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篇VS伤寒例之太阴 (桂林本)–90天加强学习–周丹

因为太阴跟阳明这两个病,几乎就是一个表里关系。就是同样是一个消化道的问题,那到底哪些是要归阳明,哪些是要归太阴,其实说来还真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的在那边。我们只能够说,一般来讲这个病,虚则太阴,实则阳明。

可是这个“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这个说法,刚刚讲的宿食就已经把他破功了,因为宿食,就是你的消化机能很虚,东西都没有走动,然后就放到坏掉了。其实是一个太阴开始的东西,可是他治疗的方法用的是阳明的药,就是以打通为主的。我觉得太阴的药是补强这个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为主。也就是在用到太阴药的时候,它会比较偏向如何让你的肠胃道吸到营养,能够吸到水分,当它是虚的时候比较会归到太阴,好像是归到阳。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这个提纲的条文,伤寒例的部分。当一个人得太阴病的时候脉象是什么样子?他说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是沉濡的,你要念沉软也可以。就是说这个脉,是沉在底下,就是一般的脉有这个活泼的律动的,那软脉是什么样子?那个脉是这样子,沉在那边那样子。六气之中,太阴是湿土气,湿气不清爽的时候就是这种脉象,沉在那边不干不净的那种脉是太阴。那你说那个濡脉跟涩脉有没有一点像?涩脉跟濡脉的差别没有差别很大。那你把的仔细你会把得到那个涩脉有摩擦感,那濡脉只是温吞吞的感觉。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VS热太阴病

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茯苓四两白术三两厚朴四两石膏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个太阴病呢,大概的给一个最概率的太阴病,他会说这个人脉是濡而大。其实这个大,是代表说这个太阴热病。说有发热而发烧,然后拉肚子,口渴,然后肚子痛的,他说这种呢?用茯苓白术黄芩厚朴石膏甘草汤。太阴病是一个肠子呢,但是这一条其实不能够代表所有的太阴病,他只能够说是一种能够偏热的证型,可能刚传到的时候会带一点热象。太阴病这个条文如果整体来讲的话,我们一般所认识的太阴病,其实太阴病你最好开药的时候就是什么?纯粹的泄肚子对不对,那你只要看他是水泄,只要分辨一下是理中汤证还是四逆汤证就好了嘛,那是一般论来讲最简单的太阴病。可是太阴病有没有可能会偏热,就是,这个太阴病就是病邪已经进入,一经侵害到你的那个消化道的这个吸收的机能了。所以。可是这个热。

太阴提纲—腹满而吐、自利、四肢烦疼、脉象(桂林本)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自愈的情形(桂林本10-16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主轴—理中与四逆(桂林本10-15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桂枝加芍汤VS桂枝加大黄汤VS太阴下法的争议(桂林本10-17、10-18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阴篇VS伤寒例之太阴 (桂林本)–90天加强学习–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