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登岳阳楼》(杜甫)

       杜甫的《去蜀》诗曰:“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怀诗人千年永寂之哀,辞白帝城,入洞庭湖,流落于湘天楚地,奔波于岳潭衡耒,并最终逝于湘水孤舟之上。长沙的杜甫江阁即为纪念杜甫在湖南的行踪而建。诗圣流落三湘期间创作了近一百首诗,本期给大家分享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登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平起式五律·杜甫《登岳阳楼》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们走进了湖南的省会长沙,通过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看到了历史长河中屈原——贾谊——刘长卿跨越时空的对话和精神共鸣,了解了那个隐于网红打卡闹市太平街的贾谊故居。说起长沙和著名文人诗人有关的景点,除了中国最早的名人故居贾谊故居外,还有一处大约可称得上中国最“晚”的名人故居——杜甫江阁。说它是名人故居,是因为这里可以说是诗圣杜甫生命中最后两年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曾于长沙寓居之处;说它最“晚”,是因为当年杜甫寓居的陋室于物质层面早已于历史的沧桑中不见了丝毫踪迹,现在这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高耸于湘江畔,雕梁画栋、溢彩流金的杜甫江阁是2005年才由长沙市政府主持修建完成。它位于长沙市河东城区西湖桥,地处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处,作为湘江风光带的一部分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中国十大名楼之一的长沙天心阁不足一千米,与天心阁、岳麓山道林二寺和岳麓书院形成一条长沙的文脉带。而这座崭新的故居——杜甫江阁所缅怀的诗圣杜甫,也俨然湖湘文化中除了屈原、贾谊之外另一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

        由这座杜甫江阁我们知道,杜甫与长沙和湖南一定有着颇深的渊源,因此长沙才有底气修建这座看起来比成都杜甫草堂还要高端大气的杜甫纪念馆。事实确实如此,杜甫因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一直就想回到故乡洛阳,又因为严武去世在蜀中没了倚靠,于是离开成都草堂买舟东下,但因为疾病缠身难以继续旅程,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滞留夔州近两年。我之前在分享成都、重庆的时候分别曾经为大家介绍过杜甫在四川和夔州的经历。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出峡东下。三月,舟抵江陵。但当时商州兵乱未息,交通阻隔,杜甫的北归之想再次成为泡影。诗人在江陵逗留了大约半年,生活上很不如意,写有“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的诗句。秋末,杜甫移居公安县,境遇亦不佳,又写有“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晒,小吏最相轻”之句。此时杜甫原本想东下投奔的好友,韦之晋于766年中调任衡州刺史,故此,在北归路断、江陵梦碎、东游望虚之后万般无奈的情况下,57岁百病缠身的杜甫只有前往湖南衡州投奔旧友。正如他在《去蜀》一诗中所说“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接下来杜甫在三湘大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两年。他先是东下岳阳,来到洞庭湖畔,又从岳阳出发经洞庭湖、青草湖入湘江到潭州,也就是现在的长沙市。在潭州游岳麓山后杜甫继续南下,经湘潭、衡山县到衡州。不幸的是,杜甫到衡州不久,韦之晋就奉召调离,随即病死在潭州。杜甫也不得已再回潭州。在旅途中熬过了一年“终日忍饥西复东”的日子,好容易到了潭州, 大历五年(770)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仓促避乱再赴衡州。原打算从衡州到郴州依靠舅氏崔玮。赴郴州途中,在耒阳阻水停泊五天不得食,耒阳县令聂某闻讯送去牛炙白酒慰问。后人遂附会出杜甫饮食过量,一夕之间死于耒阳的传说。其实杜甫是因不耐耒阳的暑气,决定不去郴州又返回了潭州,准备到秋天去汉阳和襄阳。在潭州往岳阳的船上,杜甫抱病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深深地叹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写完这首绝笔诗不久,770年秋冬之际,诗人便怀着至死未见风尘清的遗恨,走完了他艰难的人生旅程,享年五十九岁。

        在“转蓬潇湘成永眠”的最后岁月里,杜甫先后两度驻足长沙,在长沙留下诗作五十余首。初来长沙时,杜甫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稍后,杜甫在小西门外的湘江边租佃了一间简陋的楼房,因楼房面临湘江,杜甫将其取名为“江阁”。“江阁”虽然捡漏,但是杜甫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唯一可以安身的地方。他在诗中曾多次对“江阁”有过描绘,如《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南纪风涛壮,阴晴屡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在《雨》一诗又云:“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可见当时“江阁”面对湘江,云掩薄雾,鹤舞白沙,流潦满野,日照其中,橘洲景色忽明忽灭,麓山岩姿若隐若现。这也正是今时今日长沙修建杜甫江阁的依据。

