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 谁都不是救世主

现在的华语片,嬉笑怒骂的有,快意恩仇的有,捧腹大笑的有,煽情悲切的有,却独独缺少了真实的,冷冽的,绝望的,反映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人群的故事。看完《我不是药神》以后,很欣慰,华语电影圈终于拍出了一部有态度,有胆量,有追求的片子。

 现在的娱乐圈缺少的是演员,而不是流量明星。思考是需要耗竭心神的,沉下心来用匠人精神去完成一件事,是需要时间成本的。毕竟很多人仅仅希望做一只小猫,每天喵喵喵喵喵。仅仅希望玩乐、多元、有趣,追求的是送到他们面前的感官冲击,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的流量明星们给他们营造出的一个个人设假面。而娱乐造星公司盘算的是用最少的时间,培养一个个如纸版式塑料人设,供大众们膜拜和为之疯狂,并双手奉上自己的金钱。

 在这个时代,有态度和秉持是一项弥足珍贵的品质。所以《我不是药神》这样一部华语电影才尤其值得让人尊重和鼓舞。毕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如《战狼2》般的​民族热血,更是一种敢于直面社会弱势人群依旧存在这一事实的勇气。阳光虽然洒满大地,但总有阳光无法照耀的阴仄角落,但没关系,直面它,承认它,给这些角落装上灯,相信这样的角落会越来越少。

看完电影,最受触动的是病人对药的渴望,那药是什么?是溺水者死死抓住的一棵小小稻草。没钱,吃不起高价药,等于等死。在某种程度上,钱就是命,病人们只有一个最简单直接的人生追求:不想死,要活着!贫穷难道就是原罪吗?疾病呢,也是原罪吗?仅仅是想活着,这不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最朴素的愿望吗,怎么就这么难,有什么错?

但药价定价的问题,难道就因为医药公司无良自私吗?这种论调对医药公司也不甚公道吧,基本上每一种治疗疾病的对症药物的面世,往往经历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药学家们智慧努力,医药公司统筹运作,设备创新等等的成本积累。没有资金的支持,谈何远转,谈何新药的研发成功?

每一个向死而生的良善之辈,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发自灵魂的求生呐喊都值得被重视,怎么样让更多的人获得药物的治疗,而又能保障研发新药的条件,这才是电影带给我们思考的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毕竟,谁都不是救世主,但谁都想好好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药神》 谁都不是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