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打开手机,百度上搜索“高考”,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醒目的倒计时牌,精确到了秒,还有一句鼓舞人心的话。壮志凌云、人间一流——连我这个80后的老阿姨都瞬间热血沸腾了!
时间恍惚即过,转瞬之间,当年的青春年少,就变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妇女。家族里有一个侄女、一个外甥参加高考。
虽然现在北上广这样的超一线城市里,很多人已经不再把高考放在第一位,甚至主动放弃,直接申请国外大学了。但是在我们老家,一个地级三线城市,高考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学生们的应对策略就一条:学学学!
01
我记得每年寒暑假回去,几乎见不到侄女和外甥,因为他们要补课。而听哥哥姐姐们说,孩子平时的周末也要补课。平时每周能休息半天,寒假只有过年那几天休息,暑假能休息10来天。孩子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一点空闲的时间,只能玩玩手机。
你想,在这样的高压下,每天长时间的做一件事,得有多枯燥!我同情他们,理解他们。
所以,当我看到新闻里的报道,高考结束,学生疯狂撕书的行为,我替他们难过。
当他们说什么“考上大学就好了!到时候就轻松了”,我为他们着急。
孩子,你们想得太简单了!真是too young yoo simple啊!谁告诉你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你想了解一下真正的大学生活吗?
先看这句话:考上大学就好了!
考上的是什么大学呢?你知道全国有多少所大学吗?
02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一共有1079所本科及以上大学,其中710所为公办大学(教育部直属73所),369所为民办。
重点大学是以前的说法,现在中国教育部已没有这样的划分。
现在提的是:
985工程大学,共39所,定位为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世界知名大学,即所谓的名牌大学。
211工程大学,共117所(包含39所985),定位为国内一流本科大学,即所谓的一本大学。
普通本科大学,共640所,即所谓的二本。
独立本科学院,共322所,即所谓的三本。(当然,现在一本、二本的说法取消了,但是不代表在人们心中的差距也消失)。
(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如果考上的是相对较差的大学,以后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谁给你的底气说“考上大学就好了?”
好在,我家族里的这两个孩子,在本市的最好高中读书,成绩还是不错的,很有希望考上一所名校。
那么,名校的大学生活,你想不想了解一下呢?是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么轻松呢?
举几个我身边的例子吧。
例一
我的初中同学、同桌好友,女。98年高考考上苏州大学(211工程院校),当时我还在上中师。我们俩写信交流,她曾经告诉我,每天晚上在教学楼下的一个雕塑旁边背单词背到10点,看着周围一对对青年男女花前月下、你侬我侬。
后来呢?她在大三就申请到出国交流的机会(全校只有2个名额),大三是在国外一所名校读的。
再后来,大学毕业,直接就业(没有找工作,公司到学校要人),工作了几个月,申请到国外(还是大三时的那个国家)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国外就业、安家,成了半个空中飞人,一直到现在。
例二
还是我的初中同学,当时班里的学霸,男。98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985、211高校),5年后(对,他们是读5年的)保送微软读研(为什么微软还可以读研,我不清楚,这种科技巨头应该都有吧),接着又读博(我忘了问他博士在哪儿读的)。
忙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
我们都在北京。我结婚的时候,他不在老家,礼到人没到,所以我在北京就一直想请他吃饭,约了1年都没约上,每次我晚上7、8点钟发短信给他(那时还没有微信呢),第二天看到他回复都是半夜,凌晨1、2点,或者3、4点。最后一次约他吃饭,是我怀孕的时候。然而等这顿饭吃上的时候,我孩子都几岁了。
你说他在干什么?学习啊、做实验啊!反正是在忙。
后来呢?留在北京,国家机关,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没听说过他找工作有什么困难。
例三
朋友的孩子,女,现已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国外读研ing。
孩子刚考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无意中聊天,朋友随口说:现在比高中那会儿还忙呢!一篇平时的英语小作文,改了20多遍,还在改!
我瞬间惊呆!
为什么啊?
因为平时的作业要计分,最后算GPA的时候,即使是零点几分之差,也影响排名啊!同学都拼着呢!
所以你看,真的不是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啊!你上的大学越好,就越不轻松,不但不轻松,还比高中的时候更忙更累!
我是04年参加的考研,当时的英语作文题是:The end is a new beginning.
最近在微信读书里读了几本关于高考、大学的书,有一本《大学第一年》里写道:
高考不是结束,大学只是另一个新起点,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地方,是能使人脱胎换骨的地方。
这本书文字不多,很快就能看完,推荐一读。
我多次提过的王金战老师在书中《中国英才家庭造》写过一件事:女儿考上了dream school,就没有目标了。王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深思熟虑,实施了“曲线救国”的办法。
王老师告诉女儿:我打算考中科院的博士。
女儿虽然惊讶,但是并不相信——那个时候,王老师已经功成名就,40多岁了,考博士,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是,王老师不再多说,以后都按照计划复习迎考,半年后果然考上了。他把录取通知书给女儿看,女儿立刻肃然起敬,自己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而考上大学,只是梦想的开始。
加油吧,孩子们!
这本书值得所有即将高考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一读,推荐。
这本书等高考结束后看看吧,可以给你打打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