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老城曾经走过无数遍,却仅仅只是走过而已。
原来的石屏老城印象,无非是街道两侧的低矮商铺,文庙,玉屏书院,石屏老衙门,龟背街巷,尚存石板路,以及那些早已熟知的名人故居,比如石屏著名乡绅李恒升故居,状元袁嘉谷故居等等。
不能否认这些历史标签的意义,但单就这一点而言,文献名邦的名号风范,似乎并不足以丰腴石屏老城。
0.75平方公里的石屏老城一直是内敛的,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一样稀松平常。
它不喜欢张扬。
若不受它的深腹牵引,眼睛的相机快门只会一闪而过,心底模糊而恍惚。
但石屏老城不由人不恭敬。只怪以前不识庐山真面目。
东西南北中诸条主街两侧腹地,尽是历史之根,牵连不断,盘根错节,交织于各条巷道深处。
真不知该怎么描述它。
要追探老城的内蕴光华,当然得看它的建筑。
除了老街两侧已经悬匾告知的进士第太史第等老宅外,更多的老民居深藏不露,隐匿在纵深之处。
老城的每条巷道里,都有大量的明清至民国建筑。
并不熟谙建筑风格的眼睛只能以一个大概脉络判断:明朝建筑古朴雄浑,风格严谨,简洁明了;清朝建筑飞檐斗拱,繁琐构建,彩墨花鸟;民国建筑高庭大院,砖石凸显,木建为辅。
石屏老城吸纳了三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样式。在大兴土木的现代建筑中,石屏龟壳老城成了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
不必说各栋老宅气派的雕梁画栋了,内容纷繁,说也说不清;也不必说凝重端严的高门大槛,花鸟空镂,单单老宅子里的天井,就铺满了古旧气息。
天井严切方正,把房屋严整地对称为上下正堂,左右厢房;天井青石不拘一格,带几分率性,或自然错落,或錾凿工整。
有的天井铺设不用青石用青砖,青砖吸水,所以房屋充满润泽。
蒲公英从青石缝,青砖沿倔强地探出头来,门外的巷风袭来,幽幽地飘落在照壁下的青石缸内。
所有老宅都有天井,天井上方便是正堂,都踩三台石阶踏跺而上入内。
中国道家哲学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代表多,代表大,代表众,代表兴旺。
所以,老宅子群落在石屏老城里存在了几百年,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养精蓄锐。
我便惊异发现,凡走入的老宅子,皆于天井上堂屋处,由三台踏跺石台阶连接起来,台阶两侧都各有一条青石斜面。这两条侧面呈三角的斜面青石有个名谓:垂带。
凡有垂带的老宅子都极不简单。
在中国古代,只有身居要职,名望大极的士大夫才有资格在自家台阶两侧建置垂带。
有的老宅子年岁久远,木倾墙塌,早看不出原先的样子,唯存垂带在时光深处熠熠留光。
老宅庭院的垂带在证明着一加一等于几的至简结论:石屏曾出经济特元1人,文进士 65人,翰林15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
脚步由此滞住,老宅子的吸力令人想抗拒也抗拒不了。
厢房的黢黑窗棂透进些微阳光,密密斜织出一片纵横的光与影。
光影深处是那年那月孤灯苦读,甘于寂寞踱步思索,望断天涯路。
一卷四书五经,一座砚台墨汁,一叠泛黄宣纸,一阙为伊消得人憔悴。
功名不是尘与土,读书亦非苦与悲。
六百年以前,石屏人就开始与中原文化无限接轨。先贤们把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成一粒种子,用心侍弄,薅去心苑杂草,掸掉浮躁灰尘,编织他们心无旁骛之梦。
树影婆娑,竹叶盈露,几番清月,抒写春秋。
石屏人在文献名邦的守望之路上未曾停息过。
清末的袁嘉谷先生专门用一首《读书乐》来总括石屏人的文化操守:
恒于勤苦见从容,坐拥书城兴未慵。烟篆纱窗香辟蠹,风穿纸帐剑吟龙。
不除绿草思惇实,独赏焦桐有蔡邕。夜半高楼谁是友,诸天寺里一声钟。
石屏古人苦心孤诣,破茧成蝶,及第者如井喷。
已退休的原石屏县志办主任冯子望老师熟悉石屏老城。冯老师的著作《石屏秘境》,为恭寻石屏老城的街街巷巷提供了难得的指引。限于篇幅,略简部分石屏名人老宅。
西正街——
1.胡府大宅院(已拆),出三位进士:嘉庆六年(1861),胡濂恩取进士;道光壬午年(1822),胡霖苍取进士,钦点为翰林,科改知县;光绪癸卯年(1903),胡商彝与袁嘉谷、陈鹤亭取同榜进士。
2.西正街42号,王夔龙进士第。王夔龙,明朝万历壬辰(1592),科三甲第157名进士,任巴陵宰,惠政有声。
3.西正街56号,“对门两翰林”宅院。朱景轼,光绪庚寅(1890),科取二甲第38名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现仍悬匾“翰林先声”;朱淳,道光己丑(1829),与朱家学、朱艧俩叔同取进士,中二甲第一名,钦点翰林,任国史馆编修,河南、湖广道监御史、知府等职。
4.西正街65号,罗府二十四个天井进士第翰林院。宗人府丞罗凤彩从神医何慥手中购买,后裔罗荣光进士、18岁即钦点翰林的罗士箐住此院。
5.西正街70号,石屏首位翰林陈世箕翰林院。陈士箕,明朝永历进士,甲午解元翰林院检讨。
6.王琦珍进士第(改建他房)。王琦珍,清朝进士。
