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本无常 且行且珍惜

死亡对于死者并非灾难,对生者才是不幸。——马克思

2018年的秋天相较于往昔要格外的寂寥,让人倍感悲凉。用心用情去感受,不觉悲从中来。这份伤秋悲秋情结不是涵泳诗词歌赋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而是源自于那些在过往的生命旅程中给自己静如止水的生活漾起阵阵涟漪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无法抗拒的“代际更迭”的残酷现实中一个个由彩色变成了灰色。

俗话说:“黄泥岗上无老少。”虽用语直白,但其所揭示的存亡真理确实带有一定的普适性。时至2018年,简单地梳理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我们谋面的,未曾谋面的;熟悉的,不熟悉的,在岁月这把镌刻利刃的雕刻下,要么正值风华正茂就英年早逝,要么鹤发童颜即驾鹤西归。对逝者来说,他们只是转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改变了一种生活的时空;但对生者而言,一个个生命的殒落,不论年少,还是年长,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伤感与悲戚。

“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一根苇草,显示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正是茫茫宇宙间微不足道的存在,决定了每一个生命体都很难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死;不过,由于人类具有“会思考”的特性,所以相较于其他的生物,人类面对生死时就具有了一般性动物所不具备的情感体验(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那些不能把对生死的体验表达出来,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只不过,人类很少关注而已)。也正是有了这份通透,人类才懂得了“世事无常,生死难料,但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可以知晓,那就是人生的终点是死亡”的道理。也许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很多人在展演自己生命姿态时都能够表现出“放浪大化中,不惊也不惧”的洒脱与旷达。

既然死亡是一种命定,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超越,纵使不愿意接受,也只能面对。在新陈代谢自然法则的框定下,人的生命长度是注定的,即使可以凭借高科技的手段进行延长,但最终还是“终期于尽”。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对活着的人而言,可以改变的是生命的高度与宽度。从呱呱坠地到化作一缕青烟,人类完成了“居家、出门、回家”的人生之旅,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而由芸芸众生组成的庞大的社会谱系之所以呈现出绚烂多姿,是因为生命体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不同,投注的情感有别。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人类首先是物质的,来自于自然,由于具备了生命的体征,也就具有了生物属性;而社会是有人类组成的,这就赋予人类以社会性。从人类具有的四层属性看,因为是一种群体性的,所以社会性当是人的根本属性。马克思对人所下的定义就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是社会的人,在处理好个体事务之时,人类将会把大多数时间和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社会事务之中。即使不能做得轰轰烈烈,无法留得生前身后名,但一份参与,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无愧于所耗费的社会资源。

从个体性角度看,每一个人都将面临生存问题——活下去、温饱问题——靠什么活和发展问题——怎么活三个现实问题。不论是积贫积弱的年代,还是物质极大富庶的时代,这三个问题是永远绕不过去的。比较三个问题,前两者是相对浅层的,只要没有遇到天灾人祸,生命个体积极应对是可以解决的;第三个问题的处理除了受制于客观条件,更多取决于生命主体的眼界和胸襟。人是肉体的,具有生物属性;但人更是精神的,是社会性的。生物性的问题解决之后,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经营精神的问题。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都被眼花缭乱的物质包围着,稍不留意就可能被物质俘获。一个人一旦成为物质的奴隶,以饮食男女的心态在乱花渐欲的物质世界追逐,有可能赚得盆满钵足,也可能一无所有。当大限来临时,由于无法随身携带点滴,也只能落得“空悲切”的“欸乃一声”的叹息。与之相对的是,因为具有了思想的功能,被赋予了灵魂,人类当在精神的苑囿开疆拓土,种上奇花异草。在四季更迭中看花开花谢,吟赏风月。不论是“惠风和畅,天朗气清”,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可以带来无尽的精神愉悦。

置身凡尘中,难逃红尘事。 “大自然之无尽藏”因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所以应该放缓疾行的步履,赏在斗牛间徘徊的明月,感江山徐徐的凉风,在“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画中体会“天人合一”、“天人互益”的哲学意趣。人生短短几十年,命定的驿站是有限的,“奋勇前行”固然可以彰显惜时而作的精神,但速度的加快无形中就缩短了抵达终点的时间。“一日三顿饭,一宿一张床”,对每一个生命体而言,这是丰富的物质世界与自己建立的各种关系最直接的状态。对一个人而言,除了身体属于自己,其他的似乎没有什么算的上是自己的。身处物质世界,与各种身外之物建立的各种关系往往只是一种临时契约的关系。它们对于自己来说,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沉溺于物质的攫取和占有,实现了财富积累的宏愿,固然可以彰显自我存在的价值,但是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中,当走到生命的终点之时,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呢。

“人类只有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问题,才能进行高层次的精神劳作。”朴素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最根本的道理。但是,当生存的基本问题解决掉以后,人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在物质世界中厮杀冲锋,还是在精神的王国中精耕细作,这取决于自我的心性。当然,不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摆渡人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固然值得敬仰,但是没有健康,“气息奄奄”,“以命相搏”获得的东西还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呢。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句通过余华的小说《活着》的主人公富贵之口说出来的话放在当下观照世人,还是具有一定的警世意义的。既然赋予了活着的权力,就应该好好地呵护自己的身体;既然拥有了生命,就应该好好地珍惜。

谨以此文悼念那些离开这个世界的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愿他们在通向天国的路上一路平安!(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死本无常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