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之秦国的发展壮大史,就是法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

刻舟求剑的成语出自于《吕氏春秋·察今》,面向的对象为秦国的统治者,主要思想及观点与韩非子的《五蠹》一致。韩非子的《五蠹》中,引用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来阐述观点,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中,引用了刻舟求剑的故事来论述观点,两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阐述的道理均相同,为同义成语,均提示统治者不要死守教条,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治国策略。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两则成语故事如此惊人的相似,是偶然也是必然。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论述思想就是法家的思想。《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治主持下,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的书籍。而《吕氏春秋·察今》,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散文,其中心思想与韩非子的《五蠹》一致,因而,所引用的故事也异曲同工。

法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思想,与秦国统治者的意志是十分贴合的;法家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实践和发扬;法家思想,推动了秦国的变法与富强;法家思想,最终推动秦国的大一统。

商鞅,原名卫鞅。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推动了商鞅变法改革,使秦国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因在韩国时得不到重用,愤而著书立说,发表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这些文章传到秦国后,秦始皇如获至宝,感叹道:“寡人若能见到此人,与他交游,便是死也没遗憾了。”后韩非到秦国效力,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支撑。

法家思想,并非起源于秦国,但是却是在秦国得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使秦国由诸侯国变成强国,由强国变成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而秦始皇也成为千古一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舟求剑之秦国的发展壮大史,就是法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