7.西正街18、19号及回民巷3、4号,神医何慥大院,后裔何其偀、何其伟及孙子翰林何朗居此院,系石屏保护最好的明式古宅。
8.西正街朱氏陈氏进士第,位于何慥神医大院与杨鹤荣翰林宅院之间,清朝进士第朱家学、朱芬、陈沆宅院,朱府后改建工商银行,陈府改建为新华书店。
9.西正街3号,杨鹤荣翰林宅院,悬匾“世衍书香”。杨鹤荣,嘉庆丙辰恩科钦赐检讨。
南正街——
10.南正街5、6号,二次翰林张汉宅院。张汉,康熙癸己科检讨。
11.南正街22号,袁嘉谷状元府。袁嘉谷,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唯一经济特科状元。
12.南正街43号,许贺来宅院。许贺来,清康熙乙丑科编修,开云南翰林先河。
13.南正街34—39号,杨廷相翰林宅院。杨廷相,明代乙卯科进士;同宅院为杨臚赐故居,杨臚赐,雍正辛丑科进士。
14.南正街61号,丁府宅院。丁兆冠,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士。
15.南正街观音寺巷68号,陈履和故居。陈履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随父一道双双考取举人。后人陈谊,中央军事科学院顾问,大校军衔,已故;陈福今,曾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中央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正部级)、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健在。
16.南正街观音寺巷12号,陈氏同胞进士第。陈蓉纕,清雍正丁未(1727)科取三甲第148名进士;弟陈荀(?),清雍正癸丑(1733)科取进士,大门曾立“同胞进士”匾。
17.南正街观音寺巷20号,刘杨亲家两宅院。刘葵光(宝秀吴营人)继承先祖于勐腊易武所创同庆号茶庄,刘葵光与住石屏的杨吉三共同合作经营同庆号,两家结亲。同庆号被公认为云南普洱茶第一号。
18.南正街小炉匠巷6号,著名彝族作家李乔故居。李乔,被誉为“中国现代彝族文学的拓荒者和先驱”,曾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作《欢笑的金沙江》。
19.南正街观音寺巷8号,涂氏宅院。涂晫,康熙乙酉(1705)举人,精功书法,建水东门城楼“雄镇东南”等字样即为涂晫所作;涂晫之子涂应恒,清康熙年间贡生,继承其父书法大艺,石屏真觉寺“秀山”二字为其所书。
东正街——
20.东正街33号,陈龙光进士第。陈龙光,明万历甲辰(1604)科取进士,任湖广按擦司副使,以军功擢山东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21.东正街东后街24号,任树南进士第宅院。任树南,清乾隆丁未(1787)科取三甲第42名。
22.东正街东后街32号,罗长春罗长华进士第。罗长春为武进士,光绪十年(1884)随滇军入越南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患疟疾于1885年殉国,年仅29岁。光绪十五年,罗长春其弟罗长林、罗长华兄弟同考为武进士。罗长华被授湖北荆州守备,后掌安徽宜州、江南江淮卫兵权。
23.东正街诸天寺卖麻8号,罗长林进士第。罗长林,授御前侍卫、钦派保卫乾清宫,大门立直匾“侍卫府”。
24.东正街诸天寺街卖香巷口(已拆),卢氏进士第宅院。卢炳清,康熙戊辰(1688)科取三甲第48名进士,任南昌知县。
25.东正街诸天寺街卖香巷23号,万肃万咸燕进士第宅院。万肃,清康熙癸丑(1673)科取三甲第54名进士;万咸燕,清康熙辛丑(1721)科取三甲第105名进士,任丽江府教授,升四川井研县知县,主编《丽江府志》,为丽江纳西族传入汉文化之开先河者。
26.东正街协天宫巷6号,刘氏进士第宅院。刘心传,清乾隆辛未(1751)科殿试后卒于北京,取三甲第84名进士;刘经传,乾隆庚辰(1760)科取三甲第19名进士;刘治传,乾隆癸未(1763)科取三甲第7名进士。刘氏三兄弟,石屏人的美谈。
27.东正街协天宫37号,杨桂森翰林宅院。杨桂森,清嘉庆己未(1799)朝考一等第78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赴任台湾彰化县知县。
北正街——
28.赛氏孙氏两进士第,详址无考。清朝乾隆钦赐回族赛玙(94岁)、王孙熊进士。
29.北正街98号,张正堂大院。张正堂曾与李恒升为国家捐飞机抗日,堪为旧中国民间爱国人士典范。
30.北正街正街铺27号,司马第房院。
31.北正街正街铺9号,戴汝为故居。戴汝为,1951考入清华大学,次年调整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云南籍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32.许晖藻进士第宅院(详址无考)。许晖藻,清道光丙申(1836)恩科取三甲第30名进士。
33.北正街正街铺40号,张大成宅院。张大成(民间称“张三烂眼”),清朝晚期民国初年个旧矿山大老板,与陈鹤亭、李恒升等大实业家齐名。
......
