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记

      假如不是看见邻居拿着艾叶上楼来,还没意识到很快就是端午节了。现在想想,那些传统节日,似乎仅仅是停留在童年的记忆之中了。

      儿时的端午是我极其期待的,因为可以吃到妈妈包的粽子。那时的农历节,食物的季节性很明显,不像现在这样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反季节的食品。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的前几个星期,妈妈就买来了粽叶,先是放进木盆里洗干净备用,再准备好糯米,也是淘洗好了备用着。至于馅料,无外乎红枣、红豆还有鲜肉,甚至于只是白糯粽。我是极喜欢吃红枣粽子的,也喜欢吃白粽子。白棕子最好冷着吃,这时的口感觉得特别的粘。南京人有句话叫做“又吃粽子又沾糖”,意思是什么好处都给他占上了,所以我是个快乐的人!

      妈妈是个顶聪明的人,那时候家住在城南,年轻时的她瞧见别人家包粽子,用她的话讲:“看着看着就学会了,马上就去买来粽叶包了起来。”童年的我看着妈妈娴熟地上下飞舞般地包粽子,也来了兴致,嚷嚷着要学包粽子。妈妈也乐意教我。可是,总觉得男孩子没有做家务的天赋,心里急躁得很,任凭妈妈怎么耐心的指导,就是无法结结实实地捆好一个完美的粽子,只好放弃。

      姐姐可真是个“笨”蛋,怎么学都不会。我怀疑是不是她故意学不会的。但她的功夫下在了编织的技艺上了。端午节是要吃咸鸭蛋的,而大人们习惯将青白壳的咸鸭蛋装进编织好的袋子里,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于是,家里的蛋袋就交给姐姐去完成了。印象中,那编织袋子的材料有毛线的,也有玻璃丝的,颜色也是各种各样。我不喜欢挂在脖子上,只是挂在架蚊帐的竹竿上,像是盏小小的灯笼,提醒着我现在是端午节了。

      端午节这天,全家聚集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按南京的传统,这天是要吃三红的。哪三红?苋菜、烧鸭和咸鸭蛋。当然应该还有雄黄酒,不过现在人早就不作兴喝雄黄酒了。给我的印象,雄黄酒是让白娘子现原形的毒药,但最主要的是它真的有毒。没有雄黄酒,家里有黄酒。爸爸是苏南人,所以爱喝黄酒,那时我们称作是仿绍酒。对于黄酒我们不敢恭唯,主要是喝不习惯,于是除了爸爸,我们都只喝点甜米酒。吃饭时,爸爸都会说些趣事,比如大伯早年如何的贪酒,怕大妈发现,将黄酒带到被窝里偷着喝。再有就是南京的粽叶不正宗,家乡是用一种专门的竹叶包粽子的。这点我倒不大赞同,那竹叶能有我们这里的芦苇叶那么清香吗?

      还有就是吃绿豆糕了。过去的绿豆糕都是用纸包装的,油油的,很诱人,不象现在总担心掺了假。可是,绿豆糕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甜腻,假如不就着绿茶,我是吃不了多少的。如今,虽说四季里都能看见它,总是提不起兴趣来。就像我们的多数传统一样,被岁月所侵蚀,淡漠于我们的脑海中。不久前看着李安拍摄的家庭三部曲,觉得倒是海外的华人恪守着祖先的传统,或许那就是他们对祖先的一种深深的敬畏与怀念吧。

      多少年以后,我们会在博物馆里吃粽子吗?我们的下一代还会说白娘子的传奇故事吗?


2006年5月27日上午

2011-06-15 22:12:18|  分类: 往事忆趣


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