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月的休憩和调整,课题组的姐妹们又相聚一处,愉快地开启新学期的课题组教研活动。
上学期末的课题组总结会上,大家通过讨论,对本学期的课题组工作进行了一些舒适的调整,《论语新解》共读书活动由明佳丽和高月好老师作为主讲人,和大家一起走进孔子学说,感受千年前圣贤哲人的精神世界。
活动主题:共读《论语新解》
活动内容:学而篇第一
(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讲人:明佳丽
活动形式:一人主讲,小组共同探讨
活动过程:
一、主讲学而篇第一(七)
1.子夏简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他这个人非常好学,学识很高。
《子夏之晋》这个故事就说明他很有学问。
三豕涉河就是出自子夏之晋的,据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访问晋国的路上,经过魏国的时候,就听到有人在读史书:“晋师己豕涉河……”子夏一听,心想:奇怪,为什么史书中要写晋国有三只小猪过河呢?于是,他上前一看,原来这个人把“亥”读成了“豕”。刚开始,那人不以为然,后来回去一查,才发现果然是自己读错了。这个故事后来也成为一个典故,讽刺那些在写文章中出错别字,而且错误很离谱的人。这个故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夏的学识很高,他对历史和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这也是他敢于只身前往各大国,劝君王推行仁政的重要表现,试想要是自己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一定的道德修养,在面对君王的时候,如何做到以礼服人。
不过子夏虽学识高,老师孔子却常常教导他说,子夏啊,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学识有修养的读书人啊,千万不要成为那种读了很多书但是表现出来的确是没什么修养的人啊!这又是为何呢?孔子批评子夏是有原因的,孔子曾经说过作为学生,或者作为人,要先从孝做起,然后坚持仁德,要爱众人,只有做到这些以后,还有时间或者还有多余的经历,才可以用来学习。而子夏却是过分追求学术,反而忽略了道德方面的进步,有种本末倒置的状态。因此孔子语重心长说出这样的话,是希望子夏能及时改正。
而子夏也是很虚心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这也就有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在后人看来“语气轻重太过,其弊将至于废学”的错觉。
而且我们将子夏的这句话和学而篇第一(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比较阅读,上章孔子言学,先德行,次及文,故《论语》编者次以子夏此章。然而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只不过后人将其分为德行与学问两个角度,失去了孔子本来的思想初衷,德行与学问于人而言,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缺一不可的。
2.子夏之言
子夏这句话中共涵盖了四种关系,四层意思,其一,贤贤易色,可以理解为夫妻之道,谓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说到这里,最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夫妻二人,野史记载,诸葛亮的妻子奇丑无比,但非常的有才华,备受孔明疼爱。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生活得也是非常幸福。当然,这句话还有其他的解释,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说遇贤者而一改常色,顿时肃然起敬了。其二,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说为人子当竭尽全力尽孝,这是为人子的根本。其三,事君能致其身,君臣间要全身心付出,要做到绝对忠诚;其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说朋友间相处要讲坦诚相待,要诚实守信。
子夏认为,只要你做到这四点,哪怕你从未求学,我也认为是你是个大学问家了。
3.各抒己见
王婧老师:为什么子夏的这句话中,先写父子,再写君臣呢?我们经常听戏文中说:忠孝不能两全。那么问题来了,忠和孝哪个更重要呢?曹丕曾问群臣,说君和父都有疾,但只有一丸药,只能救一人,是给君?还是给父?群臣议论纷纷,难以抉择。其实追溯到先秦原始儒学的时代,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郭店楚简儒书《六德》中说得很清楚:“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什么先秦儒家更重视父,而轻君呢?因为原始儒学是小共同体本位,是以夫妇父子和兄弟宗族组成的团体,再根据爱有等差层层外推。所以子夏先谈事父母,再谈事君,是符合时代需要的。
二、主讲学而篇第一(八)
1.解析文本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的这句话中,五个句话,五个角度,五层意思。
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究的是庄重、沉稳,不浮夸,有内涵。唯有如此,才不失威严,不为人敬。
第二句:学则不固。这句话有两解,其一,跟随第一句之意,人不厚重,则所学则不能固守,而失。其二,自成一句,人之学习,切不可孤陋寡闻。
“学则不固”的“固”历来有歧义,有释为“蔽”,有释为“坚固”,从词源上及文献看,此二义均为常训,但在上下文关系中看,训为“蔽”更合理;从孔子的人生追求来看,学问当破除固陋、执滞而上达于“道”,更应以不固陋而不是坚固。
