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谱师看两会| 代表委员谈:古籍保护利用亟需加强

人大代表都讲了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建议设立“汉字日”。       他表示,“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争取的从来不仅仅是具有‘说话’的权利,而是要有一定的‘话语表达’的权利,在世界上要有影响力和有效性。”安然建议,设立“汉字日”,发挥中文在文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文在国际上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也已经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这种情况下,我们自身更应该主动推介汉语和中文,进一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尤其是对外的推广和教育工作,构建更为开放、包容的文化建设价值观,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构建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


全国人大代表何福胜认为,中国古籍有20万部,体量大,也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但在学术研究中,古籍寻找起来还很费力,公众也缺乏一个有效的途径系统地阅读古籍。建议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建设“中国古典知识库”。

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

“全国现有的国有古籍文物修复师要抢救修复数千万册/件文物典籍,需要数百年的漫长岁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说,大量古籍亟待抢救性保护修复,我国从事古籍文献修复的专业修复师太少,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将造成一些珍贵典籍进一步损毁或消亡。

中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留下了数千万册弥足珍贵的古籍文献资料,这些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传承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的珍贵文物典籍,是国之文化宝藏,是培养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而修复力量不足,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和历史资料面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危机。

郑晓幸建议,重视、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典籍保护,不断扩大修复力量,加大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他说,社会力量指非国有、体制外的民办非企业机构,这是一支人数较多、实力较强的修复大军。

郑晓幸表示,克服专业修复师严重不足的补短板措施就是通过有效的政策机制鼓励、支持、帮助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可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从政策层面上给予参与古籍保护有资质、有人才、有规模、有业绩、有信誉保障的社会力量以支持和帮助。

郑晓幸建议,对有资质参与古籍保护的社会力量实行政府采购、财政规划、定点扶持的帮扶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民办古籍修复保护机构和优秀技术人才给予奖励。建立古籍修复师职业资格制度,对修复师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稳定专业队伍,加快古籍保护进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韩永进:建设文化强国要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我重点关注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力量’。”

韩永进强调,应加强文化强国理论研究,特别是加强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研究。他建议,一方面,从今年开始,出版系列“文化强国蓝皮书”,将每一年为建成文化强国所做的工作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建设文化强国要重视发挥文献典籍的作用,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今年大年初一,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讲了《尚书》,激起不少人对中国传统古典文献的热情。这实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有一句吉祥话‘五福临门’,那么最早的‘五福’是哪五福?这就是《尚书》里提出来的‘向用五福’,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DNA,是一脉相承的,”他说。

韩永进认为,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他强调,“我们要实现的文化强国应具有独特的自信,同时也是在国际视野中建成的文化强国。”

全国政协委员唐旭东:开展中医药古籍资源普查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理论、技术与文化内核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数千年医疗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至今已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建议,开展国内中医药古籍资源普查。有关部门在重大科研立项和经费资助上加大力度,支持开展中医药古籍的资源普查,建立权威数据库,在5到10年内基本摸清中医古籍的家底。

几千年来,中医正是借助古籍文献的传承、按照符合自身规律的特殊模式发展至今。据目前不完全统计,现知存世的中医医药古籍在国内馆藏约13000多种。尽管中国传统医籍的保护、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对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普查工作推动缓慢,众多中医药古籍长期被束之高阁,尚未得到很好的整理研究和共享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遵循自身规律的创新性发展。

唐旭东建议成立中医药古籍资源普查中心,推动开展全国古籍收藏单位的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基本做到全国各省市县公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中医专业图书馆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推动制订《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和《中医古籍著录规则》,对调研收集到的中医古籍书目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著录;整合上述资源普查成果,构建“全国中医古籍联合书目数据库”。按照文化部颁发的《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对国内存世中医古籍进行系统全面的定级、定损,构建“中华医药古籍综合信息资源数据库”,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开展珍稀中医药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濒危中医药古籍的抢救性修复、经典中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谱师看两会| 代表委员谈:古籍保护利用亟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