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认知解说

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你听到和读到的东西进行系统评价。批判性思维是一套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集合,它帮助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做出合理的反应。简而言之,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智慧和见识。

批判性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你可以尝试按照作者的方法,来培养一套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走出思维的误区》,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1万字,我会用大约16分钟的时间,为你重点讲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批判性思维。包括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有哪些好处,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练习来学会掌握批判性思维。

现在都说,我们当下生活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都非常丰富,但是同时,这么多的信息也导致了我们的意识经常陷于专家、政客、媒体还有公众号围攻之中,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欺骗、被洗脑、被操纵。如果你不想总是头脑空空、任人摆布,如果你想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决策,那就赶快用批判性思维来武装你的大脑吧!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它和其它思维有什么不同呢?所谓批判性思维,作者下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对你听到和读到的东西进行系统评价。我们思考的时候,研究的是哪些事物真实可靠,哪些方法卓有成效,这些都源于我们的好奇心。但是,批判性思维又远非好奇心那么简单,它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集合,它帮助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做出合理的反应。简而言之,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智慧和见识,而批判性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而这,也就是这本书要教给你的。

这本书有两名作者,他们是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第一位作者尼尔·布朗是美国的经济学教授,长期从事批判性思维研究工作,曾为数十所大学的教职员工传授批判性思维技巧。1989年的时候,布朗教授获得了美国教育促进支持协调会“全国年度杰出教授”银牌奖章,“俄亥俄州年度杰出教授”头衔。

本书另外一个作者是斯图尔特·基利教授,他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是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这本书就是这两位优秀教授的作品,一经推出呢,就畅销30载,再版了9次,在众多国家帮助众多语言的读者获得成功感和极大的阅读乐趣。

让我们回到这本《走出思维的误区》。如何获得批判性思维呢?作者是从6个方面来阐述的。这6个方面分别为:第一,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第二,找到论题和结论;第三,找到理由;第四,分辨价值观假设;第五,证据的必要性;第六, 克服批判性思维的障碍。接下来就让我们分别了解一下这些技巧。

第一,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让我们先打一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喜爱电影的人,知道有一部新片要上映,你是会马上去看,还是等影评出来再决定要不要去看呢?而现在的影评铺天盖地,更掺杂着各种水军或者黑粉,给了我们很多可能完全相反的意见与评价,我们该听谁的好呢?

这个时候该批判性思维登场了。当我们接收到信息的时候,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非常常见,就是海绵式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顾名思义,与海绵遇到水时的反应类似——那就是吸收。吸收信息固然是个好事,但是它也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它不能提供一个方法来让我们确定哪些信息与见解值得相信,哪些需要反对,如果一个人始终用海绵式思维来读书的话,那么他读到什么就会相信什么,最后,他就会成为一个书本的傀儡。

而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是提问式的,自己选择去吸收什么,忽略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你在接触信息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提问的态度,这种态度要求你主动参与到和作者的互动当中去,我们把这种方式叫作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重在得到信息,淘金式思维则强调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的积极互动,要提问、鉴别、选择,这样才能像淘沙捡金一样,从信息中获取真正的知识。

因此,这两种方式可以互相补充,要淘得智识之金,你要有一定的方法把有价值的东西捡到你的筐里来。要评价某些论述的时候,你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就是依靠你平日里海绵式的吸收得来的。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思维方式之后,接下来,我们讨论论题和结论的事情。

第二,找到论题和结论。

你每天都会大量地阅读,从报刊上、电脑上、手机上。通常那些制作网页、发表社论、出版书籍、写下专栏以及进行演讲的人,都是在试图改变你的看法和观念。而我们在阅读和聆听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忽视掉对方提供的内容,我们的反应往往更容易针对图像、插图和讲话的语气,而不是跟我们交流的人想要传达的结论。

