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

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的理解,无论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在心中,总有一个对幸福的定义。然而你幸福吗?幸福的真谛是什么?如何让自己幸福?如何令自己更加幸福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高了10倍,而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在全美范围内的一项调查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而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很多国家的情况也与美国相似。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但到2005年只有36%的人感到幸福,而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同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同样在急剧上升。中国卫生部的报告称“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显示,在124个国家中,中国国民的幸福度排92位。为什么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国民的幸福度认知却不容乐观呢?

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努力赚钱,以为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或者达到相应的条件,我们就幸福了。可是为什么收入增加了,我们反而变得更加焦虑或更加抑郁呢?虽然我们比先辈富裕得多,但并不比他们快乐。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

¥ = 幸福吗?

如果人们认为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就能带来幸福生活,那么在基本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去解释人们为什么不幸福当然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已得到满足但仍然感到不幸福,那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已无法解释人们的不满。越来越多的人想搞清楚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似乎是不幸福”。

我们身边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活明白。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财富?是为了付出?为了奉献?

那么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叫《幸福的方法》,我想它能帮助大家找到答案,相信这本书能给更多的小伙伴找到幸福的钥匙,用这枚钥匙开启幸福的大门。


幸福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泰·勒本-沙哈尔,沙哈尔教授是以色列人,他从东西方的智慧当中去寻找令我们更幸福的思维方式。因此这本书中,你既可以读到西方典型的工具式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读到孔子或者禅宗的高妙意境。

这本书的绝妙之处在于,沙哈尔教授把中国传统的智慧变成了一个工具。正如这本《幸福的方法》,它是一本工具书,也是一本练习册,你可以按照书中的内容去反思、去行动,相信你的人生因此而变的幸福。

我想当你读此书时,你会意外的发现: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竟然是一门心理学课程——“积极心理学”。然而最受欢迎的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的讲授者以及“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就是本书的作者。

阅读此书,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我们将如何获得幸福!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两种常见的人生状态。

一、常见的两种人生状态

1、活在过去

人类受苦的根源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

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3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是多么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

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制止不住大脑的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

2、活在未来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什么叫做活在未来?

我老师的妈妈身体不是很好,她就是失眠,她失眠的时候就睡不着觉。之前,一直跟她说让她吃安眠药,但是她就是不吃,她为什么不吃呢?是因为她觉得会担心对未来不好,老师的妈妈现在已经马上就70岁了,其实身体是不太好的,现在根本就睡不着觉了,已经完全无法入睡,睡不着觉。这个时候还是跟她说,“你应该吃安眠药,这样至少我们能睡着觉”。但是妈妈还是担心,她说:“担心对未来不好”。老师就跟她的妈妈说:“你看我们这个年龄了,身体又这么不好,这么虚弱,如果不把今天睡好,今天没有能量,你就没有未来了,你这真的没有未来了”。然后她的妈妈突然间就领悟到了,所以她现在开始吃安眠药了。

当我们已经都没有未来的时候,我们依然在为我们的未来所担忧!

所以,我们人都受到大脑或思维的控制,然后在这种控制下。大家可以仔细去体会一下,我们要么在过去,要么在未来。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就很焦虑;面对过去的时候,我们就很会很悔恨。基本就是在这样两种的模式当中。

我现在说很多人可能不一定有感觉,会说:“没有”,他说:“我就在当下”,但你去仔细体会到你的每一个念头,其实我每一个的焦虑都是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担忧。未来不是说在很久的未来,哪怕是在明天或对下一个时刻这样的一种担忧,或者是根本不存在的未来,我们都有很多的担忧。

二、四种人生模式

沙哈尔教授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定义了四种人生模式,分别是:“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感悟幸福型”。

四种人生模式

1、享乐主义型

他们的格言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眼前的快乐,却忽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盲目地满足欲望,却从不认真地考虑后果。眼前的事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再说。新鲜劲一过,他们就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让他们失去理智。如果工作辛苦,他们就会逃避。他们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现了,对他说可以答应他任何要求。一开始歹徒对自己可以进入天堂感到难以置信,随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道:“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向天使提出了离开天堂的请求。他说就算是去地狱,他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魔鬼笑着对他说道:“你早就在地狱了。”

2、忙碌奔波型

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习惯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终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种幸福被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认为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

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不过当他七岁开始,他的忙碌奔波的一生就开始了。父母、老师们不断告诉他,等他上大学就好了,他的价值观告诉他,一切都不重要,等他考上大学一切就好了,上学的路上,成绩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认为学习在痛苦之中,牺牲现在的快乐,才能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落泪了,那一刻,他郑重的告诉自己,终于可以幸福了。

然而好景不长,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开始担心不能与同学的竞争中取胜,担心如果无法击败他们,将来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他继续忙碌奔波着。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公司录取了,他再次兴奋的告诉自己,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但他很快发现,这份工作每周要工作80小时。这一路以来,他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关键:“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3、虚无主义型

这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即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他们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他们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心里学家称这种心态为:“习得性无助”。他们当失败或无助时,经常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他们不快乐,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实验狗被轻微地电击,在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 只要碰一下, 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实验狗也遭受了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实验狗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

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 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实验人员开始对它们进行轻微电击。第一组(曾经被电击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击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就跳出了栏杆;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所遭受的电击的狗)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塞利格曼的实验证明,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常常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4、感悟幸福型

这种人,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例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益。谈恋爱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帮助彼此的成长与发展。同样,当我们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时,无论是商业、医学还是艺术,我们一样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

感悟幸福型的人,他们活在当下。

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活在当下

三、如何破局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想你应该已经明白了,应该如何让自己幸福。

我想最重要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的权利

例如:“都是他逼我这么做的。”;“你知道我妈那个人的,我必须听她的”;“他太吵了,我只能打他一顿”;“离婚手续太复杂,我只能和她在一起”;等等……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这些都是把刺激到回应之间自己那部分的责任推卸给他人的表现。事实上,在外界刺激到回应之间,我们还有很大一部分空间,可以做出自主选择。母亲逼迫我们选择不喜欢的职业,这就是一种外界刺激。当刺激发生后,我们可以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反抗母亲,也可以选择让母亲高兴而顺从她的选择——但记住,这最终是经由你自己选择的,而不要再说自己是被逼无奈。

看完几种人生模式后,我们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做选择。习惯主动负责,就算遇到再不好的处境,也知道没有人可以逼迫我们,我们永远都有选择走哪一条路的主动权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你可以学会!

我们需要享受生命的过程;全然的接纳自己,活在当下,以终为始,并管控好自己的时间。

利他和利己是共存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

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给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积极的情绪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幸福其实无处不在,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也在我们和爱人相处当中。在工作中比休闲中,更容易找到“心流”的体验,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应用:快乐+意义+优势,可以找寻自己的使命,找准人生的定位。在爱情和婚姻中,要懂得无条件的爱,需要用心去经营,爱的基础是“理解”。一个人在“幸福圈”,他会更加有动力,有创造力等。 

正如泰勒博士在本书中所说:“人类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

人的幸福有两种:

一种是因为获得而得到的幸福,因为获得是有限的,所以幸福很短暂;

一种是因为奉献而得到的幸福,因为奉献是无止境,所以人一生会幸福;

无论我们正处于何种生活状态——遭遇不幸、经历变迁,或追求卓越、名利双收,这些人生经历中的困惑、求索或领悟,都让我们明白自己对生命负有一个重要的责任——“让自己更幸福”。

建议在阅读此书的同时,阅读以下几部著作,有助于对此书的理解:

1)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2)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

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

最后,祝所有小伙伴都能找到幸福,体验生活的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