        杜甫这一段在战乱始终未曾平息的时代背景下到处投亲靠友的羁旅生活于长沙杜甫江阁建成后文选德所撰《江阁记》中作了较清楚的记述:

        唐大历四年间,戎马关山,杀气犹盛;人物稀贫,家国离乱。时杜公少陵,自喻乾坤腐儒,怀诗人千年永寂之哀,辞白帝城,入洞庭湖,流落湘天楚地,寄居星沙孤舟,把卑湿之地暂作晚年栖惶之所。

        于时于地,杜陵野老,亲朋无一字,老病无依归。朝登旧驿之楼,不叹扁舟之临风浪;夜醉潭州古酒,唯伤凡马之乱江湖;落花时节,重逢故都旧友;湘春故园,两见客居新燕;奔波岳潭衡耒,放歌九十有四;终老异乡而未返,寝于平江安定之野。怜矣!悲哉!

        夫少陵一生,未尝一日不以民瘼世乱为念,愁穷忧苦之词,哀生愤世之语,直道当时,足为诗史。谓之忠君爱国,每饭未忘;伤世忧民,毕生不改;德高行范,奉为诗圣。

        越一千二百馀年,长沙市府扬古风幽情,乃于湘江风光带上杜公旧游之地,聚之良才,仿盛唐之旧制,构筑杜甫江阁。观之:阁高楼重,影织遥帆;飞檐走龙,栉比鳞次;雕梁画栋,耀眼流金;诗赋书画,豪气大观。实纪念之胜地,辉增前贤;游览之美景,泽被后世。往者留芳,来者同行。

        这篇《江阁记》化用了不少杜甫本人的诗句在其中,不知道大家在读到哪些句子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句“落花时节,重逢故都旧友”是否让你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没错,“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就是杜甫寓居江阁期间遇到旧友、大音乐家李龟年时创作的。而如果你读过杜甫这一时期的名篇《登岳阳楼》,则一定会对“亲朋无一字,老病无依归”和“戎马关山,杀气犹盛”的出处了然于心。

        杜甫“奔波岳潭衡耒,放歌九十有四”,所作诗歌近一百首,名作亦不少,而最为后人称道,也最为“江山留胜迹”的,正是这首《登岳阳楼》。这也正是我本期要为大家分享的主题诗。

        屈原和贾谊作为湖湘文化的奠基者无疑是湖南重要的文化符号,而说起湖南,还有另一个足以与“屈贾”媲美的文化符号——岳阳楼和洞庭湖。而且,或许相比于长沙,岳阳楼和洞庭湖于古典诗文中为更多人所熟知。

        说起岳阳楼和洞庭湖,你会想起什么呢?恐怕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都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吧。我在这近三年的地理主线的诗词分享中,越来越深地感受到那些千百年来扣动人心弦的诗文名作对于江山名胜的不朽意义。我们广袤的神州大地处处有美景,而最吸引人的永远是有名作傍身的文化古迹。范夫子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曾打动过多少后来人啊!如果我分享的不是诗词而是古文,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篇《岳阳楼记》。而说到写岳阳楼的诗词,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时的首选一定会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连“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虽有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大气雄浑,也公认要屈居第二。今天我们去岳阳楼,会看到有一幅千古名联,上联云:“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下联云:“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正是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提并论。“后乐先忧”自然是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幸,非先生其孰能之?”所以说“范希文庶几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谓为文之极致,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最高境界;而可与之相媲美的就是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其可谓诗之极致,只有彻悟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之他诗所不可及处,才可以开口言诗。