大家试想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每当我们不能对作者传达的结论作出反应时,阅读就会遭遇一次失败。因此,想要得到有效的阅读,那么第一步应该是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而如何来完成这一步呢?单刀直入地辨认出对方的论题和结论是一个关键的起点。

先说说如何寻找论题。寻找论题并不难,因为论题往往被作者放在开头,他们会直接告诉你论题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或者演讲中,他们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论题的确定有助于我们寻找结论,试想一下,如果论题都是模棱两可的,结论怎么可能清晰明了呢?而对一次阅读体验来说,明确结论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结论呢?结论就是演讲者与作者希望你能接受的信息。你在寻找结论的时候,就是在寻找作者或演讲者想要你相信的一个或者一系列陈述。

在你找到了这篇文章的论题和结论之后,就相当于得到了它的开头和结尾,你在理解作者的意图之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如果连他试图劝服你相信的东西是什么都没搞明白,如何能对他的论证作出评价呢?所以,要接受还是拒绝一个人的观点,首先要找到他的主要观点究竟是什么,也就是他的论题和结论。找到观点了,下面我们说一说如何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

第三,找到理由。

我们有时会好奇,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一特定的决策?为什么会坚持某一特定的观点?因为,他们有理由。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人跟你说“猪要比骡子聪明”,你第一感觉是什么呢?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但是仅仅从这句话来说,它谈不上一点说服力没有,但是也算不上很有力,因为它没有给出能说服我们的理由啊。所以,当你听到别人提出某一观点的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接受或者拒绝,你需要他进一步提供理由给你。

所谓理性人的标志,就是能用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那些具有争议性的观点。如果他回答说“没有理由,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我建议要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警惕,因为他的“理由”不过是结论的复述而已。

一个没有理由的结论,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价值的。找出理由,是批判性思维中尤其重要的一个步骤。如果我们不先问问这一观点为什么成立并得到满意的回答,我们就无法对结论做出公正的评价,甚至我们还有可能上当受骗,沦为别人思想的傀儡。在寻找理由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要有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与我们意见不同的观点。

这个事情值得反过来想一想,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愿意接受跟我们想法一致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们甚至不需要对方提供理由,他们只要说出结论就足以让我们点头称是了。那么长此以往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会失去好奇心,永远墨守在自己已知的认知空间里。

而我们要掌握的批判式思维是有针对性的,不是仓促的。仓促的批判式思维是漫无目的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早就指出:如果两个聪明人进行对话,他们都应该在作出结论之前先说一声:等等!

等什么呢?是的,在等理由。那么有了理由就够了吗?我们是不是要仔细分辨一下理由的合理性呢?下面,我们来讲讲理由里隐藏的价值观问题。

第四,分辨价值观假设。

任何企图劝服你相信某个观点的人,都会努力搜集并列出符合该观点的理由。所以你一眼看过去,差不多每一个论证都显得很有道理。然而这些被阐明的表面理由并不是唯一存在的,还有一些隐含的理由,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罗列出,但是这些隐含的理由跟表面上的一样重要。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请看这样一则短论:我们不可以让娱乐性药物合法化,非法药物造成了过多的街头暴力和其他犯罪事件。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你觉得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充分吗?好吧,如果你认为理由非常充分,那么说明在你的价值观里,维护公共安全比维护个人自由更为重要,这是你潜在的价值观。只有当你有这样的价值观假设时,上面所说的这个短论才能够在逻辑上站住脚。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呢?价值观假设指的是我们对某些价值观的相对可接受程度,它们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看法。当我们说两个人就某项问题达成了一致看法时,要知道,很多时候这种一致暴露了他们其实具有一样的价值观。为什么有些非常理性的人认为堕胎不异于谋杀,而另外一些同样理性的人却把堕胎视为仁慈呢?

