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农村旅居记事——大畈

(1)


家里四周很快就转完了,好动的我就喜欢跑去山那头转悠。那里有另一条河流汇入新安江,称作胥溪。不过当地人把那里叫做大畈。当地人似乎喜欢以畈为地方命名,大畈下面有个村子叫做蒋家畈。沿河建有不少亭子。

这里是上游两处河流的交汇点,河水比起我自己住的地方可是丰沛多了。河道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置一段堰渠,用于平日的洗衣或者灌溉。这样等于形成了一个个的人工湖,河水从堰渠上流淌下来哗啦啦的,大老远都能听到。孩子们夏天就喜欢拿个轮胎在这里游泳。大人们则是喜欢在河水交汇处钓鱼,夏天的时候会有成排的钓鱼客。


不远处的堰渠,水流哗哗作响,大老远都可以听得到。

亭子的对岸是一排村舍,有桥联通。桥因为大水被冲垮了一半,没想到垮掉的部分被用屏障拦住之后,剩下的单车道仍旧沿用。那里我前前后后一年多都有去,直到最后一次去仍旧只能是单向通行。两车行经此桥的时候,都停下来礼让一下然后等着有一方大着胆子慢慢开过。

我自己最钟意的亭子就在桥边,亭子四周都有大树,所以非常阴凉。除了平日里偶尔的车辆喧嚣,剩下的时候非常安静,听听河边堰渠边的水流声,凉风吹过,真的非常舒适。有机会我总是愿意在亭子里呆一整天,听音乐或者看手机。


最常去的亭子

(2)

沿着河流再往下游走岸边开始开阔起来,不远处,也修了一处窄窄的石桥,不过只有一辆车子的宽度。桥边也有不少大树,有一颗最大的大树,有大概三层楼高,树冠张开有小个院子那么大。树底下好像还点着蜡烛还有祭祀神灵的牌坊。一些夏天的下午,我会把车子停在树荫下,自己打开后备箱坐在后备箱的座椅板上,看看河景和远处的山色。


坐在树荫下看一下午的山色。

对岸看得见山叫做乌龙山,当年宋朝方腊起义的时候,传闻方腊藏兵此处。书上说方腊是隧安大清溪人。(那地方原来是新安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后为修建新安江水库大部分被淹没,并入了如今淳安)方腊行军喜欢驻军山洞,那想来离他家乡不远的藏兵乌龙山也有几分道理。

从前交通不便的时候,人们去山那边的梅城需要翻越乌龙山,经过的垭口称作乌龙岭。我住的房东家祖上似乎还在乌龙岭上做过一些佛像,房东太太对此还有些回忆,但是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山上刚通了公路,应该很快会有路下山修到梅城,但是我没有机会上山玩过。

胥溪溯源向上有两条分支,较小的一条上水势很急,刚弄了溪水漂流的户外项目,漂流的起点也有一个大亭子,除了漂流旺季之外,平日里也没什么人。亭子边有一个悬空的观景台,当时还想着有机会来这里露营,可惜之后一走了之,再没机会重游。

较大的一支,上游深处修了一个中型水库,从蒋家畈开过去得一个来小时。半山腰上有一些自然村,如今当地人搬去了市镇里,倒是蛮多城里人喜欢来这里租房,好做周末游玩的基地。他们喜欢吃地里现摘的菜,喝茶泡山泉水。那里有一个整个村子还弄了一个户外自行车项目基地。其中有一个项目是把自行车运到山顶,然后随着野路骑下来。

那里的,溪水冰冰的。我试过大中午躲在桥洞底下遮阴,没有太阳晒的时候,双脚踩在溪水里,风从桥洞底下吹过,非常凉爽。也试过到一些树林里面休息,夏天下午坐在躺椅上,山谷的风吹过来却凉凉的沁人心脾。当时有想过去这里租个房子,可惜四处打听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渠道。

(3)