比如我们特别熟悉的唐太宗与魏征,他俩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太宗喜欢养鸟,但不敢当着魏征的面玩。有一次,他在玩鸟,远远地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鸟藏在了衣服里。魏征装着没看见,就在那里八卦、磨洋工,然后才走。走了以后,太宗一看鸟——死了!回到宫里面,大发脾气,要杀了魏征。皇后听说了,就赶紧沐浴更衣、磕头行礼,说:“恭喜皇上!”。太宗莫名其妙,心想:我死了鸟,你还恭喜我。什么意思?皇后讲:“君明臣直,皇帝明智,所以下面做小弟的,就会直言,这就是国家兴旺的象征。”太宗听了,马上变脸,乐得屁颠屁颠的,这鸟也不要了。这便算是“闻过则喜,知善必拜”的一个故事吧。
过去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不是,看到别人的不是,就不开心、生气、上火、发炎;现在我们听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别人的不足,真正的可以“闻过则喜”了。
第三句:主忠信。这句话也有两解,其一,行事以忠信为主。其二,主,取亲义。比如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热情、真诚相待。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整句话中来看,第一个意思相比较而言,更加大气、能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与其他四句更相称,更匹配。
第四句:无友不如己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选择能带给自己正能量的,帮助自己不断向上成长的人做朋友。不如己者,切不可就字面意思理解哦。交朋友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应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
第五句:过则勿惮改。惮,忌惮,害怕,困难之意。这句话是说,有了困难不要害怕改正,要勇于改正,不可有畏难情绪、遮遮掩掩将错就错下去。如果有错不改,则德与威永远也立不起来。
战国末年,秦嬴政欲攻伐楚国,秦将李信称说二十万人马足矣,而老将王翦却非用六十万不可。嬴政认为王老将军胆小怕事,遂派李信带兵二十万去伐楚,结果大败而归。嬴政在大怒之后意识到是自己错了,亲自赶到王翦家中恭谨谢罪,终于感动王翦,王翦率军六十万大破楚军,为削平群雄建立霸业铺平了道路。
三国时,袁绍计划率军十万与不满万人的曹军会战于官渡。谋士田丰力谏他放弃官渡之役,并献出另外的胜操策略,被袁绍以扰乱军心罪关进牢狱。结果是曹操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仓,把袁绍打得大败,死伤七万多人。在带领残兵败将撤退途中,袁绍先是悔恨不听田丰之言,说很惭愧去见田丰,接着又怕田丰日后笑话他,回去之后便恼羞成怒地杀了田丰。
秦嬴政与袁绍犯的是同一个错误,但犯错误之后的态度却天壤之别:一个是谢罪纠错,一个是为掩盖错误而杀人。但历史是公正的:秦王谢罪纠错灭掉了楚国,最后统一了天下;袁绍杀了田丰后,内部更加离心离德,士气低下,不久他便忧郁而死。所以说,能够勇于发现错误、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今天,很多人的烦恼,其根源之一就是“过则惮改”,不仅自己不自省,更不能接纳别人的规劝!
2.体会内涵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3.加深对孔子的认知
孔子即庄重又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人是不是很没有情调!有的人就妄作推测孔子就是个刻板、无趣的老夫子。实际上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
孔子至少有八乐:学习之乐、饮食之乐、敬业之乐、育人之乐、交友之乐、舞乐之乐、山水之乐、精神之乐。孔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随时随地,或而沐浴春风,或而漫步水边,或而弹琴畅叙……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和乐融洽的氛围,表现了孔子博大的胸襟和学识,方才博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而终身追随。即使是在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周边总是有众多弟子跟随。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具有磁力的人格魅力。所以,孔子就是一个受人尊重的“快乐达人”。
还有一则故事:孔子周游列国,一行到了楚国。一天,子贡随孔子在楚国汉水采风。看见一位美艳动人的少女正在溪畔浣纱。孔子对子贡说:“你去向那姑娘采一下风。她外表十分庄重安适,不知她的心底如何?你可以用巧言试探她。” 子贡看着老师,神情有点不自然。孔子微笑着说:“是碍于男女大防吧。” 子贡笑着默认。
孔子说:“我曾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这都是指的非礼举止,至于采风,是合乎礼的。过去,为考察风俗民情、政事得失,古代帝王常常专设官职去做这样的事情。你去采风,不必忌讳。”
子贡奉师命,走到姑娘身旁,举着一只杯施礼:“这位大姐,俺是从北方来的,天气炎热,您能否给俺一杯水,以解口渴?" 少女看了子贡一眼,微笑道:"南国溪水,清凉透底,它属于过路人,并非俺个人所有。你要喝水尽可自己去舀,为何还要征得俺的同意呢?"少女嘴上虽这么说,还是接过子贡手中的杯子,舀了满满一杯,放在地上,很有礼貌地说:"按照俺这里的礼节,这杯水俺不能亲自递到您手里,请原谅!"
