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图片发自App


亥二、答略義

【頡隸伐多!為此苾芻於所緣境安住其心,如是於緣安住其心。如是於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這是「答略義」,前邊這個是「答所問」。現在第二科「答略義」,也就是把前面這四種四段文合起來、統一起來就是這樣意思。

  佛招呼「頡隸伐多」,「為此苾芻於所緣境安住其心」,前面說的就是「此苾芻於所緣境安住其心」,就是這樣意思。「如是於緣安住其心」,怎麼樣安住其心呢?就是這樣子於相似緣、於相稱緣、於緣無倒、乃至不捨靜慮,這樣安住其心。「如是於緣安住其心已名善安住」,就是最後成功了。這前面提出三個問題,這裏面就是回答這三個問題。

《披尋記》九八頁:

《為此苾芻於所緣境安住其心等者:此中結答前三種問,前說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此答初問,是即為此於所緣境安住其心。前說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答第二問。此即如是於緣安住其心。前說能於其中不捨靜慮,答第三問。是即於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為此苾芻於所緣境安住其心等者:此中結答前三種問」,前面問有三種,現在這裏回答也是三種。「前說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此答初問,是即為此於所緣境安住其心」,「於相稱緣安住其心」就是斷除去你的貪瞋痴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為斷煩惱安住其心的原因。「前說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答第二問」,怎麼樣安住其心?安住心的方法是這樣子,就是「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這是答第二問。「此即如是於緣安住其心」,這裏的文就是第二句話,「如是於緣安住其心」就指前面說「於相似緣、於緣無倒」安住其心,這樣子。「前說能於其中不捨靜慮答第三問,是即於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就是最後成功了。

未二、重頌(分二科) 申一、第一頌(分二科) 酉一、舉說

【世尊此中重說頌曰:行者行諸相,知一切實義,常於影靜慮,得證遍清淨。】

  這是在「引教」證成裏邊,第一科是「契經」,現在是「重頌」。

  「世尊此中重頌曰」,說本師世尊在這一部經的這一段文裏邊,又重說偈頌,說了:「行者行諸相,知一切實義,常於影靜慮,得證遍清淨」說這麼一個頌,就把這個頌現在也引來了。這是第一科「舉說」,舉這個頌。

  下面配釋分四科,第一科是第一句,「行者行諸相」這一句。

酉二、配釋(分四科) 戌一、第一句

【此中說言行者行諸相者:由此宣說修觀行者,於止舉捨相無間修行,殷重修行。】

  「此中說言『行者行諸相』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由此宣說修觀行者,於止舉捨相無間修行,殷重修行」,是這樣意思。這「行者行諸相」就是這樣意思,有止相、舉相、捨相這樣子「無間修行、殷重修行」。這第一句話是這樣意思。

戌二、第二句

【若復說言知一切實義者:由此宣說事邊際性。】

  「若復說言『知一切實義』者」,這第二句。「由此宣說事邊際性」,這句話就是指前面那個遍滿所緣那個「事邊際性」說的,就是「一切實義」,這個意思。

戌三、第三句

【若復說言常於影靜慮者:由此宣說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

  「若復說言『常於影靜慮』者」這是第三句話,什麼意思呢?「由此宣說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就是指這個說的。現在下面第四句。

戌四、第四句

【若復說言得證遍清淨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

  「若復說言『得證遍清淨』者」,這第四句什麼意思呢?「由此宣說所作成辦」,這個「所作成辦」的意思就指這個話說的,這個時候就最後成功了,所以「證遍清淨」。
(2018.5.31)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