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孝亲,如衣锦夜行?(看《你好,李焕英》随想)

《你好,李焕英》这部片子其实更适合在母亲节上映,因为剧情与其说搞笑,不如说,让人泪目。

自幼不让人省心的胖丫头贾晓玲伪造了首都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为的是让父母开心一下,席间却被母亲的老同事、女儿在UCLA学导演的王琴给抢了风头,后来,假通知书也穿帮了。垂头丧气回家的路上,母亲依然鼓励女儿,相信她会有出息。此时发生了车祸。

在母亲弥留之际,晓玲穿越回到了母亲的少女时代,那时母亲是化工厂的厂花李焕英。晓玲为母亲短暂辛劳而卑微的一生感到遗憾,希望能借机改变母亲的命运。

她伪装成盲人,帮母亲战胜王琴,成为厂里第一个买到电视机的人。继而又使出浑身解数,帮助母亲带领几个闺蜜参加排球赛,成功引起厂长注意,安排李焕英与儿子沈光林相亲。

晓玲知道,王琴后来的优越生活和优秀女儿,都是因为与沈光林结婚而来,所以,她努力撮合李焕英与沈光林恋爱,她安排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划船,还指导沈光林表演二人转取悦李焕英。她希望借机改变母亲的不幸人生,哪怕为此牺牲掉自己也无所谓。然而最终,李焕英还是选择嫁给平凡的锅炉工贾文田。

事实上,焕英在弥留之际,已经先于女儿穿越回到了八十年代。她完全知道女儿的来意,也配合着女儿,买电视、打排球,看节目,母女一起醉酒,最后她表示,她的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好。她对女儿说:“我这辈子真的特别幸福,你怎么就不信呢?”

电影的结局是飞黄腾达之后的贾晓玲在想象中开着敞篷豪车,带母亲兜风的幸福画面。

这片子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被认为是一部讲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片子。其实,这片子表达的是亲子的课题,深度远比孝亲更大。

片子中有三个年轻人:贾晓玲、冷特和沈光林。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子女。

沈光林是厂长的儿子,娇生惯养,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位高权重的父亲给安排好的,大家私下都有点儿看不起他,也因此,他得不到李焕英的心。晓玲的点拨和帮助,使他展现了自己真正的幽默才华,失恋也使他获得勇气,脱离老爸的荫蔽,南下深圳去寻找自己的事业。如果你的父母太优秀,你会习惯于活在他们的羽翼之下,从而埋没自己的潜能。只有走出去,靠自己的力量扎根生长,才能活出自我,赢得你真正想要的世界。

冷特是与贾晓玲完全不同的人,他能力一般、胸无大志,向往的是古惑仔大哥那样纵横江湖的生活方式。在与晓玲的相处中,他被她的有趣灵魂深深吸引,当然,最后自然还是无言的结局。

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纯属多余,其实他代表的是另一种类型的子女,确切说,是绝大多数的子女类型。大多数孩子都是承载着父母的期望降生,但是逐渐被验证、成长为一个普通的、平庸的人,甚至是一个loser。这样的孩子是令人失望的,冷特的母亲被他气病住院,幸好被抢救过来了。

长大后的晓玲并没能见到这位曾经暗恋她的冷特叔叔,也许这位街头霸王后来终结于八十年代末的“严打”,或者,更大概率是,他黯然老去,在父母的抱怨和指责中过着庸碌的生活,陪伴他的父母到老。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样子。

贾晓玲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她没有沈光林那样的条件,也没有过人的美貌和才华,但她志向远大,她希望能让母亲高兴,向母亲证明自己的优秀,可惜母亲猝然离世,于是,她只好穿越回到母亲的时代,想方设法弥补母亲人生的遗憾,让她高兴。

在取悦少女李焕英的过程中,她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天赋,包括假扮盲人的表演天赋、讲述古惑仔的叙事天赋、舞台意外中的应变天赋、说服排球女队员们参赛的解决问题能力等等,有的时候,父母并不能完全看透自家孩子的优势和天份,这些都只能在特定情境下才能激发出来。有了这些铺垫,后来的晓玲飞黄腾达也是情理之中。只是,这些,她的母亲生前没能看到,也为此懊恼了一辈子,但是她在母亲弥留前穿越,在与母亲作为闺蜜的相处过程中,彼此已经了解了对方。

贾晓玲这个人物,其实就是贾玲自己,她的母亲在她刚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不久,意外从拖拉机上摔下来,抢救无效去世,享年48岁。

当时贾玲母亲和爸爸一起去通稻草,拖拉机上的稻草堆得很高,只要5分钟就到家了。妈妈怕稻草倾倒,便坐在稻草上压着,没想到出了意外。

贾玲一直遗憾于母亲英年早逝,如今的她已成为国内喜剧一姐,年入千万。可惜的是,她的母亲没能见证和分享到她今天的成功。所以,这部电影是她献给母亲也是慰藉自己的作品。

所以,这部片子说的是亲子关系。三个年轻人都有提及自己的父母,但是李焕英没有,因为她自己就是母亲。作为一个母亲,李焕英是平凡的,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工,没有心高气傲的志向去选择攀龙附凤的生活,她的虚荣只限于抢先买到电视机和打赢排球赛这些小姑娘类型的胜利。她的丈夫和女儿都很平凡,她只能艰难地成长、学习成为一个心灵手巧、宽厚慈爱的母亲。她自然也像多数父母一样,抱怨孩子不能给自己长脸,可是她最大的期望还是,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如此简单的要求,使得她与众多父母有所区别。也让她在总结自己短暂一生时,感到“特别幸福”。