        在细读这首《登岳阳楼》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座天下名楼和它所面对的洞庭湖。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是横江将军鲁肃所建的“阅军楼”。南朝宋元嘉三年重修巴陵城楼,楼由军事设施转变为观赏楼;同年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唐贞观年间重修巴陵城楼,使楼阁初具规模。因为诗仙李白的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而改名为岳阳楼。北宋庆历五年,范仲淹《岳阳楼记》小序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岳州知军州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正是因为他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从此更加著称于世,此即“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后岳阳楼历代屡有毁坏,而亦有后来人屡次重修。现存的岳阳楼主体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其主楼坐西朝东,为长方形体,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技能。岳阳楼内一楼有《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中悬挂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紫檀木雕屏;三楼正中则是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其檐柱上则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主楼之外还有仙梅亭、三醉亭和怀甫亭等建筑,朱德题写匾额的“怀甫亭”,顾名思义是专为怀念杜甫而建。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登临岳阳楼迎面映入眼帘的就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在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古代的洞庭湖比现在要大得多,曾号称“八百里洞庭”,所以才有范仲淹笔下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以及“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美景。洞庭湖是中国传统楚文化的发源地,其与碧天一色、浩瀚辽阔的湖光山色曾频繁出现在屈原笔下,如我给大家分享过的《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还有《湘君》中的“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不过最近数百年来,由于长江带来的泥沙不断注入湖中,使得湖底不断抬高,直至部分露出水面。加上史上数次“衣冠南渡”,如安史之乱后“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北方逃亡而来的民众为了生存争相围垦,致使湖面越缩越小,而且逐渐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现在的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湖泊。经过地质运动和人类改造,洞庭湖目前已被分割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湖之间通过河网、湖沼和洪道连接。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虽经历沧海变幻,时代变迁,洞庭湖仍位列五湖之一,集地域、湖泊、山水、名胜于一身,展现出独特的调蓄洪水、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魅力。尤其是当洞庭湖和岳阳楼联系在一起时,其人文之深厚、风景之引人遐思,使得岳阳楼所在的岳阳市成为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的海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作为天下闻名的胜景,杜甫自然很早就听说过洞庭湖和岳阳楼,然而他没能想到的是当他大历三年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时,已是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并患有糖尿病、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的风烛残年。我们可以想象,当诗人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时会是多么的感慨万千呀!那诗圣杜甫是怎么用他出神入化的诗笔来描摹眼前景、抒发心中情的呢?先来把整首诗读一遍: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点题:“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明白如话,正是前面讲到的岳阳楼那副对联里的“昔闻今上”。看似很平淡地简单交代:很久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水浩浩汤汤,今日才终于如愿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颔联写眼前壮阔的风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别在东南两个方向的吴国和楚国。“坼”就是分裂。“乾坤”指天、地,亦可指日、月。“浮”就是飘浮。登楼远眺,眼前浩瀚无边的洞庭湖水好似把吴楚两地分裂开来,日月星辰似乎都日夜漂浮荡漾在湖面之上。

        颈联转向自身际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无一字”中的“字”指书信,就因为战乱亲友们音讯全无。“老病”,如上所述,杜甫登岳阳楼时已是既老且病。“有孤舟”如前所述,飘零荆湘的诗人唯一的栖身之所只有一叶孤舟。此时此刻登岳阳楼的我,亲朋故旧们音信全无,老弱穷苦,只有浑身的病痛和一叶孤舟,生活无着,飘零无定。

        尾联抒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就是北方边境。“凭轩”就是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涕泗”就是眼泪和鼻涕。这个尾联就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禁不住涕泗横流。

        杜甫这首经典的登楼抒怀之作诚如查慎行所评,“阔大沉雄,千古绝唱”(《瀛奎律髓汇评》卷一)虽然在诗人登楼的此刻,国家多难,满目疮痍,诗人自己的境遇也是坎坷多难,加上疾病缠身,亲友的联系又完全断绝,但“落日心犹壮”的杜甫一直是身在草野,心忧社稷,其内心深处仍抱着“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的希望。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忠义奋发而又悒郁孤独的复杂心情,登上了他一直渴望登临的海内名胜岳阳楼。眼前壮阔伟丽的湖山,自身潦倒穷愁的遭遇,万方多难的家国时势,一齐奔向诗人眼底,注入诗人心头,这就构成了这首诗浑阔苍茫,意蕴丰厚的基调。

