,压抑。你就不是素贫贱,你就不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你动心了。

如果你住在皇宫里,那就充分享受皇宫的繁华,如果你住在茅草屋,这个茅草屋也能被你住出皇宫的感觉,那就充分享受这个茅草屋带给你的快乐,这就叫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那包括素夷狄,行乎夷狄。东夷西狄。古代讲北戎南蛮,东夷西狄。

北戎,北边就是游牧民族,叫戎族。南蛮,五祖弘仁就说六祖慧能是一个南蛮子。

你一个南蛮子还学什么佛法?六祖回答非常非常精彩,人分南北,佛法不分南北。

这六祖慧能就是南蛮。古代中原把这个四周的就这么来称呼的。东夷,就是现在的山东,上海这些地方都属于夷。东夷属于少数民族野蛮部落。

西狄,就是我们说的那个西部,比如甘肃,西凉,宁夏那个地方也是少数民族。

就像王阳明跑到贵州少数民族,他就随遇而安了。如果不随遇而安,肯定就不会有龙场悟道。

所以如果你处于少数民族蛮荒之地,你要随遇而安,就像王阳明那样,就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

素患难,行乎患难。如果现在我很困顿,那就随遇而安待在困顿中。

它的表现方式仅仅是你能否和平。一旦和平,你就是行乎富贵,行乎贫贱,行乎夷狄,行乎患难。

你是否和平,就是孔老夫子说的,不怨天不由人,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周游列国,他政治流亡,被饿成那个样,他自己不怨天尤人,他就是素患难,行乎患难,素贫贱,行乎贫贱。

所以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提。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在什么地方都很自在。  君子无论什么境遇状况都很自在。这就是佛。佛就是大自在。观世音菩萨就是观自在菩萨。无入而不自在。

无入就是不论待在什么境遇。富贵境遇,贫贱境遇,夷狄境遇,患难境遇就是无入境遇。无入而不自得。

不管什么境遇而不自得,怡然自得,逍遥自在,这就是君子的境界,

所以你就明白了,昨天讲的,孔子他们饿了七天七夜,一粒米都吃不上,子路受不了。

愠见。愠就是恼怒,愤愤不平,不开心。这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亦穷乎。君子也要遭受这种磨难吗?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都穷成这个样了,我们都已经难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这个患难这个磨难已经这么大了,君子该受这个罪吗?

孔子说君子固穷。君子是能够安贫乐道。安贫乐道不是让你去守着贫穷,而是你要明白道,你就不明白道,你一定不会安。

这个安是安心,不是安于,就是说好像破罐子破摔,他是什么?安心,此心不动,就是随遇而安。

而小人穷斯滥矣。如果是小人啊,他早就是愿乎其外了,他早就悲伤恐惧,焦虑,压力,失望,担心,各种负面情绪就出来了。

这个负面情绪的出现意味着在抗拒,就是你在抗拒。就是说一旦你抗拒,你就不能改变,越抗拒越持续呀。你抗拒什么,什么就会持续。

孔子如果一直在抗拒的话,第一他就不会回到鲁国后几十年寿终正寝。孔子鲁国几十年是很幸福的。

第二,他不会成为孔圣人,正因为孔子不抗拒。那王阳明到龙场他也不抗拒,如果他抗拒不会有龙场悟道,不会有王阳明这个圣人,所以一切的境遇你能不能不抗拒。

我们的古圣先贤都告诉我们了,你能素其位而行吗?现在患难,我就随遇而安,呆在患难中。

什么能衡量你是否随遇而安,你和平吗?你和平就表示你素其位,而且素患难,行乎患难,一旦这样他马上就变了,一旦这样做他很快就会境遇反转,

所以我们一直说的,你唯一的目标是和平,你唯一的任务是疗愈。

唯一的目标是和平,就是富贵 贫贱 患难 夷狄,全部和平。

唯一的任务是疗愈,就是如何让你在此刻环境当中,患难当中,夷狄当中,贫贱当中,和平吧。

怎么疗愈。狂野想象,赞赏感谢,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了凡四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