即便是给她重新选择的机会,她也还是会选择嫁给这个平凡的、让自己辛劳一生贫困一生的男人,生下这个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和骄傲的女儿。

其实多数人做不到这样,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平庸孩子,多少还是有些怨气的,否则也不会有“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了。

前些日子与同学聚会,说起一个小学同学,现在搞房地产发迹了,他老爸每天去趟街心公园晨练,钱包里也要带着厚厚一沓毛爷爷,向一帮老朋友们炫耀,惹得其他老头老太太回家都要抱怨自己的儿子女儿:“你瞧人家老何家的小子,多有出息,多孝顺!”——这才是大多数父母的样子吧?

贾玲苦恼于没能让母亲享到自己的福,没能向母亲展示自己的成功。

什么叫成功呢?王朔说:“什么成功,不就是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其实,SB们知不知道真的不重要,他们都是外人,你发达了,他们来追捧,你败落了,他们就一哄而散。真正值得与你共享成功的还是你的父母家人。富贵不孝亲,如衣锦夜行。

贾玲的痛苦也就在此,如今自己身价上亿,母亲却早在快二十年前,就已经在清贫中意外身亡了。贾玲今天的成就,母亲根本不知道,也享受不到。

可是,如果贾玲母亲平安颐养天年,而她却始终是那个落魄的废柴女儿,成天让母亲活在担心和抱怨之中,她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吗?冷特的结局便是如此,我们大多数人的结局都是如此。

李焕英是个伟大的母亲,因为她还是把孩子的健康快乐视为第一追求,如果她能活下来,无论晓玲成功与否,她都会觉得幸福。但是多数父母未必有这样的心胸。所以,他们享受着李焕英未能有的长寿幸福,却并不那么满足快乐。

望子成龙是父母天性,今天依然有无数家长忙着给孩子报补习班、买学区房,怀抱着孩子必须要“有出息”的理想。可是,对于多数普通孩子来说,要奋斗到出人头地的那一天,需要的不止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更重要是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

大器早成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指望着见证孩子的成功,享受到子女富贵之后的孝顺,也是一种远期的梦想。屠呦呦、莫言的父母要是能看到自己儿女在诺贝尔领奖台上万众瞩目的荣光,自然会欣喜万分,可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成功需要时间,而人生苦短,父母未必等得来。

贾玲在考上中戏之后,也是经历了种种艰辛和失败,花费了近二十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即便是她的母亲多活二十年,也未必能有机会经常享受她的陪伴和孝顺。贾玲的成功还算是早的,她比绝大多数人幸运,只是她的母亲离去得太早,也许这也是冥冥中一种定数。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只适用于苦尽甘来、有所成就的人,对于那些人到中年的落魄失败者而言,他们更经常说的是:“幸亏我妈死得早,没让她看见我今天这个鬼样子!”

人们常常为了追求成功而无法陪伴父母;而能床前尽孝的孩子,往往又不那么成功。

所以,用世俗价值来衡量亲情价值,是永远无法两全的。而为人父母,居然能拥有集世俗成功和家庭孝顺于一身的子女,且自己还能长寿,这简直是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个的好命了,事实上,能得其一,已经是极大的幸运。

每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只与自己有关,没有必要用世俗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孝顺,更没有必要非要等成功了再来孝顺和取悦父母。

而贾玲也不必为母亲未能享受自己带来的荣华富贵而遗憾自责,因为尚未成家的她也许并不知道,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带给了父母很多纯粹的快乐。李焕英一定有她自己的幸福。

晓玲说下辈子要做李焕英的妈妈,被她拒绝了。如果做成了的话,她一定也能成为一个慈母,可是,像她这样成功、能干的母亲,多半也会像沈光林父亲一样,为孩子包办她自己以为的幸福之路。其实不同的个体,拥有的幸福模式并不一样。晓玲给母亲安排的幸福道路,母亲也并不喜欢。

李焕英虽然一生贫困无名,而且总是被女同事王琴压一头,但这并不耽误她成为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她最终用她的淡泊救赎了愧疚的女儿,也幸福了自己短暂的人生。

儿女不必拼爹妈——这会废掉自己的天赋才华、失去自我;父母也不用计较自己的孩子是否足够有出息——这是对生命的浪费。

一个人在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只要得瑟给SB们看看就足够了。与亲人在一起,血浓于水的纯粹情分,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不必纠结于那些被旁人评头品足的成功,而忽略了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珍惜你已有的一切,就足够。

你可能感兴趣的:(富贵不孝亲,如衣锦夜行?(看《你好,李焕英》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