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江大河之“源”

      比起大江大河的浩然远去,当下的我们更在意的是,究竟在这些波浪翻滚,气势磅礴的无边水浪背后,它们是源于何处?起于何地?作家王剑冰的最新散文集——《江源在上》,便是这样一本追寻江河起源的行走笔记。他以自己2017年6月和8月先后两次跟随青海当地组织的“源”文化探寻活动,走进青海和西藏,以亲历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他亲身参与并寻找江河源头的人生经历。

  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而言,要想挑战海拔四千米以上,乃至于五千多米的高原,所需要的不仅是毅力和决心,还应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作为后盾。如此,方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高原上氧气稀薄带来的挑战。

  空旷而寂寥,浩瀚且无垠,是人迹罕至的高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每一个行走在这无边旷野中的人,大都会被这种迥异于平原地带风貌的地形所震撼,继而在缓步行进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自然美景之下暗藏着的氧气缺乏。

  记得那年去甘南旅游,彼时不过三千三四百米的高海拔,我都有过轻微的头痛和不适。那么,比我年长了十来岁的王剑冰老师,要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甚至于个别地区超出五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去探寻江河的起源,其艰辛难度,可想而知。

  我能够想象得出来,他拖着疲惫沉重的身躯在空旷的高原上踽踽而行的步伐,是如何将一路的脚印,踩踏在人烟稀少的土地上的。高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没有谁能够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眼看着春暖花开,艳阳高照,气温逐渐上升。可是,走在寻找江河源头的路途上的他们,却还是全副武装,个个都是冬日里的装束。只有这样的装束,才能够抵御任何突然袭来的寒流,不至于让他们奔赴江河源头的念想最后落空。

  黄河、长江、澜沧江这三个水系的浩大气势,都是从这片高原出发的。作家王剑冰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对于江河起源考证的全过程。探寻的路途上,充满了未知的风险。高原反应、沼泽地带、迷路、走散、夜宿荒原等,对他来说,都是一场身体素质的严峻考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他,已经年届六十,所要面对的考验之大,更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

  与他一起去探寻江河源头的那些人,有好几个就是因为难以抵挡高原上的恶劣条件,或者有太过明显的高反而中途退出的。就连作者自己也曾在海拔接近五千米的高原,感受到那种来自空气稀薄和气压降低所带来的前胸后背双向的挤压感。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心里一颤,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本在高原行走的亲历笔记,以将近十四万字的篇幅,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在高原探寻时的诸多遭遇和所见所闻。在他的笔下,每一帧草原上的生活场景,都是在为探析江河起源的努力做铺垫。也许,青藏高原不仅是江河的起源,更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人的精神原乡。比如数次穿行在这片大地上的欧沙,比如热衷于探寻这片高原的文扎,比如喜欢探险式科考的杨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勇毅坚韧、阔步向前的探索者的脚步,也是大江大河的基因特征之一。每一个对于江河“源”文化充满了探索意愿的人,其骨子里都有类同于江河基因的特征。否则,又怎么会毅然决绝地踏上这一程的艰辛之路呢?

  这片雪域高原,在作者的笔下,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神秘动人的人文历史,别样的风土人情,宛若一幅徐徐拉开的画卷。翻开《江源在上》这本书,你会发现里面的人物和风景,正缓缓地向我们走来,似乎是想要迫不及待地将大江大河最为核心、最为机密的基因密码,一五一十地告诉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寻大江大河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