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学习GB-T 42629.4-2023 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环境调查规程 第4部分:海洋沉积物物理特性调查.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文件规定了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环境调查中的沉积物组成、物理力学性质、生物扰动、沉积物通
量等调查要素,及其调查过程中的样品采集、处理、测试及资料整理的一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除极地海洋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环境调查中的沉积物物理特性调查。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12763.8—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 12763.11—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GB/T 50123—201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42629.1—2023 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环境调查规程 第1部分:总则
GB/T 42629.2—2023 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环境调查规程 第2部分:海洋化学调查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沉积物物理特性 physical features of marine
sediments
沉积物的组成、物理力学性质、生物扰动、沉积物通量等物理特征。
3.2
沉积物物理性质测试 measurement of the
sediments’physical properties
现场和室内开展的沉积物颗粒分析、含水率、密度、土粒比重和界限含水率等项目测试。
3.3
沉积物力学性质测试 measurement of the
sediments’mechanical properties
现场和室内开展的沉积物抗压强度、贯入强度和抗剪强度等项目测试。
3.4
生物扰动 bioturbation
底内动物通过运动和摄食活动对软底沉积物产生的扰动。
[来源:GB/T 15919—2010,5.20]
3.5
生物扰动速率 bioturbation rates
通过分析不同深度沉积物的过剩²10Pb
活度,确定沉积物相互混合的生物扰动速率和深度。
GB/T 42629.4—2023
[来源:ISBA/25/LTC/6/Rev.1, 附件一]
3.6
沉积物通量 sediment flux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沉积物运移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沉积物数量。
[来源:GB/T 18190—2017,3.1.7]
根据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环境调查的任务进行技术设计,设计内容需在航次设计中阐明。具体
包括:
a) 调查任务的目的与要求;
b) 调查任务设计的依据;
c) 调查(测定)任务的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d) 预期成果与调查报告内容;
e)
调查船、实验室与仪器、外业和内业作业安排及进度计划编写、海上作业、室内样品分析的质量
控制、调查资料处理等按照GB/T 42629.1—2023 的相关规定。
4.2.1.1 沉积物组成
调查要素如下。
