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为而治”、“无微不治”、“无微不至”、“无微不致”浅谈我眼中的管理

一、背景

因为疫情,也因为工作变动到了外场,还因为家里出了点急事中途回了趟上海,导致来阎良被两次隔离,一个人被禁足的时候恰好可以放飞一下思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身处其然,便随之使然,何以思其所以然?在单位的这些年,因无心技术,在管理岗位上混迹了近十年,终于没能十年磨一剑,以至今日仍感觉许多事力不从心;所以只能自嘲十年磨一“贱”,随波逐流中多了一些老油条的痞气;但好在也算是十年磨一“见”,感谢岁月蹉跎中让我憋出了这篇东西。

二、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通常理解为: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运行,不必干预,不做不必之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和社会一部分的你”理所应该做的事。通俗来讲,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于是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无为而治”便被尊为最高的管理境界。

初涉管理这行时,正值我司初创之际,对管理的幼稚遇上了幼稚的管理,多多少少有放羊的感觉,大多数的工作都做的懵懵懂懂但又风风火火,似乎每个人都在奔跑,跑道对不对姑且妄论,先跑起来再说,反正远方的目标似乎清晰,方向大致没错就行。然而,前进的道路从来没有坦途,看得见远方的灯塔并不等于眼前没有死胡同,对于开创性的事业尤为此,更像走迷宫,谁都知道出口就在那里,但是没人保证不走回头路。所以那会儿的感觉就是有点乱,感性上就怀疑,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对目标越是迫切,对当下的选择就越是怀疑,于是碰撞、反复、纠偏、回头看等等等等,但又不可否认,我们依然在前进,或者至少说,我们没有原地踏步,没被吓倒、没有躺尸,还在摸索、还在赶路。

“无为而治”对吗?——怀疑。

“无为而治”错吗?——不敢确定。

三、无微不治

后来单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管理似乎一下子加码,计划的、质量的、项目的、适航的、安全的、人力的、党务的,就连创新,也先扎笼子后生蛋。管实管细、抓早抓小,一切都在往“无微不治”的方向上拐了,一开始不甚适应,后来说不适应也适应了。但是心中似乎梗着点东西,可是想想我们生产的东西,那都是人命关天,是当今工业的皇冠,也许这就是必由之路?

诚如这次疫情,对于国家推出的政策和措施也可谓“无微不治”,小到一个社区、一个法人单位、家庭、个人,自上而下,一以贯之,才取得了这人类历史上几乎无法复制的成就。

不禁让我反思,那心中梗着的东西是否也如疫情期间禁足在家的不痛快一般,是自我的认识和觉悟问题?但经不住转念细想,疫情毕竟是非常事件,而我们所寻求的却是一种常道,诚如国家在疫情控制后已然要逐步回归正轨一样。我们呢?这种状态还要走多久,是要把“无微不治”硬掰成常态?还是“无微不治”本就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又抑或“无微不治”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不为”?

“无微不治”对吗?——还是怀疑。

“无微不治”错吗?——还是不敢确定。

四、无微不至

一个人的时候就没了老妈、老婆的照顾,但酒店和外场同事们的保障倒也周全,房间里窝着,孤独但不孤单。这也是一种管理,何以这种严格的管理让人不梗?是自我的危机意识还是管理手段的文明?其实是这两者的匹配。

我也见过“无微不至”的溺爱所导致的悲剧,也见过“处处严管”的厚爱导致的悲剧,哪出了问题?仔细拿来对比就发现,问题没有出在“微”上,更不出在“爱”上,而是出在“至”上。何谓“至”?“至”即触摸、到达、连接。前提是搞清楚“发心”、“施行”与“问题”的距离所在。

说个题外话,拳王泰森的拳头不可谓不硬,他和刘易斯打过一场,结果泰森输了,有人说那是因为泰森老了。但我看来非也。刘易斯是泰森的陪练,之所以能赢泰森,是因为他对泰森的了解,在距离控制上他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身高臂长,让泰森的重拳在到达自己时成为了强弩之末,坚决不去硬碰硬,因为他在陪练中领教过那“大锤”的厉害,所以他在比赛中首先要解决泰森重拳能否“至”于他的问题。这就跟我们搞管理一样,强力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措施、手段、方式、方法能否有效的触及问题。管事,我得充分了解目标和现状的距离(绝不是直线距离);管人,我得充分了解人心和我愿的距离(绝不是表面距离)。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企业成功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拿到另一些企业达不到同样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以上两个距离的不同。

所以有一点想明白了,“无微不治”其实也没错,但是在这之前似乎少了一个“无微不至”的环节,而要达到这个“至”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广大管理者的眼睛从向上看改为向下看。

“无微不至”简单吗?——不知道。

“无微不至”很难吗?——再看吧。

五、无微不致

假如我们做到了“无微不至”再要做到“无微不治”就没了那股拧巴,这就相当于用匹配的传动杆连接了使动点和被动点。但是我们还有一个目的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没有形成闭环,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为了“无微不治”而“无微不治”吗?于管理来说那就成了纯粹的权力欲的宣泄,为了控制而控制,有必要吗?

当然不是!波音的两起空难已经清晰明确的告诉我们,我们从事的事业、制造的产品人命关天,一个产品决定着乘客的命运、运营商的命运、还有我们自身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把事情做到极致,把产品做到极致,所以我们“无微不治”的目的是“无微不致”。欣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了“四精”意识,有了“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遗憾的是,这样的意识和目标本身都没有精心打造,只有架子没有血肉,本身且不极致,何以产生极致?唐僧都会告诉你: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

再拿泰森说说事儿,泰森和霍利菲尔德也打过一场比赛,结果咬了人家耳朵输了比赛,老霍赢得可谓难看,但结果就是赢了。如果说刘易斯的赢是扯开空间解决了泰森铁拳“至”的问题,那么老霍就是卡准时间搂抱解决了泰森铁拳“致”的问题,让泰森有力发不出,打不出极致的力量,才取得了胜利。他们针对拳王,可谓殊途同归。

“无微不致”难吗?——看来是的。

“无微不致”有可能吗?——心存期盼。

六、结语

给自己走过的的路划个记号,以免于重蹈覆辙,也希望给再走这条路的人留点有用的讯息。

再回到“无为而治”上,内心有了敬畏,原来“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当这一圈顺下来,也就是——干该干的,还需要干别的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无为而治”、“无微不治”、“无微不至”、“无微不致”浅谈我眼中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