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

一天去图书馆,无意看到了散落一旁的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随手翻了几页,却立马被吸引了。这是台湾作家三毛的文集。看了这本书,特意去百度了作者的三毛的资料。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

这本《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讲述了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个人感受。

初读就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三毛在给父母的信里就曾说,她的故事基本都是写的自己的事,只是想记录自己的生活,给远在家乡的父母看的,让他们了解流浪在外的女儿生活状态。所以三毛的文字朴实无华,并无什么华丽晦涩难懂的词句,写的故事就也看似很平常却又充满吸引力。毕意是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对多少人来说都是新奇而又憧憬向往的。

读她的故事,也就像跟着她去作了一次旅行。《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死果》《白手成家》《天梯》《哭泣的骆驼》等十七个故事,而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是《沙漠中的饭店》跟《哭泣的骆驼》这二篇,而偏偏这二个故事,一喜一悲,也是我觉得最是令人欢喜和最是令人悲伤的故事。

《沙漠中的饭店》让我看到了一个聪慧手巧的姑娘,是如何在远离城市的沙漠中过得充满诗意又有烟火气的。三毛不仅是个作家,对生活也是很热爱的呀。她读过很多的书,所以即便很平常的事,在她笔下也能讲故事般娓娓道来。钱钟书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个邮差。现代的人总是说旅游,要去各地去玩,打卡,回来后,除了一堆照片,不道还留下些什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即便去了再多的景点又有什么用?真能增长见识,开濶眼界吗?如果思维不改变,知识没有增加,那么去了再多的地方,人了还是那个人,并不会改变多少吧?人只有从内到外的蜕变,才是真正的改变。而不是说,去了几个地方,打了几个网红卡,但可以脱胎换骨,一跃成为人上人的。

说到这有点扯远了,话说回来,我是很羡慕三毛的,看了《沙漠中的饭店》就更喜欢她了。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坚强又爱生活的姑娘。一个懂生活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哪怕是在沙漠,她也能变着花样的做各式各样的菜式,供给爱的人。,没有笋,也是可以长出来的嘛。至于粉丝,那也是不是粉丝哦,那是“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也可能成了尼龙加工的白线。。。而猪肉干嘛,也可能成了治咳嗽的喉片···哈哈~~~总之三毛信口哄荷西的话,如此心血来潮,天方夜谭,看来却不觉宛然。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也难怪荷西要说三毛真是个猴子,会七十二变。有多少人做菜时有这样愉快的情绪?在我看来真是难得呀!喜欢这样精灵古怪的个性,却偏又是个可上厅堂可下厨房的贤妻哦。

所以他们在沙漠的生活似乎看不到苦难,只有幸福的二个人。因为是志同道合的相爱的二个人,又都是充满生活智慧的二个人,在哪里的生活都不会过得太差吧?看着他们的生活,也会不禁对撒哈拉充满了向往的。然而,在《哭泣的骆驼》里,你却又感受到了实在的悲痛。三毛在为现实里的巴西里,奥非鲁阿,沙伊达哭泣,我们读她的文也跟着落泪。在那个愚昧落后的世界里,善良正义的人不被待见,而人性的恶却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放到了最大。你永远无法低估人性!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渴望脱离蒙昧,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而旧世界的势力却是如此强大顽固。那愚钝的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可更改的。故事太悲惨,真希望真的只是个故事,然而却是真实的事件。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这样悲惨的故事读来都是让人心痛的。

不管怎么说,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外面的世界。即便从没去过,也大概了解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可以想象沙漠生活的艰辛。但如果在如此艰辛的生活环境中尚且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那么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如此相比之下如此美好的环境中的人,是不是应该更热爱我们的生活呢?热爱生活吧,少一些抱怨,多一此理解,珍惜我们现拥有的一切,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这是我们永远的诗和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