a) 沉积物性状包括颜色、气味、厚度、稠度、粘性、结构构造。
b)
沉积物物质组成包括粒度、矿物组成、沉积物类型和微体古生物。其中微体古生物根据任务设
计要求、样品情况选做。
4.2.1.2 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
调查要素如下:
a) 沉积物物理性质包括颗粒分析、含水率、密度、土粒比重、界限含水率;
b)
沉积物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贯入强度和抗剪强度等,其中抗剪强度的三轴试验视样品情况
选做。
4.2.1.3 生物扰动
调查要素如下:
a) 生物活动痕迹;
b) 生物扰动速率和深度。
4.2.1.4 沉积物通量
沉积物通量调查包括颗粒物质总通量、总碳通量、总氮通量、有机碳通量和无机碳通量分析,根据颗
粒物样品采集的量适当增减相关组分的分析。
GB/T 42629.4—2023
4.2.2.1 沉积物调查要求
沉积物组成、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生物扰动调查的沉积物站位布设按 GB/T
12763.11—2007 中
的4.3.2相关要求执行,每个承包者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勘探合同的非毗邻的每个合同区单元区块
首次调查不少于4个测站,形成调查断面。要求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和柱状沉积物样。
4.2.2.2 沉积物通量调查要求
沉积物通量调查要求在环境影响参照区和保全参照区至少各布设一个持续一年以上的重复观测测
站。沉积物通量调查样品采集通常至少设置两层: 一层设置于2000 m
水深以浅;另一层设置在海底以
上500 m; 宜在海底以上10 m
的海底边界层布设一层捕获器;具体按调查区水深情况调整。
沉积物采样要求如下。
a) 采样器下水、触底、出水时均应进行全球卫星定位。
b) 沉积物采样的顺序应是:先进行表层沉积物采样,再进行柱状沉积物采样。
c)
表层沉积物采样方法一般包括蚌式抓斗采样、箱式采样、多管采样、电视抓斗采样等;表层沉积
物采集量应不少于1000 g,不满足规定要求的站位应进行重复采样。
d)
柱状沉积物采样一般使用重力柱取样器、重力活塞取样器等取样设备。样品长度要求泥质不
少于1.5 m、砂质不少于0.5 m,
柱状沉积物样应标识清楚,特别应标记"顶"“底”。
e)
如果同一站位进行了2次(含)以上采样作业仍未采集到要求的样品量,列为空站。调查区内
空站数量不应超过采样总站数的5%。
f) 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测试、生物扰动速率测试的样品应保持原始状态。
通过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海洋上层至深海的时间序列沉降颗粒物样品。时间序列采样间隔要求不大
于1个月;捕获器布放前每个样品瓶应装满将要布放深度的海水,并加入氯化汞(HgCl₂)
阻止微生物生
长,加入氯化钠(NaCI) 增加固定剂密度,减少与海水的交换。
样品现场描述力求全面、准确,方便查阅。对样品的颜色、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分等进行描述;对样品
进行称重和照相;获得的照相资料应标识清楚,要求如下:
a) 样品采至甲板后,应及时进行现场描述;
b) 样品现场描述项目和内容应使用统一表格(见附录 A 的表
A.1),描述记录应清晰;
c)
取样和处理样品时,应注意层序、结构和代表性,所有样品应认真登记、标识,不应混乱。
GB/T 42629.4—2023
4.4.2.1 颜色、气味、厚度
颜色、气味、厚度描述的技术指标按 GB/T12763.8—2007
中6.2.2.1的要求执行。
4.4.2.2 稠度和粘性
稠度和粘性分类的技术指标按 GB/T12763.8—2007 中6.2.2.2的要求执行。
4.4.2.3 物质组成
物质组成的现场描述按 GB/T 12763.8—2007 中6.2.2.3的要求执行。
4.4.2.4 沉积物的结构构造
