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 我泪流满面——鸡丝凉面

大概是在2007年的夏天,和一个同事聊天。

他说在国家美术馆那边的一个胡同里,吃了一碗眉州东坡的鸡丝凉面,一脸打了鸡血的兴奋。

一碗面吃出了千古绝唱,一碗面横扫京城各大饭店。那是老店,那是老街,那是老城。言语当中除了推崇加崇拜,就是从口腔深处喷溅的唾沫。

我很镇定,默默退了一步,擦了擦手上的鼠标,心中只有鄙夷。又纳闷这孩子从小在北京城长大,难道就不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全国各地都是吃货?

我没有吃过。

虚荣心驱使我远离这个浅薄之徒,好奇心又让我记住了这一碗面。

鸡丝凉面成了我脑海里悬着的黑洞,知道它在那里,却又看不到摸不着,更加扑朔迷离,却又越走越近。

2017年的夏天,燥热席卷整个大地。行走在三万英尺厚的自然笼屉里,全身的毛孔舒展开来,和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空调成了拯救灵魂与肉体的利器,每一次外出都是一次对人间真情的考验。

家人都还好,暑期无事,客厅避暑,卧室疗养,过得昏天黑地也算怡然自得。唯独我这个凡夫俗子,耐不住寂寞,总是出去拓展身体极限,锻炼腿部肌肉群与大脑协作,用人话说就是跑步,顺带将家中重要事务——一日三餐调配得当。每日在厨房汗流浃背一小时,上桌光盘净碗十分钟,偶尔媳妇儿探头慰问的时候,还会抱怨厨房太热。

我只能一声叹息。

不能有情绪,我这都是自己乐意!心理安慰这是有奇效,顿时闷热不叫热,不过就是温度高而已。

这一日午饭之后,媳妇儿的手机不合时宜的推送了一条消息:消夏美食。这不是正中下怀,麻溜点开,鸡丝凉面赫然出现。于是,还没开始午睡的我就出发走在了去超市的小路上。

鸡胸肉一大块,包裹在保鲜膜下面的肉丝,摸上去弹力十足。

接下来就不知道了该怎么办了,鸡丝凉面的配菜,除了菜名里的鸡肉和面条,其他我是一无所知。根据依稀的记忆,出门之前似乎听见媳妇儿唠叨了几样菜名,就根据凉拌菜的标准,多买几样吧。

回到家里,大汗淋漓。沐浴更衣,展开晚饭的前奏。

鸡胸肉冲洗干净,凉水入锅,顺便佐以姜四五片,葱两三段,开火煮肉。根据统筹学原理,为了时间最大效率的利用,此刻不能闲着。另一个火打开,将炒锅放进两碗水,撒进半勺盐,盖上锅盖。

两个锅几乎同时开锅,煮肉锅里加上一勺料酒,继续焖煮,另一个锅里则要倒进洗净的豆芽。

豆芽在锅里支篷着,一副傲然耸立的样子,可架不住热水的裹烫,两分钟就弹软在水里了。看到豆芽服软低头,赶紧拿笊篱捞出,放在盘子里吹凉备用。

此时鸡肉飘香,发出成熟的暗号。筷子一戳,表里如一,那就赶紧夹起来摊到案板上,等待下一步的处理。

鉴于鸡肉滚烫,此刻无法近身,那就捡一个可以上手的继续。

黄瓜成了可以欺负的对象。

洗净,掐头去尾,运刀如飞,削成薄片,接下来手指一拨,黄瓜片塔罗牌般倒成一排,手起刀落,根根黄瓜丝就如同奔腾的江水,一泻而出。最后切完,菜刀平端,贴着案面儿在案板上横扫而过,黄瓜丝稳稳坐在到身上,手腕斜抖,泄进盘中。

然后是胡萝卜,如法炮制。

一盘炒好的花生剥壳,退去红皮,黄白的颜色发出柔柔的光,等待着未知的激烈碰撞。

花椒和干辣椒在破壁机里经过高速刀片的激情拥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倒进小碗。这边将油烧至五成热,写意一般泼入碗中,伴随着高温的侵袭,发出刺啦的声响,诞生出最有趣最让人面红耳赤的麻辣灵魂.

面条的处理堪称独家。

蒸锅洗净,水量加足,待到锅中热气升腾,就把箅子架上,面条散放,锅盖盖上,大火蒸上三分钟之后,拿筷子在箅子的边缘挑拨。一不下心,箅子翻了,面条都掉进了锅里。不懂的人一定万分着急。不过没关系,这正是我想要。

先蒸后煮是面条处理过程的独特秘密。拿走鼻子,锅里的面条依然翻腾起来,稍微搅动,防止面条粘在锅底。等到再次滚起来,就可以关火捞面了。

捞出的面放进装了凉水的大盆里过一下,滤掉水分就可以开始了。

面条适量,筷子挑起来,能够装满盘底即可。

黄瓜丝、胡萝卜丝、鸡肉丝、豆芽、花生一样不能少。

白糖不能省,一大勺起步。生抽两勺,老抽一勺,倒入麻辣油,提香增色刺激味蕾;盐不慌放,在盆中搅拌均匀之后,稍微舔一下筷子,根据情况加入适量的盐。

最后倒入盘中,大拇指、食指、中指巧妙合力,撒上十几颗提前切好的小葱段,一盘美味可有的鸡丝凉面就大功告成了。

儿子不爱吃醋,一般是第一份。

媳妇儿吃醋第一,那就是第二份。

有了前两者的口味做基础,最好的一份就是我的了,哈哈。

少爷,上菜!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一夜 我泪流满面——鸡丝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