一间石屏城老宅,一段石屏人故事。
有人把古代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作一个对比:古代的秀才类似于今天的211,举人就相当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了。
这个今古比对令人悚然。石屏在明清时期有举人文凭的高达七百余人,在云南省范围,数量仅次于昆明、大理。
作为石屏人,我无意沉溺于石屏古人的耕读荣光。
这种荣光其实是一种精神特质。
这种精神特质始终围绕着坚韧不拔,石屏人终有巨为。
古代秀才举人名谓,千万人趋之若鹜,但在石屏并不算稀奇名词,石屏人的读书风气在古代绝对可以和中原有一拼。
一行六人信步走入观音寺巷许家大院时,已是晌午时分。
喜欢书法的县志办李主任随眼看了看一块断碑面上的阴刻楷书。
断碑置于一道阴沟口上,用于垫盆汲水洗菜。这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许多石屏人家都有此等生活经历。
碑文已经不完整,存留的内容却吓人一跳!正文是“……侍讲许先……”,落款是“弟张廷玉顿首拜题”。没错,此碑的主人是许贺来,问题是落款!
张廷玉何许人?
张廷玉,清朝杰出政治家,康雍乾三朝元老,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张廷玉卒后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作为大清一朝重臣,张廷玉先后任国家史籍纂修官,是《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而张廷玉面对许贺来自称弟,“顿首拜题”,足以说明许贺来在京城仕途的影响力度。
此残碑是石屏文献名邦又一增添的实实在在的佐证。
光阴未曾远,我辈当自强。
石屏先儒是后世屏人的一盏明灯,老宅院里,绿枝幽影,桂花香荫。
高大照壁旁,粗壮柚子树叶下又隐隐跃出墨绿青果;方整天井中,火红石榴花正浓浓抒情;墙角一隅,青石井栏,显出无限古韵,井水依然健旺,与地面几乎持平;先人们留下了花盆、花缸、花坛,花花草草,一片盎然。
这难道不是我们心中所向往的美穴地吗?遥想石屏古人,他们不仅人心思进,他们同样享受烟火人生。
古代石屏文风兴盛,人才济济,当有殷实家底支撑,具备相当的钱财才行。
求取功名,光耀门庭的读书资财如何获得?
答案是走西头经商,下个旧挖矿!所以石屏老城是人背马驮建起来的。
这又是一段博厚的传奇历史。这段历史就像石屏老城一样,具有无尽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怀。
西门来鹤饭店外珠泉街外沿,还存留五间马店,这是石屏人的马帮队伍歇脚之地。
遥想明、清、民国时期,石屏马帮入城的场面:浩荡马帮,西城门外,衣冠整肃,丰衣回乡。马帮穿过恩贡门,头骡红缨如冠,磬铃铓锣哐锵。二骡趾高气扬,铁蹄铿锵石板。尾骡招摇古街,追风玉铃仓啷。
石屏马帮,极具儒商特质,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他们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责任感。
儒商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古有陶朱、子贡、白圭等一代儒商,后有著名的徽商、晋商、淮商等儒商商帮。
显而易见,没有石屏商帮,文献名邦的名号是竖立不起来的。比如清末状元袁嘉谷的祖上在勐腊易武创设著名的乾利贞茶号;比如清末民初锡矿实业家陈鹤亭主持修建石屏第一中学;比如抗战时期个旧锡矿实业家李恒升捐银购飞机给民国政府军队抗日;比如乾隆年间大银王吴尚贤使缅甸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比如现代宝秀城黄必安经商药材,悬壶济世……
石屏的儒商重量级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创业历史,他们的家国情怀都是一部石屏的大书。
老街、老巷,就是石屏老城这部大书的书脊;老宅、老屋,就是书页里面的记忆承载;年代久远的宅院历史气息,就是这部大书里散发出来的书墨香味。
有风吹过,石屏老城书页漫卷,要读懂书页上的文字,首先得有一颗恭敬心,还要有石屏先人们忘我读书、严谨治学的苦苦求索精神。
政府部门一直在对石屏老城古宅、古街进行以旧修旧,石屏老城正逐渐恢复往昔神采。
文庙旁,原城隍庙的那间工艺商铺里传出那首石屏人自己的歌曲:石屏古城,四大城门,家家有举人……
2020.05.14
参考文献:1.《秘境石屏》(冯子望著)
2.《石屏县志》(袁嘉谷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