沉积物的结构构造现场描述按 GB/T12763.8—2007
中6.2.2.4的要求执行。除上述要求外,对生
物扰动调查还应开展以下观察:
a) 通过影像系统近底观察生物活动痕迹、构造、侧向变化,拍照;
b)
对箱式、多管等现场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生物活动痕迹构造观察、拍照;
c)
记录沉积物生物活动痕迹的构造类型(团块状构造、环状构造、半环状构造、串珠状构造等)、颜
色、尺寸(见表 A.1)。
4.4.2.5 其他
典型和有特殊意义的其他地质现象应进行素描或照相。
4.4.3.1 取样要求
取样要求如下。
a) 需要现场处理的样品应在现场描述完毕后立即进行样品处理和现场分析。
b)
现场无法分析的要素先按样品测试保存条件进行保存,带回陆地实验室分析。现场取样次序
是在具备样品分取资格同级的前提下,优先保证需避免污染及扰动的项目。
c) 用于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的取样需按GB/T 12763.11—2007
中6.1的要求执行。
d) 用于沉积物物质组成测试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应取一式4份(每份不少于250
g),其中现场测试
分析1份,取样单位1份,样品库1份,其他分析测试和研究样品1份;用于沉积物物质组成测
试的柱状沉积物样沿中线剖分为两半,
一半用于实验室分析,柱状沉积物样分样时,子样厚度 不大于2 cm;
另一半作为副样保存在样品库。
e)
生物扰动速率测试取样应采集无扰动、无变形的多管样品,每站至少进行4管样品采集;每个
多管至少采集6个深度样品,建议按0 cm~0.5 cm、0.5 cm~1.0 cm、1.0
cm~2.0 cm、 2.0 cm~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 和7.0
cm~9.0 cm 间隔采样。
f)
样品盒、瓶(袋)应贴标签,并将样品盒、瓶号及样品箱号记入现场描述记录表内;取好的样品要
密封。
4.4.3.2 样品保存
样品保存要求如下:
GB/T 42629.4—2023
a) 用于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的样品保存需按GB/T 12763.11—2007
中6.1的要求执行;
b)
用于沉积物物质组成测试、生物扰动速率测试、留存的样品进行4℃冷藏或根据特殊分析要求
温度进行冷冻保存;
c)
沉积物通量调查的沉积物捕获器回收后,将样品从捕获器上取下并置于黑暗中4℃冷藏保
存,直至进行样品预处理前。
4.4.3.3 样品测试
粒度分析、矿物鉴定、涂片鉴定、古生物鉴定、密度、土粒比重、界限含水率、固结试验、三轴压缩试
验、直接快剪试验、生物扰动速率及沉积物通量等测试在陆地实验室进行;含水率、微型贯入试验、原位
贯入试验、小型十字板剪切试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应在现场测试。样品测试
按本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调查报告按 GB/T 42629.1—2023第10章的要求编写。
沉积物粒度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a) 粒级标准采用尤登-温德华氏等比制(φ值粒级标准见GB/T12763.8—2007
的附录 A);
b) 激光粒度分析法间隔为0.25q;筛析法粒级间隔为0.5φ,必要时加密;
c) 沉积物粗端要筛分到初始粒级质量百分数小于1%。
5.1.2.1 一般要求
为了便于资料的同化、处理、分析和作图,本文件对分析方法要求如下:
a) 对粒径小于2 mm 的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时应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法;
b) 包含大于2 mm 的沉积物采用筛析法(≥2 mm
的沉积物组分)与激光粒度分析法(<2 mm 的 沉积物组分)相结合的综合法。