        诗的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很早以前就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终于有幸登上了这湖边的天下名楼。看起来只是以普通的散文笔法平平道来,仿佛毫无出奇之处。然而仔细揣摩,会发现他绵里藏针。按照律诗的技法,颔联与颈联要求对仗,而首联与尾联并没有严格的对仗要求,但这看上去纯是客观叙述的一联,“昔闻”对“今上”,“洞庭水”对“岳阳楼”,平平淡淡之中却对得极其工整严密,而且充分发挥了流水对之自然流畅,道出了长久渴欲一见而夙愿终偿的前情今况,在一片平实之中暗藏天地。所谓大巧不工,大音希声,大道至简,重剑无锋,说的大概就是老杜此时的境界吧。这里同样耐人寻味的是这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所透漏出的诗人的感情。夙愿得偿,照说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的,所以仇兆鳌注杜诗曰:“首联昔闻、今上,初登喜也。”是说终于了却心愿、终于登上心向往久之的岳阳楼,所以是一种喜悦的心情。后人则对此多有批驳,说纵观全诗,老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正是大悲之境,何来登楼之喜?确实,不但这两句中见不到高兴的字眼,下文更是悲愁凄苦。实际上这可能正是这两句的留白之处。在这两句中的“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空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或“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和体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山河破碎、战乱不断,多年来处处看到人民的深重灾难,诗人自己也飘零转徙,饱尝艰辛,这一切都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一起登上了岳阳楼。当说到“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似乎应该是高兴的,但诗人却实在很难高兴得起来,所以这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应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也不动声色地引出了颔联大气雄浑的“水”上文章。

        如果说此诗首联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藏乾坤的话,接下来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则一眼望去即可感觉到那气吞天地的雄浑气势。这一联紧扣上联出句的“水”字,专写洞庭湖水之浩渺无边。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汪洋万顷,茫茫无边,吴地仿佛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南边。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的广大原野给分裂成为两块。一个“坼”字用得动态感十足,仿佛湖水在延伸,以至于大地都被切割开。接下来“乾坤日夜浮”仍极言洞庭水之壮阔雄浑。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目力所及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日月星辰都好象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升降出没。“浮”字同样动态感十足,仿佛整个苍穹都是被湖水托住的一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摇荡的结果。诗人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融进了眼前视觉的画面,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抒发眼前此景给诗人的感觉,异常生动地写出了洞庭湖的壮伟宏阔,横无际涯,和能够浮动乾坤巨大的力量。使人读来“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

        用寥寥十个字典型地概括出洞庭湖的雄伟气势原本就十分不易,何况这样的名楼前人题咏很多,佳句也争奇竞秀。尤其是“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早就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几乎已把洞庭湖水的伟岸之力写到穷尽,所以杜甫这里分明面对的是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无可奈何。然而对于“晚节渐于诗律细”,同时又有着有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艺术才华的老杜来说,却能用其凌云健笔在极高峰上更翻其上,写出光掩前人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更加难得的是,和全诗融会贯通之后会发现,杜诗境界更为高远之处还在于在写景中不着痕迹地渗透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样宏大的意象和气魄十分少见,因此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每每令后人击节赞赏。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三、四句雄跨今古, 比之孟襄阳实写洞庭,本领更大。”高棅的《唐诗品汇》也说:“吴楚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接下来的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由以情注景到直抒胸臆,直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多年“漂泊西南”的艰苦岁月,使诗人和亲朋的书信往来完全断绝;“亲朋无一字”,确是沉痛地写实,不仅写出了诗人的孤苦,而且于亲朋音信断绝还意味着对于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无法了解国家的情况,也难以看到希望,这无疑更增添诗人的孤独感和精神上的痛苦。“老病”也包含了极其凄苦的内容:57岁本已是迟暮之年,加上困守长安时诗人就患了肺病和恶性疟疾,在成都时又患风痹,到夔州后病况加重,右臂偏枯了,左耳也聋了,牙齿也脱落了一半,因此这个“老病”实在是切身的无边伤痛。迟暮之年,多病之身,孤舟一叶,亲友全无,异地飘零,其精神上、生活上的凄绝惨苦可以想见。