这些格格不入的结论出自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出结论的人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冲突!也可以说,是因为价值观的参照标准不同,才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就论理性或规定性论证而言,一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会影响他提出的理由,并最终影响到他的结论。让我们再进一步说明,只有当价值观假设被纳入推理过程时,理由才能在逻辑上证明结论说到这里您明白了吗?当我们在梳理理由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在每一个理由的选择下面,都有作者潜在的价值观假设。我们如果要更深刻地理解理由,就要把这个潜在的价值观假设找出来,在这之上才谈得上对理由真正的理解。

第五,证据的必要性。

我们说过了思维模式,说过了论点和理由,还有隐藏在理由里的价值观假设。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证据。

我们遇到的所有观点和推理,几乎都包含着世界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或者将来什么样的看法。传播者希望我们能把这些看法当作“事实”来接受。这被称作“事实性”声明。有些“事实性”声明比其他“事实性”声明更为可信。比方说,你可以十分肯定“美国参议院大多数是男性”的声明是真实的,但不那么肯定“练习瑜伽能够降低癌症风险”的断言是真实的。

那么对于这样的“事实性”声明,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第二个问题是:“这个声明是否需要证据支持”?如果需要证据,但又没有相应证据,那么这个所谓“事实”就是一个毫无根据的断言。对于这样的断言,你可以直接质疑它的可靠性。如果有证据支持呢?你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而如何判断证据是否可靠,当然就要看证据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比方说,大家都同意“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因为有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这件事情,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就是事实。

而另一方面,对于“酗酒是一种疾病”的说法,存在着很多互相冲突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这个说法看作事实。

一个人跟你提出一个声明,你区别它是个“观点”还是“事实”的主要方法,就是看相关的证据现状,对一个看法的支持性证据越多,这个看法就越接近“事实”。当你发现有人用某种事实性陈述,让你相信这就是事实的时候,你应该停下来,让他提供证据的支持,认识到这个问题,可以让你防范具有欺骗性的推理。当然,我们要尽量公正地对待别人提供的证据。如果你觉得对方提供的证据无法满足你的时候,你应该进一步询问他们是否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证据,不要剥夺任何一个论证应有的机会。

第六,克服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不再盲从,它推动我们不断去提问,并从周围人那里获得洞见。但是你肯定也注意到了,虽然批判性思维对我们的精神健康和发展极有好处,但却并不经常为人所用。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人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成为批判性思维的障碍呢?其实障碍就来自我们本身。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的心理习惯。

认知是指一种思考过程。我们的认知能力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总是被一系列的心理习惯限制和出卖。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认知偏见束缚起来,不让它们捣乱,否则它们就会把我们推来推去,让我们偏离正轨。

在任何阅读和对话中,我们都倾向于强调自己的个人经验,只要我们的经验和他人不同,我们都更倚重自己的经验,哪怕这些经验与他人更接近科学的观察结果不一致,也仍旧如此。成见就是非常强烈的个人经验。有时,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见会取代思考。比方说,如果你认为政客善于操纵而且贪婪成性,你持有这样的成见,并带着这样的成见参与政治对话的时候,那么你还能运用你学到的批判性思维来“淘金”吗?我们因为成见而剥夺了别人说服我们的机会,这从根本上讲是不公平的。

说到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对你有效、对对方有善意的工具。我们鼓励你运用这种工具去发现世界的真相,不要因为自己的成见而阻碍你发现信念的美妙。

总结

这就是《走出思维的误区》里的内容,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想的技巧,也是一种思想的习惯,你要到太阳背后看太阳,你要到山背后去看山,因为你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太阳,你还需要了解阴影。这是一种带来无穷乐趣的思维野心,也是今天这个信息纷乱让人无所适从的社会里牢牢把握自我的关键武器。

而本书的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理论经验,从6个方面给出了专业意见。这6个方面分别是:第一,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第二,找到论题和结论;第三,找到理由;第四,分辨价值观假设;第五,证据的必要性;第六, 克服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可以说,只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您一定会获得批判性思维的。记住,独立思考是可贵的,但是独立思考需要培养和训练,不要做不会“思考”的人,让我们睁开眼睛,打开思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判性思维的认知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