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即鲁哀公(西元前521―西元前468年),姬姓,名将,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在位时长26年,他在鲁定公死后即位。在位期间执政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季孙肥、叔孙舒、仲孙彘。前468年,鲁哀公去世,其子鲁悼公即位。
周敬王四十一年,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昊天不吊,不慭(yìn)遗一老,俾(bǐ)屏(bīng)余一人以在位,茕茕(qióng)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白话文:“上天不怜悯我,不肯留下我这一位国老,他留下我一人居于君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病。呜呼哀哉!尼父,我失去了律己的榜样。”
哀公尊孔子为国老、尼父,可见孔子在鲁国的地位。
社:甲骨文中无“社”字,上古“土”就是“社”的本字,就像地面上的一堆土,先民聚土成堆,以便祭拜滋生万物的土地神,战国时加“示”成为“社”。战国的“中山王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社”字。
“社”本义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祭土地神的地方亦称“社”,即社庙。“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天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社稷之神。
社稷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后来,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社也指一种基层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社”,现在在福建的厦门还有很多用“社”来命名的行政村,如“安兜社”、“围里社”等。
由社又延伸出“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即“社会”、“社区”。
土地庙一般都要种下代表当地人的一种精神的树叫社树,如《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
社树是神圣的,不可随便砍伐,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阮宣子伐社树,有人止之。”
土地庙遍及各个村社,所以各地都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的大树。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记载:“《周礼》文: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木。今村墅间,多以大树为社树,盖此始也。”
直至今日,还有很多地方会在大树下建庙,祭祀土地神。
社还引申指某种从事共同活动的集体组织,现代也指某些机构,如“株式会社”等。
宰我:宰姓得姓始祖之一,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客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二贤”之一。
宰我是孔子弟子中个性比较张扬,最为调皮的弟子,他曾因为白天睡懒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
宰我还经常出难题刁难孔子,他问孔子:“如果有人落井了,我们是不是要见义而跳下井去呢”?他还提出“三年之丧”不可取,时间太长了。被孔子骂“不仁不义。”
宰我能言善辩,颇具外交才能,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和楚国。在楚国期间,宰我极力向楚王引荐孔子,后被楚国令尹子西否决。
鲁悼公九年,公元前458年,宰我去世,后世追封齐侯、临淄公、齐国公。嘉靖九年,称为“先贤”,从祀孔庙。
栗:栗木也,象形字,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栗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
栗树木材坚实,可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食桑叶的蚕叫桑蚕,食柞叶的蚕叫柞蚕)。《诗·鄘风·定之方中》有云:树之榛栗。
栗后被假借为庄敬、严肃等意,如《书·舜典》: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
栗还有害怕,恐惧等意,如《诗经毛传》:“栗,惧也。”又如《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又如:《庄子·人间世》:“吾甚栗之。”
栗也有“使战栗”的意思,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也是一个中华姓氏,相传栗姓来源于伏羲氏之后栗陆氏。
成事不说:已做过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遂事不谏:事情都已经完成了,就不要再劝阻了。
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全文理解为: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关于社树的问题,宰我回答说:“夏代种植松树,商代植柏树,周代植栗树。寓意使人战栗。”孔子知道后训斥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提了,事情都完成了,别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本文的社应该指天子祭祀的土地神,这里的社树寄托了建国者的远大愿景,夏商两代植松柏,寓意“万古长青”,那么周天子植栗树真的是为了“使民战栗”吗?不可能!
第一,百姓在商末的高压统治之下,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所以才有很多诸侯国投靠周人,使得周人在各方势力的帮助下得以灭商,所以周人不可能再使用高压政策管理百姓。
第二,周灭商后,国政主要掌握在周公手里,周公主政以仁义著称,被称为“元圣”,他不可能使用“使民战栗”的高压政策。
那么,周人植栗树作为社树,寓意是什么呢?看看栗树的用途,就明白了。
栗树的的果实可以食用,树杆可以做家具,盖房屋,树皮可以做鞣革,鞣革可以做铠甲、鞋、皮带等皮具,树皮还可以做丝织品的染料。
栗树叶可以作为柞蚕的饲料,柞蚕可以产蚕丝,蚕丝是丝绵的主要原料,总之,栗树在人们的衣食方面,作用巨大。
所以可以推断,周人以栗树作为社树的寓意为:“丰衣足食”。我国早期革命家、优秀共产党员周以栗,就以此义取名。
那么,宰我为何要故意曲解栗树的寓意来糊弄鲁哀公呢?因为,宰我想提醒哀公要“立威”!