5.1.2.2 激光粒度分析法
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如下。
a)
取样之前首先要将待测样品混合均匀,然后根据样品的颗粒大小确定取样数量,黏土质粉砂或
粉砂质黏土等细粒沉积物取样量一般为0.1 g~0.2g,
以粉砂和细砂为主的沉积物取样量一般 为0.3 g~0.4
g,以中粗砂为主的沉积物取样量一般为0.5 g~0.6 g。
b) 用过量的过氧化氢(H₂O₂) 溶液溶解。在装有样品的烧杯中加入30%的 H₂O₂
少许,待气泡 不再产生时,再加少量 H₂O₂ 。
有气泡产生则还需重复上述步骤,至不再起泡为止。
c) 样品去除有机质后,加入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24
h,吸除杯中上层清液,上述过程再重 复1次。
GB/T 42629.4—2023
d) 在烧杯中加入约10 mL 的0.083 mol/L
的六偏磷酸钠",用玻璃棒搅拌或超声波振荡使样品 充分分散。
e)
应将同一批次的样品设置为相同的数值测试条件。将前处理后烧杯中的样品全部倒入样品
池,并用洗瓶将残留在烧杯壁上的样品也冲入样品池。样品浓度(遮光度)一般控制在10%~
20%,但最低不能低于5%,如遮光度大于20%,则此样品应重做。
f)
测量数据的输出按不同的要求来进行,应采用间隔0.25φ的粒级分组输出所测样品的粒度
分布。
5.1.2.3 筛析法
筛析方法如下。
a) 原样搅拌均匀,按四分法取样,取样质量按表1估算。
b) 去除有机质和盐分见5.1.2.2b)和 c)。
c) 分析样移入烘箱,105℃恒温3 h,再置于干燥器15 min~20
min,然后在分度值0.001 g 的天 平上称量。
d) 将样品移入玻璃杯后加蒸馏水,加20 mL 的0.5 N 的六偏磷酸钠,浸泡12 h
使样品充分分散。
e) 将分析样倒入孔径为2 mm 的小筛中,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使小于2 mm
的物质充分冲洗入量 筒中,对小于2 mm
的样品按激光粒度分析要求进行上机测试;把大于2mm 的物质烘干称量
后进行筛析分析。
f) 用孔径间隔为0.5φ的筛子由粗到细进行振筛15
min,将各粒级样品烘干后在分度值0.0001 g
的天平上称量,求出各粒级的质量分数。
表 1 筛析法粒度分析取样质量估算表
|
|
---|---|
|
|
|
|
|
|
|
|
|
|
5.1.2.4 粒度分析误差检验
抽取样品总数的10%进行平行样分析。沉积物粒度分析误差检验指标见表2。检查结果有个别样
品不符合表中指标时,应重做。每批分析样中,有三分之二的抽样分析样与内检相比,结果偏高或偏
低,应整批重做。
GB/T 42629.4—2023
表 2 粒度分析允许误差范围
|
|
|
|
---|---|---|---|
|
|
|
|
|
|
|
|
|
|
|
|
5.1.3.1 粒级标准
本文件采用尤登-温德华氏等比制φ值粒级标准,按公式(1)转换:
φ=-log₂(d/d₀)
式 中 :
d — 颗粒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o— 量纲,取值1,单位为毫米(mm)。
5.1.3.2 粒度参数计算
粒度参数计算要求如下。
a) 粒度参数采用福克和沃德公式,按公式(2)~公式(5)计算:
式中;
…… …………… (1)
…………… …… (2)
………………… (3)
(4)
(5)
M. - 平 均 粒 径 , 以 φ 计 ;
δ — 分 选 系 数 , 以 φ 计 ;
Sk, — 为 偏 态 ;
Kg — — 为峰态;
45、416、425、450、475、984、495 —
为粒级由粗至细概率累积曲线上5%、16%、25%、50%、
75%、84%、95%所对应的粒径φ值,以φ计。
b) 计算粒度分析数据和整理编制结果报表(见表 A.2)。
鉴定要求如下:
a)
定量计算中统计的碎屑矿物颗粒数原则上不宜少于300颗,也视样品具体情况酌情增减,并计
GB/T 42629.4—2023
算出各种矿物的颗粒百分含量;
b)
分析粒级中有用矿物含量达到重砂矿产工业边界品位的四分之一时,应圈出异常点;
