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结束,情感并未结束

01005.jpg

农村老家有一口井,井不是枯井,井里有井水。井水不比自来水,虽然从那个时候算起,倒退二三十年,家里有自来水的人家是有钱人家,但井水给人的感觉依然无可替代。井水一般可以直接饮用,不用担心如河水溪水一般有杂质有寄生虫甚至受过污染,井水是干干净净清清亮亮的。井水,喝一口,在嘴里,是凉的,那种舒服惬意的感觉,不言而喻,舌头自证,浑身有感。

我一直奇怪一个问题,小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只是现在成了成年人,依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一直弄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是什么。井水为什么打上来的时候是凉的?就算在炎热的盛夏,三伏天气,气温极高,可能会超过四十摄氏度,树叶都烤蔫了,井水打上来,一样是凉的,喝一口,比什么冰镇饮料都解渴。

没有答案就没有答案吧,我知道这个事实就行了,我享受井水在嘴里的清凉感觉就行了。既然没有答案,那就让它一直没有答案。

还有一个问题,从成年人的角度讲,或许是有答案的,只是我学历有限技术不专,对这个问题只有肤浅的理解,弄不明白终底答案。井水的水来自什么地方?从地理的角度讲,井水就是泥土渗透出来的水,一点一点汇积起来的,我能理解的就这样。不过这么多水,不会平白无故汇积起来,最关键的是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凿井,这个问题村子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了解,我只知道凿井是要选位置的。

读过一些书,文学和科学类的,但我依然解释不出一口井的井水来自什么地方,有的井附近有河流,或许来源于河流,有的井方圆一公里都没看到河流,那井水又是怎么来的呢?不明所以。

但想起井水的清凉,我就会想起这个问题,井水的水来自何处,不是天上的雨水,不一定是河流的水,那来自什么地方呢?

暮春时节,放风筝,可能会有意外发生。这种意外事件并不会导致人的伤残,江边放风筝并不会跌到江里去,这是碰概率都没有的事情,放风筝的人又不是瞎子。但确实有意外,我放过很多年风筝,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意外,印象中只有两三次这样的事情,但十足是意外。

风筝线,断了。

车轱辘在手里,还缠着密密匝匝的透明塑料线,但连接风筝的一头已经软了,没有指向天空,而是软软地躺在地上,随着草地的延展而延展,消失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而风筝,如果时间足够,还能看到风筝坠落的过程。仿佛遇到大风的飞机,忽然往旁边一晃,有点像被人吹了一口气的气球,往旁边一偏,不再上升,准备下落。而风继续吹着,吹风筝的风一般比较大,小风是放不起风筝来的,风筝还要借助风力再飞一节,飘飘摇摇,摇摇晃晃,落向远处。下落的过程,有无风中羽毛的轻盈,还有舞女旋转时的婀娜,有新绿开叶时的舒展,有淑女下楼时的优雅,最终还是坠落在远处田地上。

我永远记得这样的事情发生之时别人的眼神,我遇到过,别人也遇到过,眼神里有无尽惋惜,还有明显的无可奈何,更多的是气愤懊恼,肢体上一般没有行为,肢体语言没有表露出来,一般都形色于眼神。

想挽回,但没办法,已经远去,想到一个很夸张的词汇——无力回天。

早上太阳从东边天空升上来,自然了,到了黄昏时分,自然就会夕阳西下。夕阳西下是一番美景,古诗词例证已经很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有很多年前的一首歌曲,唱的也和夕阳有关——《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是现实版的,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看夕阳西下,还有不现实版的。

夕阳西下,去了什么地方?按照中国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天圆地方,地是有边界的,虽然不能指明这个边界在什么地方,但总是有边界的。而小孩子所理解的世界,和中国古人的想法有类似之处,地不是无限大的,也是有边界的。照这个思路理解,夕阳西下并不是照地球的另一侧去了,而是到某个地方去了,类似人到了晚上要睡觉,或许夕阳到某个地方“睡觉”去了。

可夕阳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各种小说没有对这个问题提出解答,我只能猜测,夕阳西下以后去了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类似,也有花草树木,也有春夏秋冬,也有飞禽走兽,也有山川河流,不知道,只能猜测而已,或许有,或许没有,没有人来解答我,我只能在心里想象着。

而小说中,类似的东西不少。一个场景明明已经结束了,可故事给人的感觉并未完,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还在继续,读者等待故事的继续发生。这在中间起连接作用的,就是人物的情感,人物感觉还未结束,那故事就必然继续,如果人物的情感有了一个终结,那故事就正式结束了。

写作经验久久真目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场景结束,情感并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