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上古时期的象雄王国是个谜一样的存在,其年代长短、疆域大小、文化盛衰,一直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支持的人认为,象雄国力强横、文化灿烂,辖区人口数以百万,疆域东至康巴(今四川藏区),西至波斯,纵横数千里,为西藏文明之源。
反对的人认为,象雄国家结构模糊,未有中央集权产生,所谓辽阔的疆域皆为后人描摹,其不过为偏居阿里荒原上的部落。
一个政权的上限与下限,差距如此之大。甚至完全无法调和,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估计也算特例了。
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是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能够回答的。
我甚至不能判断,各种差异巨大推论中,哪些更接近真实。
本文所描述的,不过是结合我所能看到的各种书籍和论文,给出一个我自己认为,相对符合逻辑的推测。
一、象雄王国的国家形态
正如前文所述,历史记载中象雄王国的国家形态差异极其巨大。
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象雄国在西藏历史的“十二小邦”时代就已存在。
在藏文史籍《贤者喜宴》中记载:“……如是,西藏人类众生广为繁衍。其时有十二小邦……香雄之地,王为黎纳许,大臣为玛及热桑。”
同时,保存在敦煌藏经洞内的藏文史料《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也记载:“象雄阿尔巴之王为李聂秀,家臣为‘琼保·若桑杰’与‘东弄木玛孜’二氏。”——《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
另外,在本教文献《冈底斯山志》中,有“象雄十八王国”之说,并列举了其中17个王国的名号和大致地区。
由此可知,在西藏上古时期的漫长年代里,曾有一个“小王遍布、城堡林立”的时期。
但对于这些小邦国间的关系,乃至其与象雄王国是否存在隶属关系,至今尚未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但所有小邦均雄霸天下,肯定是不符合逻辑的。
一众小邦国间,必定存在强弱、大小、地位高下的层级关系。
另外,从史料记载中象雄王已有家臣可知,当时西藏诸邦国毫无疑问已进入了文明时代,至少是拥有了国家的初级形态和明确的等级差别。
同时,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此王(松赞干布)之时,发兵攻象雄之王,统其国政,象雄王李迷夏失国,象雄一切部众咸归于辖下,收为编氓”。
这段话的意思是,松赞干布出兵攻伐象雄,国王李迷夏失败,整个象雄“一切部众咸归于辖下”。
搞定了一个国王,整个象雄都就此臣服,足以说明当时的象雄,肯定已不是小国林立的“战国时期”,至少是一种小邦国联盟的国家体制。
而这个“象雄国家联盟”的首脑,便是吐蕃刀锋所指的象雄王李迷夏。
另外,同样在敦煌文献中,吐蕃第一次征伐吐谷浑时,联军的名录里也包括象雄王国的军队。
当时,象雄王国与吐蕃王朝尚为盟友,李迷夏与松赞干布则是姻亲关系(松赞娶李迷夏之妹,李迷夏娶了松赞的姐姐或妹妹)。
史料里,多次将象雄作为一个整体来称呼,也可看出当时的象雄,并非处于分裂状态,而是存在一个足以代表整个阿里地区利益的代言人。
据此可推论出,不管象雄地区历史上曾有多少小邦存在,经过长期的竞争和兼并后,至其灭亡前,应该至少已形成了国家联盟的状态。
甚至有可能,已有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哪怕这种中央集权相当初级。
疑似象雄王都的遗址
二、象雄王国的大体年代
象雄国的始末年代相当模糊,尤其是其初始节点完全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用一种非常不准确的方式来进行推算。
霍巍先生结合本教的历史传说,估算出以下两个早期节点:
1、据传本教祖师辛绕米沃是象雄王室的王子,他共有八子,其中一子赤杰木继承其王位,再往下传,其王室世系传承分别为:周格加木一本玉旦一本唐多一杰洛查一辛卓巴一卡布木布。
而史籍记载,卡布木布曾受吐蕃聂赤赞普之子木赤赞普的邀请,到雅垅传教。
据藏文文献推算,辛绕米沃在世的年代,可上溯到约公元前4世纪。
换言之,在公元前约4世纪左右,象雄便已经立国,并已有一定的规模。
2、据本教的传承世系记载,自辛绕米沃下传二十四代,有本教上师杰钦昂意罗布。
他与象雄末代王李迷夏为同一时代的人,而李迷夏又与松赞干布同时代。
这样,以松赞干布的年代(公元7世纪)向上推二十四代(以每代二十到三十年计),则辛绕米沃在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概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论古代象雄与象雄文明》)
这两种估算出的结果,差距多达300年左右,由此可见西藏上古时期,年代判定的模糊。
相比于起始点的模糊不清,象雄国截止点倒是相对比较清晰。
《唐会要》中记载:“大羊同(象雄)……其王姓姜葛,有四大臣分掌国事。……至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分其部众,散之巢地”。
此条唐史所记载的,象雄亡于“贞观末(期)”的时间节点与藏文史料所记时间相当吻合,且关于这一重要事件,西藏流传着一个相应的配套传说。
据说,嫁入象雄的松赞之妹萨玛噶与夫君李迷夏不和,因而独自避居于圣湖玛旁雍错之滨。当吐蕃使臣前来探望时,萨玛噶唱了一首长歌,将象雄都城穹窿银城的位置和防御内幕一一道来。
松赞干布(617-650年)凭此情报发兵征讨,经过三年有余恶战后,一举生擒了李迷夏。
但在本教的历史记载中,除李迷夏灭国外,还有另一个象雄之亡。
在赤松德赞时期,象雄依旧存有不俗的实力,吐蕃屡次强攻均不能得手。
赤松德赞(742-797)命人暗中贿赂了象雄王的妃子,从她口中得知,象雄王即将去本教圣湖当惹雍错祭湖。
吐蕃军队随即在色穷和洞穷两地之间(即今腊仓地区的色普和同普地区)设伏,终将象雄王杀死,并将象雄王室灭族。
