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杂感:关于读书

2021-8-16 飕飗红叶

关于读书

很久不读书了,其实我这个人并不爱看书,只是偶尔爱写些酸话,装下文艺,我这样说自己,是觉得会有他人来说我装文艺、说我“emo”、说我过度表达,我便自己先说了,我就是装文艺。

所以这是什么狗屁世道,情感敏感丰富,爱写小作文,成了羞耻之事,若一不小心小作文里出现了宇宙、出现了日月星辰、出现了诗歌艺术、出现了灵魂、爱、自由,那更是耻上加耻,少不了要被扣上“装x”的帽子,文艺变成了偷偷摸摸的事,审丑大行其道,段子才是政治正确,骂人要狠,毒舌才是真性情,玩儿音乐的就是要渣,所以有人生怕别人觉得自己温柔儒雅在殿堂,总要放低下限证明自己的真实和接地气,什么狗屁世道啊。不过有一说一,看段子真是比看书有意思,爆粗骂人也是真的爽,我确不是纯粹的文艺,文艺细胞,文艺细胞,文艺的部分也就只有细胞那么大小,我干脆称自己为“部分”文艺青年吧,倒是表达欲过剩是扎扎实实地挨到了边儿。

记得还是孩童时候,爱极了童话故事,什么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世界著名童话故事,熬夜地看,翻来覆去地看,后来大一点爱上了意林,读者文摘,也是点着台灯熬夜地看,那时候便也能标榜自己是爱看书的孩子,后来有了智能手机,这事儿便有了终结。现在回想,当年熬夜看童话的我和青春期熬夜看小说的我、当年熬夜看意林的我和现在熬夜刷社交网站的我,都没什么分别,不过都是对外界信息的汲取之欲、对他人人生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对新鲜的非常规世界的渴望,我们的基因里,应该是带了想要大量收集信息的片段吧,如果让《人类简史》作者来写这件事,大概会说原始人类为了安全的需求,会本能地想要获知更多的信息,知道的越多,越能避开危险,所以这种本能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造成了我们沉迷社交网站的现象,当然这完全是我个人瞎说的,《人类简史》里有没有写类似的理论我不知道,因为这书我只读了一半,已经很久不碰了。

说起《人类简史》,我是在1200不打烊书店看到的,“部分”文艺青年应该都知道1200bookstore是什么地方:饮品很贵,书不打折,但很爱去,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昂贵的饮品费里包含了超短期的场地租赁费和书籍租赁费。我就是在那里第一次读到《人类简史》,读了前四段就大为震撼,内心深处更是“拍烂桌子叫绝”,于是那天走的时候就带了一本全价全新的《人类简史》,以至于后来知道铛铛网上有打折的时候,后悔不已。与这本书的初见就是这样冲动热烈又欣喜,也丝毫不影响未来对它的冷淡。

就是这样,纵然我们沉迷网文、沉迷段子、沉迷吃瓜,却依然能识别什么是好的东西、依然能够被好的东西感动和震撼、依然能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后劲很大的灵魂满足和充盈,只是与这些书籍相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能量,短暂的快感很容易获取,但真正能填补空虚、产生共鸣、解除惘惑的东西,必是要付出什么才能获取。这与投资回报的规律其实是相符的,抛开风险因素,理论上投入越大,回报的东西越高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也是这个道理。

不说了,去刷抖音了,当下有酒当下醉,能爽一时是一时,等后劲等到天荒地老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杂感:关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