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考古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史
先介绍一个人,他拥有惊人的语言天分,会讲十八种语言,不是略通,是精通!他去哪里旅游,就用哪里的地方语言写日记,在我眼里,他就是个天才。他的职业是一个商人,天才财经商只有成功的份儿。成功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年纪轻轻的,可以安稳退休了。那大家想,如果你也如他一样,有时间有精力有财富,你,会去做些什么呢?
再来介绍一部巨著,古希腊的口述文学《荷马史诗》,在我看来,它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没有之一。它写了很多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到奴隶制时期的城邦战争,类似于我们中国上古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的战争,但是它在细节方面要比我们的这些部落传说细致的多得多,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但同时,因为里面很多神话描写,所以从没有人把《荷马史诗》当做历史来看,除了我刚刚介绍的那位天才。
天才认为,荷马不可能是凭空虚构讲出这么多精彩且复杂的故事,里面很多人虽然被赋予了神力,但是事儿一定是真实发生过的,他凭直觉认定,特洛伊围城的战争一定是事实。
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特洛伊战争,也就是著名的海伦的故事。它发生在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时期,约公元前十五世纪到公元前十二世纪。传说海伦的美貌冠绝希腊。那个时候的希腊,城邦林立。特洛伊城的王子爱上了海伦,并且再一次宴会上诱惑了海伦,带着海伦回到了特洛伊。海伦的丈夫回来后怒不可遏,于是发动了对特洛伊展开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长久的战争,让特洛伊城千疮百孔,于是元老院的老朽们开会,想用归还海伦的方式结束战争,不想此时海伦出现了,元老们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女人,结果一致改口说,打,接着打!看来英雄难过美人关,全世界都一样哈!
然而这场战争真的发生过?如果是真的,两千多年都过去了,怎么证明呢?就是靠考古挖掘!若真有那么一场战争,能打十年,那特洛伊城一定不是个小城,大城不可能凭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凭着自己的执迷,有钱有闲有精力的天才,真的将这个城给挖了出来!这个天才加疯子,就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
天才大多都是疯子,有着常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力,谢里曼夸张到离婚后,在雅典的报纸上刊登征婚启事,征求对古希腊历史有强烈兴趣的女子当他的新娘。我们不鼓励当疯子,但是谢里曼凭一己之力改写了考古学史,确实给考古学带来了惊人的一笔!
当我看到谢里曼的故事后,我就常常在想,我们的《山海经》是不是也有迹可循呢?里面的故事是不是也是由真实事件所演变的呢?
我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考古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先讲了谢里曼与《荷马史诗》,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中国的古史也得靠挖,专业术语叫研究史前人类遗迹。考古让我们证实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儿,考古让我们看到历史无法记载、没有记载的事儿,也可以帮助我们修正历史曾经有过的记载。
说完了考古的重要性,咱们再来说说考古学是怎么产生的?中国古代没有考古,只有盗墓,盗墓产生了著名的洛阳铲,明代中叶就已经流传于民间,但它再怎么称手好用,其目的也只是盗取陪葬获取利益。
十九世纪也就是洛阳铲在民间流行的同一时期,欧洲人怀抱着巨大的知识野心,要用科学的方法找到宇宙所有的规律,牛顿定律告诉大家,所有物体貌似都有规律,就连天上的星辰移动也不例外,那人类的发展,应该也就有规律。人类相信只要是人,就应该按照一样的规则变化,从粗糙野蛮简单的,到一步步演变为文明复杂有礼貌的,那么问题来了,人是怎么开始有历史的呢?处理和解决这个难题有两条途径,第一是研究原住民,第二就是考古。原住民大家都能理解,就是目前非洲还存在着一些原始部落以及我国在解放前的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部落,就是看他们是怎么样生存的。第二个就是考古,十九世纪考古学开始风靡欧洲,中国则是在甲骨文出土之后。
但即使是我们挖出来的种种东西,但是放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也不过是沧海一栗,考古学所得的材料实在是太有限了,科学主义信念相信人类发展遵循同样一条道路,历史学家对人类普遍生活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大胆的假设:例如,人类一开始都是先学会敲击法,也就是用打的方式来制造石器,让石头变成工具,变为武器。接下来,人类开始使用磨的步骤来改造石器,从打的发展到磨的发展,是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重大区别。