        和颔联相比较,颔联是远望,这一联是近看。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诗人的就是自己的那一叶孤舟,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这两联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在内涵上是一脉相通的。由颈联诗人所写的孤苦悲惨处境,我们可以推想到前两句之写远景也比拟性地暗示着国势的动荡不安。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以及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时时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大地仿佛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当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颔联境界极大极开阔,颈联境界却很小很狭窄,一阔一狭,泾渭分明,似乎极不相称,极不相干;然而正如清人查慎行所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此中有着极其自然的内在联系。因为境界的空阔在一定情况下往往能引发或加强人们的飘零孤独之感,正如陈子昂登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幽州台,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呼喊。此时此地,给诗人杜甫增加“飘飘托此身”之感的,不是别的,正是那“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涵浑苍茫的“旷野”啊!湖水动荡,孤舟飘浮,大小悬殊。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象征的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湖水,看孤舟,想到家国人民,也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这里既有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情怀。“乾坤”与“孤舟”相映,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凄苦,正所谓“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尾联“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清人黄白山认为:“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这是很有见地的。这里所转出的“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因此在岳阳楼上“凭轩”的诗人,虽看不到战火,但心中却不能不牵挂着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和自身返乡无望的遭际,于是他就禁不住“涕泗流”了。“穷年忧黎元”的诗人,决不会一味沉溺于个人的凄楚身世里;使得诗人“凭轩涕泗流”的,乃是“致君尧舜上”的宏大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乃是“苍生有环堵”的大庇天下志愿化为乌有,乃是“立国自有疆”的安边定远思想终成泡影。置身名楼,登临送目,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诗人怎能不“更思戎马泪沾巾”呢!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胸襟气象,一等相称”,那真是最恰切不过:胸襟,是杜甫的博大胸襟;气象,是洞庭的壮阔景象,二者浑然一体,真是情景相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尽管身往南走,然杜甫心中未尝一日忘怀朝廷,他之所以“凭轩涕泗流”,正是这种关怀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的真实流露。这也就更足以说明首联一定不是抒发登楼的喜悦,颔联也绝非仅仅是写景,颈联也决不只是写自身的孤苦无依,全诗浑然一体,其内在情感正由此一脉贯通。

        至此,因为那颗悲悯的仁人之心,杜甫个人的命运与天下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与王朝的命运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一个家国、一个王朝的命运、一个时代的命运,和一个个体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就是浩大的连绵,这就是连绵的诗脉。其即景抒情的意境,因景生情的胸怀与抱负,以及诗可以兴观群怨之情景交融的最高的眼界与格局都臻于化境。

        杜甫的这首五律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正是他“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从诗的格律上,还是炼字琢句、布局谋篇等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特别能看出诗人对律诗用功之深。在用典上这首诗更是达到了神化的境地。“东南坼”,本是从《史记·赵世家》中“地坼东南”一语浓缩而来;“日夜浮”则似乎是受了《水经·湘水注》:“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和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启迪。这些典故如天然浑成的天章云锦,如姿态横生的流水行云,有力地帮助了全诗意境的开拓,也突出地显示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炉火纯青的冶炼工夫。

        历代诗评家对此诗都评价极高。宋代唐庚的《唐子西文录》中说:“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中说:“定远云:破题笔力千钧。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后破‘登’字,迎刃之势,……上下各四句,直似不相照顾;仍复浑成一气。非公笔力天纵,鲜不顾此失彼。”

        杜甫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即便晚年潦倒江湖时仍不改初衷,仍坚守“兼济天下”的儒家传统。他那“诗圣”的情怀,永远将个体的命运与家国天下、与族群、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不论个人的命运如何,他心中的悲悯,始终是面对着天下,面对着黎元百姓。这种忧患、这种大慈悲,才是杜甫之为杜甫、杜甫之为“诗圣”的关键。后人所说“只有读懂老杜的《登岳阳楼》始可言诗”的奥妙也正在此。

参考反馈题目:

1.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背一背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并给它标一标平仄吧。

2.你去过岳阳楼或者洞庭湖吗?你能给大家分享一首你喜欢的写岳阳楼或洞庭湖的古诗文吗?

3.你去过长沙杜甫江阁吗?对那里有什么印象?在那里能看到杜甫的那些诗?

4.你了解杜甫“转蓬潇湘成永眠”的经历吗?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杜甫在湖南写的诗吗?

5.你还读过什么写洞庭湖或者了的诗吗?能为大家对比一下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吗?你更喜欢哪一首?

6.你能为大家回顾一下杜甫在四川和重庆的经历,或者读一读他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吗?

参考资料

陈贻焮《杜甫评传》

冯至《杜甫传》

葛晓音《杜甫诗选评》

莫砺锋《杜甫评传》

阅读欣赏_介绍杜甫诗《登岳阳楼》_林从龙撰稿_丁然播讲

杜甫《登岳阳楼》(上):“吴楚东南坼”辨析

杜甫《登岳阳楼》(下):昔闻今上 杜少陵始可言诗

康震讲诗圣杜甫 33 转蓬潇湘成永眠—疟疠风瘫 旅殡岳阳

文选德《江阁记》

 叶嘉莹:虽困苦不忘忧国 ——品读杜甫《登岳阳楼》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合的《登岳阳楼》(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