c) 碎屑矿物鉴定应选择0.125 mm~0.063 mm
粒级碎屑颗粒做定性和定量鉴定,如果沉积物中 不含(或少含)0.125 mm~0.063
mm 粒级的颗粒,不能满足定性和定量鉴定要求,则应选择 0.25 mm~0.125 mm
粒级;
d) 黏土矿物鉴定粒级小于0.002 mm,
要求半定量分析鉴定到族,双样抽检误差小于20%;
e) 全岩矿物鉴定沉积物全样样品,半定量分析主要矿物组成。
碎屑矿物鉴定的技术指标按GB/T 12763.8—2007
中6.4.2的要求执行。矿物定性和定量的记录、
表格和计算结果分别整理,编制碎屑矿物鉴定报表(见表 A.3~ 表 A.5)。
5.2.3.1 样品制备
5.2.3.1.1 样品分离提纯
样品分离提纯要求如下:
a) 取样量:以黏土为主时, 一般不少于10 g;砂或粉砂样不少于20 g~30 g;
b)
样品分散:去离子水浸泡,用带橡皮头的搅拌棒对样品进行搅拌,并使其分散开,然后让其静止
浸泡;待杯中样品全部沉淀后,倒去上清水,如此循环2次~3次;
c)
去除有机质:在去除可溶性盐类的样品中用滴液管加入浓度为10%的双氧水,直到停止起泡;
d) 清洗: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以保证样品悬浮;
e) 过筛:将上述已悬浮的样品过0.063 mm 筛,将小于0.063 mm
的悬浮液加去离子水洗涤搅拌 成1000cm³
的悬浮液,按斯托克斯沉降定律,用吸管吸取所需粒级(<0.002 mm), 重复多
次,直至获得3 g~5g 干黏土为止;
f) 无机碳酸盐矿物去除:对提取的黏土样品(<0.002 mm) 用1 mol/L 的 HCl
去除碳酸盐;
g)
洗酸:去除碳酸盐后的黏土样品需用去离子水浸泡冲洗,反复进行多次,直到肉眼观察提取的
黏土样品可以悬浮为止,然后用离心机加速分离,去除去离子水,获取黏土样品。
5.2.3.1.2 样品处理和制片
分析样品作X 射线衍射分析前,需制成3种不同的定向片:
a)
每个样品采用涂抹法制成自然定向片,当提取的样品量无法满足涂抹法制样品时,酌情使用滴
定法(悬浮液浓度约30%)制成自然定向片;
b) 乙二醇饱和定向片:自然定向片用乙二醇35℃蒸36 h 制成;
c) 300℃
高温片:选取分析样品的总数10%样品的饱和定向片进行加热300℃恒温2 h
制成;
d) 550℃ 高温片:将300℃高温片加热550℃恒温2 h 制成;
e) 定向片制成晾干后即可上机测试。
5.2.3.2 样品鉴定
样品鉴定要求如下:
a) 以 X
射线衍射分析为主,为了提高定性的准确度,适当抽样做差热或红外吸收光谱、电镜和能
谱等分析;
GB/T 42629.4—2023
b) 同 一批样品应在同 一
条件下测试;
c)
分析获得的扫描图谱与矿物的标准谱图比对,确定出黏土矿物族种名称,同时定出非黏土矿物
组分。
5.2.3.3 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要求如下。
a)
黏土矿物半定量选用乙二醇饱和片图谱上蒙皂石(17A)、伊利石(10A)、绿泥石(7A)+
高岭石 (7A)4
种矿物的三个特征衍射峰的峰面积作为基础数据进行计算。对测试数据的图谱进行曲
线校正、图谱平滑、本底扣除,峰面积计算方法为积分面积。
b)
权因子确定,蒙皂石质量因子为1,伊利石质量因子为4,绿泥石+高岭石质量因子为2,高岭
石与绿泥石的含量比例以25℃左右3.5A(20)附近的衍射峰高比值求得。
c) 黏土矿物半定量计算公式按公式(6)~公式(10)。
A=A₁+4A₂+2A₃ (6)
式 中 :
A —— 参与计算的衍射峰面积总和;
A;—— 蒙皂石峰(17A)面积;
A. 伊利石峰(10A)面积;
A 。— 高岭石+绿泥石峰(7A)面积;
k — 高岭石峰(3.58A)与绿泥石峰(3.53A)在25°(20)左右3.5A
附近的衍射峰高之比;
W₁— 蒙皂石矿物质量分数,%;
W 。—— 伊利石矿物质量分数,%;
W 。—— 绿泥石矿物质量分数,%;
W₄— 高岭石矿物质量分数,%。
5.2.3.4 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要求如下:
