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洞察力》11: 融会贯通的三套剑法

第一套剑法,多储备模型

第一套剑法是,多储备模型。拥有洞察力的人,在给别人分析问题时,通常会这么说:“你遇到的这个问题,主要出在产生、营销和渠道3个环节中的渠道环节。

广告给你带来了初期流量,但是品质没有给你带来复购率。产品本身品质不错,缺的是让满意的用户向朋友推荐的工具。试试社交裂变"吧。”

这是书中的一个案例,其中就包括了产品能量模型、渠道销售漏斗模型、广告流量因果链、裂变传播因果链等多个模型。

在分析问题时想要快速得出“试试社交裂变”这样的结论,需要将这5个模型和因果链提前存在大脑中。

提高洞察本质的速度,依靠的是储备充足的优秀模型库。你可能会有疑问,去哪里储存这么多模型?

首先,你要充分了解你从事的这个行业、领域内的关键知识点、关键问题都有哪些,搞清楚这些,你就知道你应该需要储备什么模型,遇到问题时也可以迅速反应。每个领域都有它核心的东西,你需要去挖掘。

其次,还需要了解另外一个领域的关键知识和关键问题,你要服务的客户也许是其他领域的人群,需求和问题自然也会不一样,要做两手准备。

就像上面的案例,你要给客户解决问题,如果你不了解他们所在的领域,你没有储备,也就无法提供解决方案,以此获取价值回馈。

最后,不管你是从事什么工作,本质上都是替不同的人解决问题,也许是你自己,也许是你的客户。

知道了储备模型的大概范围,剩下的就是去学习、积累,打造属于自己的模型库,现在信息资源都很丰富,去网上大量搜索学习,当然还可以付费给一些厉害的人,学习人家总结好现成的模型,做到心中有数,遇到问题才能游刃有余。

第二套剑法,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

第二套剑法是,遇事不断追问本质,也就是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真问题还是表象呢?

圈外的创始人孙圈圈曾讲过一个故事, “当时她曾经带领一个咨询项目,遇到一个难题,项目方案总卡在一个关键决策人物那里,沟通多次未果,方案改了又改,但他总能挑出问题。

最后,客户项目团队提供的背景信息帮助了他们。

最本质的情况是:这位高管是个空降兵,而他的前任高管在这个团队中的威望与信誉很高,当务之急是他需要建立团队人员对他的信任。而咨询公司给出的方案对他的团队利益分配有影响,他很难向下沟通交代工作。

后来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过渡方案,问题迎刃而解。若不是这个背景信息,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他们可能还需要在表象问题上做很多无用功。”

因此,遇事多追问本质。当然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理解偏差、隐藏偏差、成因偏差。

第一,理解偏差,通常出现在别人交代你去解决问题时,所以不妨多确认一遍,说出你理解的问题,看看是否和对方的想法匹配。

第二,隐藏偏差,这个常出现在和他人产出冲突时,要多挖掘一下背景信息,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说的未必是真正想法,要挖掘内心的真需求。

第三,成因偏差,常出现在商业问题中,要多分析,很多问题背后不止一个原因,需要分析原因背后的原因。解决本质问题,而非表象问题。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如果不分析清楚,就会一直在表象问题上做无用功。

第三套剑法,多打比方

第三套剑法,是遇到难懂的事物、概念多打比方。打好一个比方,通常需要3步:

①、找到你要描述的陌生事物的本质;

②、在你的模型库里,匹配有相同本质的、大家熟悉的事物;

③、用这个熟悉的事物,解释那个陌生的事物;

比如:窄化效应,它是说人因为只关注了某一时刻的某一点偏好,而导致了对原来的偏好出了问题。这里的偏好是指大家做决策时的偏向。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没有听懂。打个比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习惯晚睡熬夜、刷短视频,但明明知道熬夜对皮肤、身体,以及第二天的工作状态都会有所影响,可在当下那个情况下,注意力都被刷短视频的快乐给带走了,根本停不下来。这就是窄化效应。

这样解释就清晰多了,打比方可以让人理解一件事情。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你找相似的事件,解释陌生的事物。

人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西方人听完秒懂。

你看,好的比方就是让人很容易理解一件事情。同时你会发现,要想打好比方,你需要同时具备建立新模型和储备模型的能力,它是一个训练洞察力得十分高效的方法。

所谓打比方,并不是简单地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就ok了,而是要给大脑一个熟悉且了解的生活情境,调动大脑快速地参与到分析中。

无论是学还是教,打比方是练习洞察力很好地方法。

你也许认为,打比方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但是打比方这个能力特别“高级”,因为一个人要同时理解两件事的本质,才能将比方打得让人拍案叫绝。

实际上,打比方的能力是知识迁移的能力,最高的洞察力也是流动的、迁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业洞察力》11: 融会贯通的三套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