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展览推荐 | 当空间置换了画布,光影代替了油彩

2015年,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雨屋》引起了国内沉浸式艺术的热潮。当观展者置身滂沱大雨的《雨屋》时,可以尽情地嬉闹,感受雨水的触感和气味,却丝毫不被淋湿。

对于沉浸式艺术的流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解释道:“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静观’,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和隔阂。但今天当代艺术更多谈到的是‘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充分的相互渗透。” 在沉浸式艺术中,体验取代了观看。

欢迎来到“第七空间”,用你独特的视觉去体验“幻、光、触、影”。


图片发自App

《幻 | 物》2018.6 光感互动投影

红气球,就像是一个老灵魂。小时候,总在小卖部门口哭喊着让外婆给我买一只红气球,小手牢牢牵住栓气球的绳子,生怕红气球从我手里飞走了。长大后,记忆逐渐模糊,忘了曾经对一样物品痴迷的状态。

艺术家希望透过这个作品,唤起每一位观展者童年的痴迷幸福感,“从前我躺在星空下把手指当作画笔,将天空当画布作画。画是无形的,我甚至不知道我到底画了什么,但是那种幸福感我却能清楚地记得,希望这个作品能将这种感觉留存下来。”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光 | 森》2018.6 光感互动投影

这是一座五彩的大自然迷宫,周围仿佛没有边界,只有频闪的光线均匀、柔软地穿透重重雾气,投射在脚底的光圈中。漫步其中,听,那是大自然的声音,绿色光圈是蝉的叫声,红色光圈是风的声音。

艺术始终有着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潜力。大自然对艺术家来说,是创作的源泉,“造物者给每一个生物都赋予了不同的声响:鲜花的绽放、星星的闪烁、鱼儿的呼吸……只需要静心聆听,便能欣赏到这些细微声响的美好。” 展览期间,装置会随机切换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声音,每天播放的声音都不一样。


图片发自App

《触 | 山》2018.6 光感互动投影

日常生活中的噪音、工作节奏的庸碌是否也让你觉得有座大山压在心上?来“第七空间”释放压力吧,你只需轻轻一晃神奇的手环,便能推开眼前的一座座大山,打开山里所有的通道。

“真知、真相,所有你不断寻找的答案,就在这里。” 随着手环的挥动,点变成线,直线变成曲线,光线的方向和轨迹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些,是我们一路走来的痕迹。它们,深浅不一。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影 | 海》2018.6 声感互动投影

信息时代下,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的“无声沟通”,通过“无声”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而往往忽略了“有声沟通”。

在这个作品中,你可以对着麦克风,用“有声沟通”来传递你的喜怒哀乐。情绪数据以声音为媒介传达到装置中,经过分析后触发画面,转化成不同颜色、形式和密度的光,画面勾画出来的声音形状便是你当下的情绪。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数字媒体科技与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多重感官刺激早已是沉浸式艺术体验寻常的一部分,而此次“第七空间”沉浸式艺术展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重点放在对故事情节的深挖与重新定义。如何建立一个情境使主客体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层的化学反应,这是观众所期待的,也是艺术家需要用心去构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广州展览推荐 | 当空间置换了画布,光影代替了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