a) 将各个样品的分析图谱等原始资料装订成册;
b) 填写黏土矿物分析报表(见表 A.6)。
5.2.4.1 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要求如下:
a) 取样前将待测样品混合均匀,取湿样10 g~15 g;
b) 将取得的样品使用去离子水清洗3遍,去除盐份;
GB/T 42629.4—2023
c) 将除去盐后的样品进行50℃低温烘干或冷冻干燥48 h;
d) 将干燥的样品放入研磨机或玛瑙研钵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3000 目 )
e)
将研磨好的样品装到进样器上,尽量以背式装样,并将样品压实压平,保持测试面的样品与进
样器表面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
5.2.4.2 样品鉴定
样品鉴定要求如下:
a) 将制好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宜以X
射线衍射分析为主,同一批样品应在同一条件下测试;
b) 对测试数据的图谱进行校正、平滑、本底扣除;
c)
进行物相检索匹配,挑出最有可能与数据库匹配的物相。按可信度大小逐个与检测结果的峰
值比对,对个别未检出的峰值,使用小窗口对个别小峰进行检索,直至测试结果上的峰值基本
上均已匹配,最终确定物相组成。
5.2.4.3 半定量分析
5.2.4.3.1 基体冲洗法
鉴定的矿物物相组成被附录B 的 表B. 1
的矿物类型覆盖,宜采用基体冲洗法进行矿物半定量分析。
衍射峰强度一般采用扣除本底后的峰积分强度。具体令x; 为矿物i
在可定量部分中的质量分数,由基
体冲洗法公式(11)可得。
式中:
K,— i 矿物的强度因子(见表 B. 1);
I—i 矿物的积分强度;
n — 矿物物相种类数。
5.2.4.3.2 全谱拟合法
鉴定的矿物物相组成超出表 B. 1
的矿物种类,宜采用全谱拟合法进行矿物半定量分析。具体方法
如下:
a) 加载物相分析数据;
b) 选择峰形参数;
c) 调用每个识别物相的晶体结构参数;
d) 全部参数修订拟合;
e) 物相结构参数修订拟合;
f) 晶格参数修订拟合;
g) 标度因子修订拟合;
h) 获得矿物组成半定量含量;
i) 导出每种物相的相对含量、残差和相对误差。
5.2.4.4 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要求如下:
GB/T 42629.4—2023
a) 将各个样品的分析图谱等原始资料装订成册;
b) 填写全岩矿物 X 射线分析报表(见表 A.7)。
样品采集要求如下:
a) 采样工具和置样片子应保持清洁,不应重复使用,严防样品混染和污染;
b)
柱状沉积物取样间隔视需要进行,但在沉积物类型变化及地层界面处应加密取样,以保证每类
沉积物类型均有足够的样品控制;
c) 样品标记包括样品编号及采样深度;
d) 当沉积物中粗组分(>0.063 mm)
含量超过75%时,不做涂片鉴定;针对有些颗粒较大的碎屑
物质,不能肉眼鉴定成分的,可制作成薄片鉴定物质组成。
涂片制作要求如下:
a)
取少量样品(对于深海沉积物,针鼻大小即可)置于载玻片上,如用于观察古生物,宜把样品置
于盖玻片上,用蒸馏水充分分散后均匀涂抹(不准许筛选),展布在载玻片内(面积宜约
22 mm×25 mm 或24 mm×25 mm左右),涂抹应厚薄均匀,清洁整齐;
b)
将沉积物涂片静置一段时间自然风干,或放于温度小于100℃的电热板上烘烤,烘干后立即
取下;
c)
滴入折射率适当的(宜在1.5216~1.5240之间)的封片胶于涂片上,斜放轻压盖上盖玻片,用
力挤出气泡,使封片胶浸润在整个盖玻片内,并标上编号,平放在标本盘上。
5.3.3.1 鉴定内容
涂片鉴定分析工作包括:
a)
鉴别沉积物中生物组分(钙质和硅质)和非生物组分,半定量分析2种组分的百分含量;
b)
观测非生物组分的粒度结构(砂、粉砂、黏土)、粒径大小,根据目镜比例尺确定0.063
mm (砂与 粉砂界线)和0.004 mm
(粉砂与黏土界线)的长度,估计砂、粉砂、黏土百分含量;
c) 鉴别钙质生物、硅质生物,估计各自百分含量;
d)
识别碎屑矿物、火山碎屑、自生矿物(如沸石、微结核、海绿石等)等具有特殊成因意义的物
