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堂口头禅:圈一圈,画一画(摘要 何捷)

先来思考,学生都圈画些什么?

大部分情况下,圈画两类。第一类是关键词。按照老师的指令,围绕某个意思,圈画关键词。比如,关键的动词,关键的形容词,关键的能描写心情的词等。第二类,圈画各种句子。例如,圈画中心句,圈画最能体现情感的句子,圈画最打动你的句子等等。因为实践的行为仅仅是圈画,所以能做的有限。

再来思考,学生圈画后还做什么?

圈画之后,教师大多让学生读一读圈画的内容,说一说圈画的缘由,汇报圈画后的感受。之后,老师再跟进教学。也许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有教师要求的笔记或者批注等。圈画之后留下的最为明显的,就是书本上印盖有学习的痕迹。

接着思考,学生圈画有用吗?

此处在反思:老这样做,仅这样做,都这样做,真的有用?未必。要看学生处在哪一类学情,处于哪一个学段下。

第一学段(1-2年级),就这么做。

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对信息的检索。检索之后,才有后续的加工、创造等。而且,刚开始,步子走得缓和一些,把阅读检索能力培养得扎实一些,管用,有效。所以,第一学段这么做,可以视为习惯培养,能力提升的教学重点。

第二学段(3-4年级),不能只这么做。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分类法(2001修订版),认知目标从低到高的序列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到了中年级,阅读能力不能仅仅在信息检索上,应该指向对检索后的信息进行理解,应用,分析,让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因此,第二学段教学中,青年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指导学生对文本细节予以分析,对文本内涵予以理解。所以,仅仅是圈一圈,画一画,再读一读,是不够的。我们给出三个建议:第一,圈画出来;第二,批注下去;第三,体会进去。操作步骤为:先圈画出来;之后在圈画的基础上,尝试用几个关键词继续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结合口头表达,分享理解和感受。例如教学统编三下《赵州桥》,理解赵州桥的美观。圈画出各种雕刻图案的形态之后,再指导学生写下批注“这些雕刻的形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后分享批注,畅谈感受。其间,特别注重积累文中作者应用的词汇,采用的表达方式,学到修辞手法。

第三学段(5-6年级)尽量不要简单地这么做。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分类法(2001修订版),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要求,到了高年级,我们更应该切中对评价、鉴赏、反思能力的培养。这一学段的语文学习,更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内容表层,能力浅层。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在文字阅读中去审美,在文学意蕴上去鉴赏,在价值取向上去评价,全面开始提升阅读的高阶能力,为第四学段学习做好预热。所以,动笔圈画成了和这些高阶能力发展匹配度不高的实践活动。

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到第三学段,还可以圈画,但动手要和动心相关联,形成联动。

动心,就是指在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中,要有三个思考:其一,思考文章体裁的特征;其二,思考文章写法的密要;其三,思考文章对人生的启悟。随即而变的,圈画的内容也可以改为:画文章的结构导图;圈点文章的细节,留下个性化解读;批注文义,留下自我感悟等。例如教学《匆匆》一文,就可以对开篇的“来去之间的纠缠”进行学习、解构、模仿;对全文不断追问进行关注,圈画出所有文句,进行比对和分析;对朱自清先生独特的文风进行关注,反复诵读,吸纳成为语感体验等。所有的实践活动,不能停留在对已有的文本信息的重复呈现上,更应引导学生分享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年教师课堂口头禅:圈一圈,画一画(摘要 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