鲁国国君大权旁落,“三桓”已控制了鲁国朝政,宰我暗示哀公该收回权力了。孔子得知宰我又开始调皮了,连续使用三个成语来训斥他:现在大势已定,不该鼓动哀公收回权力,不然对他自己不利。
事实证明,孔子的担心并不多余,哀公二十七年(前469年),哀公也许还没忘记宰我给他的暗示,他想请越国讨伐三桓,收回权力,哀公首先到了有山氏。
三桓得知情报后,主动出击,哀公不敌,逃到卫国,后又逃到邹国,最后到了越国。不久,国人迎哀公复归,第二年,公元前468年,哀公卒于有山氏。子宁立,是为悼公。
哀公去世时,孔子已经去世了11年,10年后,宰我去世。
诸葛亮改诗激周瑜
孔子有个叫宰我的弟子曾故意曲解周代以栗树作为社树的含义,暗示鲁哀公该打压“三桓”,收回权力了,后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斥责,他这样做会害了鲁哀公,因为,以鲁哀公的能力去和“三桓”抗衡,无异于螳臂当车。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通过篡改曹植的一首诗,来激周瑜,最后达成“孙刘联盟”,成功打败曹操。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东汉末年,曹操凭着强大的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东汉丞相之名,经过17年的四处征伐,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马超、张绣以及北方的乌桓、鲜卑等强大的对手,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公元208年,曹操亲自20多万百战之师(号称80万)杀气腾腾地向着长江以南进发,不久之后便到了长江北岸的赤壁。
此时的刘备虽然誉满天下,却仍旧没有稳固的地盘,他所投靠的荆州刘表因病离世,继任的刘琮面对曹操的疾驰而来的大军,为了自保,决心向曹操投降献城,还不敢告诉刘备真相。
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刘备,知道曹操大军杀到樊城附近时,才恍然大悟,但却为时已晚。曹操带着五千精锐骑兵,轻装进发,一天一夜之间赶了三百多里路,追得刘备抛弃妻子,许多将领士兵都失散了,赵子龙被曹军围困。
另一方面,孙权虽然占据东吴,也经营了数十年之久,但仍旧不是曹操的对手。很多人追随者都劝说孙权归顺曹操,认为归顺还能晋爵封侯,战则必败。孙权犹豫不决,而很多手下已经收拾好金银细软,准备随时一跑了之。
当此之时,天下最有实力的刘备和孙权已经如此落魄,所以说曹操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绝非妄言。不过,事态的发展却得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
犹豫中的孙权派鲁肃,前去联络刘备,打探刘备下一步的去向,并希望刘备能派出心腹之人前往东吴和孙权当面商讨对策。
危急之际,刚依附刘备不久的诸葛亮,请求奉命前往东吴,一则商讨对策,二是打消孙权及其下属的投降念头。
与此同时,胸有成竹的曹操并不在乎刘备与孙权的来往,他一心一意想着统一天下,成就不世之功。
曹操好诗文,在赤壁之战前夕,就曾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把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诗句。
而此前不久,曹操为了纪念功绩,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修筑了铜雀台,并召集文武大臣在台前举办了诗文比武大会,曹操的儿子,才高八斗的曹植写了一首经典的《铜雀台赋》。
其中有一句诗为“连二桥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蝃蝀”,原意所表达的只是铜雀台的浩然风景,可在诸葛亮的转述中却成了讽刺周瑜、杀伤力十足的诗句。
诸葛亮来到东吴后,如愿地见到了孙权,在朝堂之上,面对东吴的文武大臣,诸葛亮凭着一张嘴,舌战群儒,还对孙权等人用上了激将法。
当孙权问诸葛亮曹操有多少兵力时,诸葛亮吓唬说至少有百万之多,还把曹操大军添油加醋地夸大一番,最后劝孙权“事到临头了,现在向投降投降称臣还不晚!”
另一方面又说:“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天下人皆敬仰。如果大事不成,这是天意,怎么能再居于曹操之下呢?”气得孙权誓死绝不拱手称臣。
而对于孙权统帅东吴大军的大都督周瑜,诸葛亮故意把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将原本写景之词,改成了曹操想要掳走孙权、周瑜两人的妻子大小二乔,纳为小妾。本来心中有所迟疑的周瑜,被激得果然大为恼火,对曹操恨得咬牙切齿,誓不两立,从此坚定了亲自杀了曹操,以雪耻辱。
不久之后,赤壁之战拉开了序幕,刘备孙权联盟,火烧赤壁,曹操大军损失殆尽,从此退回北方,再也没有能力兴兵统一了。
“诸葛亮改诗激周瑜”成为千古美谈,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引用这段历史作了一首诗,叫《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说,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便利的话,铜雀台上就会多出两个美女大乔小乔了。