质,估计它们的百分含量。
注:涂片估计沉积物组分百分含量参考图见附录 C 的 图 C.1。
5.3.3.2 鉴定要求
鉴定要求如下:
a)
制好的涂片首先在双目镜下观察,粗略了解组分及金属矿物,然后在偏光显微镜下全面观察;
b)
对涂片中所有沉积物组分(生物/非生物组分、粒度组分、矿物组分)进行定性鉴定;
c)
镜下鉴定时,应反复使用单偏光及正交偏光系统,以准确鉴别硅质及钙质生物;
d)
对沉积物命名有意义的组分应作百分含量估算,估算其百分含量应在合适的放大倍数下进行
(常用10×10或20×10,选择原则应视沉积物组分颗粒大小而定);
GB/T 42629.4—2023
e)
对于含量小于1%的组分,可以采用下列符号进行半定量方法标记:+(1颗~10颗)、
V(11 颗~100颗)、△(>100颗~<1%);
f)
涂片鉴定只作内检,不送外检;内检的数量为基本分析样品的10%;沉积物组分百分含量测算
允许误差不超过5%;
g)
内检合格率达90%(含90%)时,即认为原始鉴定结果正确,仅更正不合格试样的结果;合格率
在80%~90%(含80%)时,除更正不合格试样结果外,需在未检样品中抽10%补检;合格率
在70%~80%(含70%)时,除更正不合格试样结果外,需在未检样品中抽30%补检;合格率
在60%~70%(含60%)时,除更正不合格试样结果外,需在未检样品中抽50%补检;合格率
在60%以下者,应全部返工。
数据整理要求如下:
a)
涂片鉴定报告内容应准确、清晰、客观,包含所需的全部信息,如站号、层位、砂、黏土、生物、矿
物各组分的含量、微体古生物的主要类别等(见表 A.8);
b) 鉴定报告应对主要矿物的特征及具有环境意义的特殊矿物特性进行描述;
c) 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按GB/T
12763.8—2007中6.3.1f)的深海沉积物三角图解法要求执行。
沉积物微体古生物鉴定技术指标按 GB/T 12763.8—2007中6.6.1的要求执行。
孢粉分析的样品制备、鉴定分析按GB/T 12763.8—2007 中6.6.2的要求执行。
有孔虫分析的样品制备、鉴定分析按GB/T12763.8—2007 中6.6.3的要求执行。
硅藻分析的样品制备、鉴定分析按GB/T12763.8—2007 中6.6.4的要求执行。
放射虫分析的样品制备、鉴定分析按GB/T 12763.8—2007 中6.6.5的要求执行。
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的样品制备、鉴定分析按 GB/T12763.8—2007
中的6.6.6的要求执行。
其他微体古生物鉴定的样品制备、鉴定分析按 GB/T 12763.8—2007
中6.6.7、6.6.8、6.6.9的要求
执行。
整理微体古生物鉴定统计表,计算相对和绝对含量(见表 A.9、表 A.10)。
GB/T 42629.4—2023
根据送样单位的要求,开展沉积物物质组成测试结果资料整理,要求如下:
a) 编制粒级含量、中值粒径、粒度参数分布图等图件,编写粒度分析报告;
b)
编制碎屑矿物(轻、重矿物之和)质量百分含量分布图、轻矿物和重矿物百分含量分布图、主要
单矿物百分含量分布图、矿物组合分区图等图件,编写碎屑矿物鉴定分析报告;
c)
绘制黏土矿物单矿物质量分数分布图、黏土矿物质量分数组合直方图、黏土矿物组合分区图、
黏土矿物柱状分布图等,编写黏土矿物鉴定分析报告;
d)
绘制全岩矿物分析的单矿物质量分数分布图、矿物组合分区图,编写全岩矿物鉴定报告;
e)
依据各站位涂片鉴定结果,编制调查区深海沉积物类型分布图和相应说明书;
f)
编制微体古生物含量/丰度分布图、组合分区图等,编写微体古生物鉴定报告。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42629.4-2023 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环境调查规程 第4部分:海洋沉积物物理特性调查. 进一步学习
国测 2020年教育行业网络安全白皮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