胥溪在乌龙山劈开了一道口子,汇入了新安江。乌龙山脚下胥溪冲刷除了一个小小的山间凹地,形成了市镇。当地人把这里叫做大畈,他正式的名字叫做乾潭。

乾潭市镇的规模比我住的杨村桥大很多,连农贸市场都有两个。街道也是设计成规规矩矩的井字形。这里古时即是渡口,如今则弄了不少旅游项目。例如七里扬帆,大家坐船可以游玩新安江边的不同景点。除了公园,沿河还设计了长长的步行道,一直通向新安江边。这几年户外项目流行,这里还开了蛮多浆板俱乐部,平日里组织成人或者儿童皮划艇游玩。皮划艇从胥溪划出去没多远就汇入了钱塘江的中游,富春江。

富春江往下可以直达桐庐县城,由建德梅城往下经乾潭至桐庐这一段,算是富春江的上半段,两岸峡谷纵切,森严险峻,风景类似三峡,却是坡陡难以住人。除了乾潭这种山中凹地可通舟楫的地方人烟密集之外,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市镇。当地人把这段河道称为七里泷。

说来惭愧,我虽然在建德住了两年,其实到离开建德都不知道七里泷这个名字。日后自驾旅途中,偶然翻看徐霞客游记,读到说他坐船游历过钱塘江上游,有经过严州,经过编者介绍,才知道了七里泷的名字。

徐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坐船)又三里,入七里泷。东北风甚利,偶假寐,已过严矶。四十里,乌石关。又十里,止于(严州府)东关之逆旅”。

注释里编者介绍说,“七里泷在今桐庐县和建德市境,从严矶(即严子陵钓台)到乌石关(即今梅城乌石滩)。是富春江风景最优美的一段。两岸群山夹峙,江面狭窄,滩多水急,舟楫需候风始溯行。东风一起,千帆竞发,长滩瞬间即过,仿佛仅有七里;无风则靠人工拉纤,仿佛七十里之遥,故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俗称七里泷”

后来这里修了水电站,库区的水一直淹没到梅城附近,险峻的河滩变成了平静的湖面,直到最后变成了如今建德七里扬帆旅游项目的一部分。

七里泷富春江河道风景最漂亮的河段,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的就是这里的景色。为了此文特意上网翻看了一下,不是太懂国画,不过乍一看富春山居图倒是像极了登高远望梅城三江口的景色。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南朝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流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

户外风景属实美丽,但是户外天气变化雨雪寒暑难测,始终都是不小的困扰。下雨的时候我会找个亭子,如果没有亭子我会到车里躲一躲。闷得不行的话就把窗户开一扇缝隙,雨水打进来只能不断擦拭窗边。躲在车里听着雨声滴滴答答在他人的故事里也许带点玫瑰色,但是在现实中其实有点狼狈不堪。


后来想办法给车子安装了防雨挡,这境遇总算好了不少。起码窗户开了不至于有雨水进来。平日里开点缝隙透气,行人也不太看的出来车里是否有人,私密性也好上不少。

大太阳的时候就好办许多了。要不然在大树底下或者亭子里乘凉。没处去也可以去桥洞底下,或者在车上盖上一些遮盖。例如这样。


荒郊野外,解决饮食也并非如在家一样伸手即来。刚开始是想到用焖烧杯。焖烧杯其实无非就是宽口的保温杯。把米放到焖烧杯中,加注热水,4个小时就可以吃到滚烫的粥。后来还从网上买自热包,也就是石灰包。倒上水可以发热15分钟。把它放到有隔层的饭盒底层,那么饭盒上层加热一些易熟的食品,例如鸡蛋、青菜和面条。


我平日喜欢吃用发热包来加热乌冬面+拌饭酱。拌饭酱的汤汁上油水特别多,但是有一次不小心正在加热的时候打翻了汤汁,而炎炎夏日我穿的又是通风的带网面的鞋子,汤水一下子就透到鞋子里面。所幸附近有冰凉的山泉水,离得也就100米的样子。只是顶着大太阳,单腿跳跃的100米比想象中难了很多,日头照在创口上火辣辣的。感觉是过了好久才终于把脚放到了山泉水中,山泉水倒是冰凉透顶。下午开车回家也是被脚上的火辣感折磨到不行。当晚回到家就起了超级大的水泡。后来就备了一些放创伤的药品。


这些都是我在农村户外的一些小插曲。户外经常有意向不到的片段,回家后忍不住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思考和之后的尝试,逐渐把我推向了人生第一次的户外自驾旅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德农村旅居记事——大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