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直播月入二三十万: 职场差异化标签,才能让你脱颖而出

蓬头垢面、胡子拉碴、衣衫褴褛,讲起《论语》《尚书》《战国策》来却头头是道。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爆红的流浪大师沈巍,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

沈巍一边捡垃圾,一边与人谈古论今的视频被传到网络上以后,迅速爆红。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像追天王巨星一样蜂拥而至,他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引起轰动效应。

在他身边,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举着长枪短炮,发疯似地叫他“大师”的人。

按照“流浪大师”本人的说法:他享受了元首般的待遇,这一辈子可能也就这几天(有这种待遇)了……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只要有播主发布与“流浪大师”相关的视频内容,就能迅速吸引上万人的关注,就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和粉丝。

有的人甚至专门请假,千里迢迢坐火车、坐飞机赶到上海,为的就是一睹“流浪大师”的真容,为的就是能从大师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一点人生哲理和启迪。

也有人说那些疯狂的粉丝们并不是为了“大师”口中的所谓“学问”,而是为了流量与眼球。毕竟在互联网时代,谁能吸引流量,谁就能赚到白花花的银子。

在互联网上瞬间走红之后,如今的“流浪大师”已经不再流浪,他也不再从事他所热爱的垃圾分类工作。

现在的流浪大师,剃掉了凌乱的头发和拉渣的胡须,换上了一身整洁干净的行头,结束了自己26年的流浪生活。

现在的流浪大师,也有了形象设计师、有了专门的助理和直播团队。他陆续周游了新疆、南京、成都、广州、中山、韶关等地,一路走一路点评历史人物,也一路做直播。

他在快手平台上开通的名叫“沈言”的个人帐号,拥有94.5万粉丝,据说一晚上直播的打赏收入就有上万元。他的生活与之前相比,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沈巍之所以成为“流浪大师”,正是因为巨大的形象反差。一个流浪汉,在人们心目中本是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代名词。

但沈巍却热爱读书、博学多才,时而针砭时弊,时而出口成章,而且写一手漂亮的书法。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沈巍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世外高人,不慕名利的隐士,隐藏在闹市中的流浪大师。以至于有人发出“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感慨。

人们总是有猎奇的心理,对有巨大反差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沈巍说的那些话,真的如此高深莫测吗?其实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看似不正常的人,说了一些正常的话而已。

他说的那些话,一个平时爱读书,稍微有点文言文底子,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能说出来。

但是你说出来,就是只是普通人的正常言谈;从一个流浪汉口中说出来,就成了“得道高人”。

职场差异化标签,节省了认知成本。

差异化的标签,也是我们在职场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体制内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

在同一个单位,一起通过考试进来,大家的综合实力都不会相差太大,这时候如果你能贴上与众不同的差异化标签,你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比如,同样是进单位后分配在基层,如果你写作能力强,写材料上手快,经常在系统内的各大网站、报刊、杂志上能看到你的文章或者业务论文,你就容易因为这项才能突出被借调到机关。

贴标签其实是一种节省认知资源的方式。

在众多的人才当中,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和考验每一个人。而差异化的标签,就是让我们快速对一个人形成印象的效率较高的方式。

就像人才招聘的过程也是如此。

985、211、大学英语六级、计算机专业等等,这些就是你的个人标签。对于招聘者来说,一个岗位可能会收到上千份简历。效率最高的方式,就是通过标签化的方式,把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筛除,以提高招聘效率。

尤其是领导,他们每天公务繁忙,有一堆的文件要签阅,有大大小小的会要开,他们需要听取工作汇报,需要思考和做决策。而且由于层级差异,他们不可能与你进行深入细致的接触。

这时候,如何抓住一些机会,利用自己差异化的标签和竞争力,去吸引领导的注意力,就造成了不同人之间的差异。

比如面对体制内大大小小的各种竞赛,我经常鼓励大家要积极参与,尤其是在较大的平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

普通人遇到演讲比赛、PPT竞赛、技能比武、业务知识竞赛这样的机会,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麻烦、占用工作时间、太累、务虚、没什么用……这些消极负面的词汇。

但聪明人遇到这样的机会,脑子里闪现的是:露脸的机会、可以刷存在感、可以让领导认识自己、机会难得……这样积极正面的词。

作为年轻人来说,其实最缺的就是曝光度,缺的是存在感,尤其是刚进单位的头两三年,适度地参加一些比赛、比武、才艺展示之类的活动,有利于在单位崭露头角。

关于本文,关于流浪大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大师直播月入二三十万: 职场差异化标签,才能让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