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长度为 n
下标从 0
开始的数组 nums
,数组中的元素为 互不相同 的正整数。请你返回让 nums
成为递增数组的 最少右移 次数,如果无法得到递增数组,返回 -1
。
一次 右移 指的是同时对所有下标进行操作,将下标为 i
的元素移动到下标 (i + 1) % n
处。
示例 1:
输入:nums = [3,4,5,1,2]
输出:2
解释:
第一次右移后,nums = [2,3,4,5,1] 。
第二次右移后,nums = [1,2,3,4,5] 。
现在 nums 是递增数组了,所以答案为 2 。
示例 2:
输入:nums = [1,3,5]
输出:0
解释:nums 已经是递增数组了,所以答案为 0 。
示例 3:
输入:nums = [2,1,4]
输出:-1
解释:无法将数组变为递增数组。
提示:
分析: 简单题,找到最小值的位置i
,判断0 ~ i-1
以及i ~ nums.length-1
均为递增,且nums[nums.length -1] < nums[0]
。
可以利用%
将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判断一整个数组是否递增。
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inimumRightShifts(vector<int>& nums) {
int m = 101,index;
for(int i=0;i<nums.size();i++){
if(m>nums[i]){index=i;m=nums[i];}
}
for(int j=index+1;;j++){
if(j==index+nums.size()) break;
if(nums[j%nums.size()]<nums[(j-1)%nums.size()]){
return -1;
}
}
return (nums.size() - index)%nums.size();
}
};
给你一个下标从 0
开始的 非递减 整数数组 nums 。
你可以执行以下操作任意次:
选择 两个 下标 i
和 j
,满足 i < j
且 nums[i] < nums[j]
。
将 nums 中下标在 i 和 j 处的元素删除。剩余元素按照原来的顺序组成新的数组,下标也重新从 0 开始编号。
请你返回一个整数,表示执行以上操作任意次后(可以执行 0 次),nums 数组的 最小 数组长度。
示例 1:
输入:nums = [1,3,4,9]
输出:0
解释:一开始,nums = [1, 3, 4, 9] 。
第一次操作,我们选择下标 0 和 1 ,满足 nums[0] < nums[1] <=> 1 < 3 。
删除下标 0 和 1 处的元素,nums 变成 [4, 9] 。
下一次操作,我们选择下标 0 和 1 ,满足 nums[0] < nums[1] <=> 4 < 9 。
删除下标 0 和 1 处的元素,nums 变成空数组 [] 。
所以,可以得到的最小数组长度为 0 。
示例 2:
输入:nums = [2,3,6,9]
输出:0
解释:一开始,nums = [2, 3, 6, 9] 。
第一次操作,我们选择下标 0 和 2 ,满足 nums[0] < nums[2] <=> 2 < 6 。
删除下标 0 和 2 处的元素,nums 变成 [3, 9] 。
下一次操作,我们选择下标 0 和 1 ,满足 nums[0] < nums[1] <=> 3 < 9 。
删除下标 0 和 1 处的元素,nums 变成空数组 [] 。
所以,可以得到的最小数组长度为 0 。
示例 3:
输入:nums = [1,1,2]
输出:1
解释:一开始,nums = [1, 1, 2] 。
第一次操作,我们选择下标 0 和 2 ,满足 nums[0] < nums[2] <=> 1 < 2 。
删除下标 0 和 2 处的元素,nums 变成 [1] 。
无法对数组再执行操作。
所以,可以得到的最小数组长度为 1 。
提示:
分析: 思维题。竞赛时没写出来!
竞赛时的错误思考:
最终正确答案的分析:
数组本身是非递减的,如果某个数更大,那么其索引也更大。
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众数,其出现次数为max_cnt
,分三种情况:
max_cnt * 2 > nums.length
,最终剩余数的个数为:max_cnt * 2 - nums.length
max_cnt * 2 < nums.length
, 且nums.length
为偶数,那么可以将其他数消除至max_cnt
,再完全消除max_cnt * 2 < nums.length
, 且nums.length
为奇数,也可以将其他数消除,但最终会多一个数。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inLengthAfterRemovals(vector<int>& nums) {
int l = nums.size();
int x = nums[l/2];
int max_num = upper_bound(nums.begin(), nums.end(), x) - lower_bound(nums.begin(), nums.end(), x);
return max(max_num*2-l, l%2);
}
};
给你一个 二维 整数数组 coordinates
和一个整数 k
,其中 coordinates[i] = [xi, yi]
是第 i
个点在二维平面里的坐标。
我们定义两个点 (x1, y1)
和 (x2, y2)
的 距离 为 (x1 XOR x2) + (y1 XOR y2)
,XOR
指的是按位异或运算。
请你返回满足 i < j
且点 i
和点 j
之间距离为 k
的点对数目。
示例 1:
输入:coordinates = [[1,2],[4,2],[1,3],[5,2]], k = 5
输出:2
解释:以下点对距离为 k :
- (0, 1):(1 XOR 4) + (2 XOR 2) = 5 。
- (2, 3):(1 XOR 5) + (3 XOR 2) = 5 。
示例 2:
输入:coordinates = [[1,3],[1,3],[1,3],[1,3],[1,3]], k = 0
输出:10
解释:任何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都为 0 ,所以总共有 10 组点对。
提示:
2 <= coordinates.length <= 50000
0 <= xi, yi <= 10^6
0 <= k <= 100
分析:
对于异或运算存在一个定理:
a ⊕ b = c < = = > a ⊕ c = b a ⊕ b = c <==> a ⊕ c = b a⊕b=c<==>a⊕c=b
因此对于(x1 XOR x2) + (y1 XOR y2) = k
,假设(x1 XOR x2) = i
,那么(y1 XOR y2) = k-i
同时,因为定理,因此(i XOR x1) = x2
,那么((k-i) XOR y1) = y2
,因此直接进行计算。
同时要注意i < j
的情况。
代码 :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countPairs(vector<vector<int>>& coordinates, int k) {
unordered_map<long long, int> m;
int ans=0;
for(auto& coordinate : coordinates){
for(int i=0;i<=k;i++){
long long key=(coordinate[0]^i) * 1000000LL + (coordinate[1]^(k-i));
auto value = m.find(key);
if(value != m.end()) ans += value->second;
}
m[(coordinate[0]) * 1000000LL + (coordinate[1])]++;
}
return an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