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书笔记D8

第二十五章 不受恐惧的影响。

1.恐惧可以当作一种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2.我么不需要感受恐惧,从而避免发生危险。事实上,恐惧经常增加危险发生的可能性。恐惧意味着我么无法控制情况,我么孩子自己控制不了,做不到,当我们害怕时,我们就使自己的思考和行为“瘫痪”,没有办法正常思考和行动,反而真的做不到了。

3.我们有必要区别一下“惊吓”和“恐惧”。一个年幼的孩子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或者摔倒了,他会受到惊吓,这是个很短暂的瞬间反应。而恐惧是第一次收到惊吓体验的延续。至于当父母也被同样的事情惊吓,并且无法摆脱自己受到的惊吓,孩子“收到惊吓”的体验才会发展成恐惧。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当时保持冷静和从容,那么“受到惊吓”就仅仅是一次经历,儿不会发展成孩子的恐惧。

4.大人们表现出过度焦虑,为了小事情忙碌,七嘴八舌,于是孩子发现“害怕”能够引起承认这么大的反应,这多么令人惊讶!而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有可能是更多的害怕,更大的反应,甚至是过分的关注,以及被抱起来的各种宽慰。

第二十六章 做自己的事

1.开诚布公的讨论,不会引起孩子本能的反抗。多提出各种可能性,计时有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不能接受,也要提出来让孩子思考。这种客观全面的处理方式,是培养孩子理性思考和判断的重要前提。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和孩子都会发现,孩子能够形成对他现在和将来最好的能力和价值观。

2.妈妈越在乎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对”的地方,孩子就越容易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如果妈妈能够激发孩子的行为越来越好,妈妈就不会在乎其他人的方式。其他人只不过是孩子环境中的实施情况而已。

3.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有特定的困难,我么可以找家教来辅导。父母做孩子的家教,通常容易失败,即使父母本身事老师。因为孩子不想用功学习,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厌恶学习等现象,大部分与父母无关。有可能孩子事在抗拒父母的控制,反抗父母的标准,也可能是父母为孩子的将来过分担心,想通过家教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不论是哪一种情况,父母扮演家教的角色,都会增加压力,激化权利斗争。

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

1.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因此如果我么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自卑自怜的合理理由。然而,当孩子自卑自怜时,他的痛苦会加倍,因此这时他不是取面对他的困境或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二十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脸面,非要等人安抚才能好起来。渐渐地,孩子越来越没有勇气,越来越不愿意面对现实。

2.养父母很容易掉进怜悯的陷阱,这很可悲。被领养的孩子面临的困难,并不比普通孩子严重很多,倒是养父母对孩子的怜悯容易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困难。

3.怜悯时小鸡的,它不尊重孩子,是贬低孩子的态度,会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对生活的信心。死亡时生活的一部分,必须被坦然接受,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我么当然不希望看到孩子失去亲人,请感受到巨大伤害。但我们的痛苦和被爱不能起死回生。即使死亡发生了,生命还会延续。即使生活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孩子仍然需要相信:他有责任有能力可以勇敢地继续自己的生活。这时候如果可怜孩子,削弱的恰恰是他最需要的勇气。

2.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成人世界中需要勇气,坚强和能力来应对生活的打击,而这些不是长大成人后就会自动拥有的,而是从孩提时代就要慢慢建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挑战》读书笔记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