子贡把水端给孔子,将自己和少女的对话说了一遍.孔子听了点点头,又从车上拿出一张琴,对子贡说:“你把这个拿去,再同她说几句,看她怎么回答。”子贡拿着琴,又走到少女跟前说:“刚才喝了您送的水,听了您说的话,好似秋风送爽,仿拂雪中送炭,令俺周身舒畅.俺这里有琴一张,不知您会调情乎?”子贡故意把“琴”说成“情”,以观察少女的反应。 开始那少女很反感地皱皱眉,接着又心平气和地对子贡说:“俺是山野村姑.不通五音六律,怎么能与你调情呢?”少女也故意把“调琴”说成“调情”。
子贡抱着琴回到孔子面前,把与少女的对话一说,孔子还是点点头说:“再把一些银两送她,看她怎么说。”子贡第三次来到少女身边,说:“刚才多承您的指教,因是赶路人,无以报答,现送您些银两略表寸心。”少女一听,站了起来,指着子贡怒斥道:“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有路不走,却三番两次在此纠缠俺?又为什么平白无故地送俺银两?你究竟安的什么心?俺一个年轻女子,怎会随便收你的东西?你要是还不走,俺就要喊人来对你不客气啦!”子贡见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孔子听了子贡的叙说,连连点头,赞叹道:“对呀!对呀!《诗经.周南汉广》中说:‘南国有很高的树木无荫,不能在它下面休息;汉水有游春的少女,但不能对她行为不端。’南国少女果真如此呀!”
孔子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人活得庄重有自尊,并不影响快乐,圣者、仁者的快乐是持久的,不能亵渎的。
我们前面提到孔子有敬业之乐,这是人“自重”的关键。孔子对自己做的事总是乐在其中。19岁时做管理仓库的小职员,上任后,发现账目混乱,孔子不辞辛苦认真清点物资,审查账目,秉公办事,不到半年,就使仓盈账清。季平子很赞赏孔子的忠诚与才干,又提升他做乘田,乘田是管理牛羊的小吏。春秋时期,祭祀是头等大事,祭祀需要肥壮的牛羊,因此,乘田虽地位不高,却需可靠的人承当。孔子上任不久,便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不到一年,饲养场里便牛羊成群,膘肥体壮,六畜兴旺。这年郊祭禘祭和祭宗庙,都用上了最上乘的好牲畜,朝野上下,无不赞誉,都夸孔子是个无所不能的青年,不似一般贵族后代,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愿干。
孔子虽有“忧”,但不叫“苦”。苦和忧是不一样的,叫苦是力量不够的表现;忧则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忧国忧民是自信的最佳状态。所以读《论语》,给我们感觉是什么呢?就是一帮快乐的人,在乱世中自觉地承担着拯救天下的重担。
总之,读了《论语》后,人生会变得庄重而快乐。受人尊重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像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引导人前行。
三、读后感悟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故,吾明则ta直!
——吴晓妮
做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
—— 高月好
“无友不如己者”要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有勇气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是我自身所欠缺的,没有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而且比较抵触别人指出的缺点,在自我改错的路上行进缓慢。
——冯淑娜
修炼自己,让自己沉淀下来,多琢磨,多钻研,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勇敢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朱美娟
自重。向学。忠信。慎交。知错能改。君子当如此,个人更当如此。
——高丹
智力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的,所以可以人人为师。
——樊婵娟
什么是有文化?爱妻子,尊父母,敬领导,信朋友。有过失,即改正。
——王婧
首先要自重,然后尊重别人,学习他人长处。有了过失敢于改正。
——宁甲婷
人最大的敌人总是自己,战胜了自己的不足,你就是彻彻底底的胜利者。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还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心态,才能在困境中寻找突破。
—— 贾晓琳
第二期教研安排:
内容:《可见的学习》——前言、致谢、第一章(0—7页)
时间:2019年9月11日早上8:00—9:30
主持人:冯淑娜
撰写人:冯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