两个象雄之亡,时间上相距百年,距离上远隔千里,事件过程及所涉及人物也完全不同。
藏族学者同美先生,在研究本教记载后,将其解读为两个象雄王分别是“象雄十八王的最后两位王者”。(《论远古象雄十八王国及其覆灭》)
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
虽然,象雄在其末期,已形成了国家联盟的形态,但考虑到其幅员辽阔疆域、邦国林立的现实。
即便松赞干布擒获了象雄联盟的首领李迷夏,也未必就能让所有象雄势力臣服。
可能有一部分不愿臣服的势力,迁居于更偏僻的地区发展,导致一百余年后,吐蕃王朝再度对象雄王用兵。
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证出,象雄国家的结构,尚未走到严密中央集权的阶段。
不论这种推测是否准确,至少到公元8世纪,西藏高原上再无象雄王国的存在,基本确定无疑。
三、象雄王国的疆域范围
目前,对象雄疆域范围认知的差异之大,真可谓是天差地别。
据本教著名学者朵桑坦贝坚赞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记载:“象雄由三个部分组成——里象雄、中象雄、外象雄。”
其中,“里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巴拉一带”,推测这些地名大概所指为,今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及其以西一带;
“中象雄则以穹隆银城为中心,是象雄王国都城所在地,其特点是有许多本教大师的修行岩洞。”
从目前分别位于阿里札达县和噶尔县的两个疑似“弯隆银城”的遗址来看,中象雄的位置大约在冈底斯山南侧,今阿里地区腹地。
外象雄的地理范围则显得更为广阔,据称包括“三十九部族和北嘉二十五族”。
其中,三十九族的聚居区域为今西藏丁青一带,其中心区域所谓的“穹保六峰山”,应该就是藏东著名本教寺院——孜珠寺背后的孜珠山。而“嘉二十五族”的活动区域,大约在今青海玉树一带。
孜珠山
如果换用现在的地理概念来说,里中外象雄包含的区域,从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的西部开始,北邻葱岭、和田,包括整个藏北羌塘无人区,向南涵盖今印控克什米尔和尼泊尔的一部分,向东则一直延伸到昌都、玉树等地。
换言之,象雄的版图不仅包含西藏自治区1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甚至还要多出一些。
当然,象雄疆域大的令人惊讶的记载多来源于本教的文献。在藏传佛教的文献中,位于西藏核心区域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和山南),从来就不在象雄的范围之内。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按照佛教文献记载,象雄东部边境只于雅江北岸的苏毗国。
那藏东地区(外象雄)就是一块飞地,如何与中象雄拼接在一起?
对此,藏族学者才让太先生解释为,“如果外象雄东达多康的说法可以成立,那么古时候象雄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大部分藏区。……至今多康地区还有很多本教寺庙,拥有众多的信徒,并还
渗透到其它民族,如纳西族的东巴教就曾受本教的影响。
虽然,象雄王室的势力是否曾扩展到这些地方,目前还缺乏依据,但象雄最初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区,则是可信的。
也就是说,最初的象雄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
只是到了聂赤赞普时代,雅砻部落兴起,逐渐脱离了象雄王室脆弱的统治,加之苏毗的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古老象雄文明》、《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
对于才太让先生的观点,我们先不用纠结“象雄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的推论。
先生这段话的核心内容,其实就两个字“变化”。
象雄历史的脉络,即便按照保守的估算也有700余年,既然在如此绵长的年代里,其政体结构能从部落林立的状态,走向国家联盟。疆域出现大小的变化,自然也算不得咄咄怪事。
是不是存在这种可能性,在上古时期里、中、外三个象雄所涵盖的范围,曾以某种方式发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未必已经发展到国家或国家的层级,而是以一种相对模糊的方式体现,比如说相近的宗教思想。
而等进入到公元6世纪中后期,苏毗以今拉萨河谷的彭波地区为中心,形成了集权国家。
其疆域东与今四川西部和昌都地区的附国接壤,南方以雅鲁藏布江和吐蕃为界,其西南境可能已达玛旁雍错一带与象雄相接。
至此,西藏高原上形成了苏毗、象雄、吐蕃悉补野部三足鼎立的态势。在此状态下,自然不会出现一个疆域横跨阿里到藏东的“大象雄国”存在,也就不会存在史料记载的“下象雄”或“东部象雄”存在。
象雄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团,我们对于它了解,尚处于非常浅陋的阶段。
受限于史料记载的单薄,我们甚至连其存续时间、政体结构、疆域面积、国王名号等基本内容,都眉目不清。
这些尚未的获得解答的谜团,恐怕只能等日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寻找答案了。
参考书目:
《古老象雄文明》_才让太;
《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_才让太;
《论古代象雄与象雄文明》_霍巍;
《论远古象雄十八王国及其覆灭》_同美;
《象雄历史地理考兼述象雄文明对吐蕃文化的影响》_黄布凡;
《象雄王朝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终结与在东南部的延续》_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