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另外一项重要发展,是人类学会了如何有效准确的控制火,陶器的制作则是在偶然情况下,火将土烧硬了,烧硬了的土具备了不透水的特性,适合盛水。有了火,又有了陶,无法生食即食的谷物,就可以通过在陶里加热的形式变为可食用的食物。如此人就能从谷物作物上取得稳定而丰富的热量来源,人的生活又大大的前进了一步。这些变化发展环环相扣,彼此关联。全世界各地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原始部落,火与陶器的发展几乎一致。
要说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中国出土的陶器远比新石器其他地方出现的陶器更多,不只是数量多,还有形状多,各式各样的,有鼎、壶、罐、盘、钟、双耳杯、盆、瓮,非常多,这就说明这些陶器在实用方功能方面之外,更赋予了其他的功能,所以,对于中国来讲,众多的陶器形制,甲骨文和金文,都是理解中国文化开端的关键。
考古除了挖墓,还能挖什么?或者说挖什么会有价值,那就是遗址。但是人类居住是叠加的,像半坡遗址的这种纯属意外,那什么地方比较好挖呢?垃圾堆,因为废弃的垃圾堆最容易被古人保留下来。而最有价值的垃圾堆是“工坊”和“作坊”旁边的,比如陶器瓷器没烧好的就扔了,这些东西因为他是破的,所以古董市场上价值不高,但在历史研究上,价值却很高,它们让我们了解当时的工艺技术和工艺标准。
郑州商城挖出过最惊人的作坊和垃圾人,人骨作坊!就是用骨头做器物的地方,只不过原材料用是大量的人骨,这是奴隶社会存在的铁证,不然你去哪找那么多的人骨。
我们了解历史,通常有两个来源,一是文字,二是考古。文字的记录我们要留心这个文字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偏见,没有不带偏见的文字记录。文字记载还有个经典化的过程。例如历史上某个事件,刚开始记录的时候八个版本,经过后人的研究去掉了几个版本,再后来的人以其中一个版本为主流,,经典形成了,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版本消失了。而出土文物不容易被改造,所以两种史料必须不断的彼此结合与对照。考古资料有,而文字没有的,我们可以证明文字资料是错的,但是文字资料有考古资料却没有,却不见得文字是错的。
好了,讲了这么多,中国的历史要从哪里讲起呢?作者认为,要从新石器时期讲起比较合适,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我们几乎无法进一步了解他们是谁?他们做了什么。新石器时代就不一样了,那挖出来的东西太多了,仅仅中国大陆就挖出了超过一千多个遗址,而且我们还可以跟世界考古对比,比如借由两河流域的新世纪考古发现。
我们了解古代人类拥有磨制时期的能力时,其制陶技术也会有相应的巨幅发展,比较精细的陶器的出现,又几乎都和农业定居产生密切的关联,再者一旦有了农业社会,组织就跟着改变,不可能用一家一户分散的方式,或者用狩猎分工的方式来从事农业,于是,较大型的社会组织也就跟着出现了,往往较大型的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了创造和使用文字的强烈动机。
我们讲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其实这种说法是错乱的,因为新石器时代还没有中国存在,所以严格来讲,新石器时代早于中国的出现与确立,我们只能说在这片后来成为中国的区域里,有什么样的人类活动在进行,前面我们讲了区别于新石器与旧石器的办法,就是石器这种工具是打制的还是磨制的,但它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考古学家一般倾向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从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算起,大约延续至两千五百年,到三千年前左右,但是在现在被称为中国的这片土地实在是太大了,部落发展速度都不一样,比如台湾,比如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区,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别人已经结束新石器时代的时候,这里的人还在继续使用石器。所以说新石器时代,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发展时间。
过去我们想象主张的仰韶文化是最早的中心,然后向东到龙山文化,向西传到了甘肃的马家窑,向南传到了河姆渡文化,但是现在,根据考古来看,新石器文化不是从一个中心向外逐渐散布的,而是在同一时期,许多地方各自发展出来的、彼此又产生了缓慢却又复杂的互动,这就是苏秉琦先生所提的满天星斗说。
用一句话总结,新石器时代,在后来被称为中国的这片广袤大地上,呈现出了星星点点的新石器部落,而这些部落经过漫长的岁月,又开始慢慢的互动聚拢,最终才形成了更大的部落。中国的起源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